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经营业绩分析,指的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经营、会计收益、资本保值增值等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半所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阶段,围绕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键词 经营分析 业绩分析 EVA业绩评价
一、引言
企业经营业绩是指经济实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企业经营状况深受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投资者、债权人、高级管理人员、现在和未来的雇员等等。因而,经营业绩分析已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关键内容。但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业绩分析的目的往往不同。比如,投资者目的在于决策是否投资或收回投资;债权人是为了确定偿债信誉的可靠程度;管理者利用业绩分析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雇员则关心自己的职业和工资是否会因企业经营结果而受到威胁。当前,对企业整体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指标体力,其中包括国家统计局6项经济效益指标、国家经贸委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12项指标、财政部国有资本金评价体系、财政部国资局劳动部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经营结果。
二、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变化而渐进深化的,经历了实物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价值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资产贡献率指标为主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实物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
建国以后,借鉴了前苏联的做法,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配套,国家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国有企业计划管理体制,采用产品产量、产品质量、节约降耗等作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并以计划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如:1975年国家拟定的“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具体包括: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流动资金、成本、利润和劳动生产率;1979年,为简化考核方法,有关部门又将原8项指标改为4项计划考核指标,即产量、质量、利润和供货合同。可见,该阶段的考核评价主导思想是以实物产量为主。
2.价值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逐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1982年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部委制定了总产值和增长率等“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当年又补充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采用综合计分法计算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8项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具体的综合评价方法,这8项指标在企业管理和考核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利用。
3.资产贡献率指标为主评价阶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了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设计的以财务状况评价为核心的8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1994年国有资产管理局等部门颁布了以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4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10项指标构成,具体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由净资产收益率等8项基本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16项修正指标和领导班子基本素质等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2002年财政部五部委修订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由净资产收益率等28项指标组成,提高了对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评价,使该评价体系更为客观公正,更具有可操作性。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定性分析为辅助、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综合结论。从指标的采用来看。既有财务指标(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评议指标),这较之1995年的指标体系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该指标体系也有需进一步完善之处。首先,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且评价不分其主体:对企业的评价和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价不分;对出资人的外部评价与对管理者的内部评价不分;对企业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对经营者的主观激励考核不分等等。其次,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固定权重方法,依据受托责任理论,业绩评价需求主体应当包括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本身,对于不同的需求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因此,应设计多重权数体系,明确规定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以满足业绩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最后,在指标设计上,该评价体系对无形资产(如智力资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够,缺乏相应指标。
三、企业经营业绩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二)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来得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机能出现失调。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四、企业经营业绩分析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致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它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三)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准备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太大用处,在计算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时通常要对公认会计准则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校正可能因管理者对会计数据操纵或因公认会计准则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何太平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其适用性[J] 技术经济,2008,(1)
[2] (英)理查德A.布雷利,(美)斯图而特C.迈尔斯.公司财务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关键词 经营分析 业绩分析 EVA业绩评价
一、引言
企业经营业绩是指经济实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企业经营状况深受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投资者、债权人、高级管理人员、现在和未来的雇员等等。因而,经营业绩分析已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关键内容。但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业绩分析的目的往往不同。比如,投资者目的在于决策是否投资或收回投资;债权人是为了确定偿债信誉的可靠程度;管理者利用业绩分析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雇员则关心自己的职业和工资是否会因企业经营结果而受到威胁。当前,对企业整体评价有许多不同的指标体力,其中包括国家统计局6项经济效益指标、国家经贸委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12项指标、财政部国有资本金评价体系、财政部国资局劳动部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经营结果。
二、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变化而渐进深化的,经历了实物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价值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资产贡献率指标为主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实物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
建国以后,借鉴了前苏联的做法,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配套,国家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国有企业计划管理体制,采用产品产量、产品质量、节约降耗等作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并以计划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如:1975年国家拟定的“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具体包括: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流动资金、成本、利润和劳动生产率;1979年,为简化考核方法,有关部门又将原8项指标改为4项计划考核指标,即产量、质量、利润和供货合同。可见,该阶段的考核评价主导思想是以实物产量为主。
2.价值量指标为主评价阶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逐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1982年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部委制定了总产值和增长率等“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当年又补充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采用综合计分法计算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8项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具体的综合评价方法,这8项指标在企业管理和考核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利用。
3.资产贡献率指标为主评价阶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了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设计的以财务状况评价为核心的8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1994年国有资产管理局等部门颁布了以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4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10项指标构成,具体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由净资产收益率等8项基本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16项修正指标和领导班子基本素质等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2002年财政部五部委修订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由净资产收益率等28项指标组成,提高了对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评价,使该评价体系更为客观公正,更具有可操作性。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定性分析为辅助、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综合结论。从指标的采用来看。既有财务指标(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评议指标),这较之1995年的指标体系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该指标体系也有需进一步完善之处。首先,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且评价不分其主体:对企业的评价和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价不分;对出资人的外部评价与对管理者的内部评价不分;对企业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对经营者的主观激励考核不分等等。其次,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固定权重方法,依据受托责任理论,业绩评价需求主体应当包括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本身,对于不同的需求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因此,应设计多重权数体系,明确规定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以满足业绩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最后,在指标设计上,该评价体系对无形资产(如智力资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够,缺乏相应指标。
三、企业经营业绩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二)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来得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机能出现失调。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四、企业经营业绩分析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致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它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三)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准备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太大用处,在计算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时通常要对公认会计准则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校正可能因管理者对会计数据操纵或因公认会计准则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何太平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其适用性[J] 技术经济,2008,(1)
[2] (英)理查德A.布雷利,(美)斯图而特C.迈尔斯.公司财务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