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一直从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小学生计算能力很差。课堂上觉得学生们把知识掌握的很好,而在作业中,试卷上,错误就多得惊人。是题目太难,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因素
1、粗心马虎,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抄错符号或数据,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有的学生列坚式计算时,常常忘了把最终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或把验算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还有的学生口算不熟练,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乘积出错或试商出错。
2、算理模糊,掌握不熟,随心所欲。
教学简便运算时,学生由于算理不清,掌握不熟练,造成错识。如38×99=38×(100-1)=38×100-1=3799,38×100比38×99多了一个38,应减去38,而不是1。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3、学生缺乏钻研精神,畏难情绪严重。
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一遇到难一点的题就放弃,时间一长,他们缺少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勇气,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符号一多,部分学生不加分析,不思考,不顾运算顺序,只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结果费了时间,却做错了题;再如,学生在计算文字应用题时,一些学生要么放弃,要么不根据题意去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是简单的将题中的数字加减或乘除。
4、态度不端正,一味求快。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学习,只求完成任务。做作业时,不仔细审题,不思考,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完成任务后,不检查、不验算,从而造成错误。如计算中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等。
二、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措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努力做到: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培养整洁习惯。
(2)认真审题。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求学生弄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按正确顺序计算,并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文字应用题解答时,要审题,搞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重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可采取笔算验算或口算、估算验算,以确保计算不丢分。
2、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乐学、乐做,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要讲究训练方式,注意激发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如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可灵活开展如“开火车”、“竞赛”、指名答、抢答等数学游戏,达到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目的。
3、注重口算训练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在课前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掌握技巧,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正确的程度。
4、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掌握技巧和方法。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方法科学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5、培养学生学生的坚强意志。
坚强的意志,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在学期开头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每次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达到90%以上的正确率,培养学生细心、专心的习惯;并要求同步练习题要全部做完,尤其是复杂点的,首先要自己动脑思考,实在想不出,可以让家长或老师辅导,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并对所做作业定时检查,作出评价。为了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对表现好的学生发给小礼品,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长期坚持,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又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也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端正的态度。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取得最终的成功。
一、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因素
1、粗心马虎,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抄错符号或数据,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有的学生列坚式计算时,常常忘了把最终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或把验算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还有的学生口算不熟练,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乘积出错或试商出错。
2、算理模糊,掌握不熟,随心所欲。
教学简便运算时,学生由于算理不清,掌握不熟练,造成错识。如38×99=38×(100-1)=38×100-1=3799,38×100比38×99多了一个38,应减去38,而不是1。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3、学生缺乏钻研精神,畏难情绪严重。
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一遇到难一点的题就放弃,时间一长,他们缺少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勇气,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符号一多,部分学生不加分析,不思考,不顾运算顺序,只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结果费了时间,却做错了题;再如,学生在计算文字应用题时,一些学生要么放弃,要么不根据题意去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是简单的将题中的数字加减或乘除。
4、态度不端正,一味求快。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学习,只求完成任务。做作业时,不仔细审题,不思考,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完成任务后,不检查、不验算,从而造成错误。如计算中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等。
二、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措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努力做到: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培养整洁习惯。
(2)认真审题。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求学生弄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按正确顺序计算,并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文字应用题解答时,要审题,搞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重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可采取笔算验算或口算、估算验算,以确保计算不丢分。
2、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乐学、乐做,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要讲究训练方式,注意激发计算兴趣,寓教于乐。如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可灵活开展如“开火车”、“竞赛”、指名答、抢答等数学游戏,达到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目的。
3、注重口算训练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在课前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掌握技巧,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正确的程度。
4、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掌握技巧和方法。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方法科学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5、培养学生学生的坚强意志。
坚强的意志,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在学期开头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每次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达到90%以上的正确率,培养学生细心、专心的习惯;并要求同步练习题要全部做完,尤其是复杂点的,首先要自己动脑思考,实在想不出,可以让家长或老师辅导,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并对所做作业定时检查,作出评价。为了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对表现好的学生发给小礼品,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长期坚持,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又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也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端正的态度。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取得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