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是认知活动,同时也受人的情感因素的调节。语文教学过程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机渗透情感。其方法有心理复苏法、再现情境法、创设情境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97-02
1 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意义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具体作用如下:
1.1 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者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中国第八轮新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维度提出。“态度”“价值观”无不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用“目标”形成确定情感因素,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颇有意义。
1.2 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
1.3 关注情感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唯理智教育的影响较深,造成了教师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趋向于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而只集中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有的教案上找不到情感目标的内容,有的教案上虽有体现,但在课堂上却没有落实。由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消蚀,因而,学生的美好情感的培养和陶冶被大大地削弱了。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 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复苏法、再现情境法、创设情境法等。
2.1 心理复苏法
简单地讲,心理复苏法就是帮助学生唤醒或找回自己内心体验的方法。比如学生对母爱有着真切的体验。学习了《我的母亲》时,请学生带有感情地介绍自己的母亲,就能引导学生回忆起曾经有过的强烈的内心体验,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在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及对自己情感的再体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对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及著名人士怀有敬意,也是学生普遍经历过的内心体验。利用介绍作者生平等方式,换回他们曾经有过的敬仰、爱慕等感情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乐于接受作品思想感情的影响。唤醒学生“沉睡”着的情感,也是心理复苏的重要方面。学生因生活阅历等的限制,在某些场合往往会对自己的情感缺乏充分的认识。比如学生没有长期远离祖国的机会,因而认识不到自己对祖国的感情有多深,甚至不知道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的认识与体验,并努力创造能使学生置身其中的情绪氛围或教学情境,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着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2 再现情境法
再现情境法,指教师以语言、教具等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情境即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教师运用语言或直观教具将课文作者在其作品中构造的情境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到再现的课文情境之中,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情感内容,提高情感水平。运用再现情境法的关键,在于诱发与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他们的各种感知觉表象,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获得新鲜、真切的感受与体验。
2.3 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而独创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产生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方法。比如,针对班上个别学生参与破坏公路路标的行为,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听说训练:先读一篇文章,讲的是医生因无公路路标而迷路,致使病孩得不道及时抢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据此发表口头评论。这篇精心策划的故事,就是教師创设的情境,学生在听故事、准备意见及发表评论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感受与体验着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随着对问题的逐步认识,情感体验也逐步真切、深刻起来。再比如,教师有意扮演迟到者、与人冲突者、辩论者等角色,然后让学生据此进行说写练习,也是创设情境的具体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真实、可信。创设情境的方法力求新颖巧妙。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任何不自然的、不合情理的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演戏,从而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2.4 情感诱导法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教师要准备情感。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人物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验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上课前还要酝酿良好心境。
其次,教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课。教师语言的亲和力,能使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跟随着老师的情感。
一般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亲切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一位优秀的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的范读,精辟透彻的阐析,绘声绘色的描述,激情洋溢的即兴演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笫三,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语言的运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的配合也不可忽视。
3 加强学生的情感主体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要十分关注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
3.1 生发情感。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波动性和感染性。波动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有波动性,才会有感染性,也因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情感是波动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3.2 体会情感。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3.3 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性教学的质量,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情感渗透,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情感居于与认知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97-02
1 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意义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具体作用如下:
1.1 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者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中国第八轮新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维度提出。“态度”“价值观”无不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用“目标”形成确定情感因素,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颇有意义。
1.2 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
1.3 关注情感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唯理智教育的影响较深,造成了教师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趋向于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而只集中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有的教案上找不到情感目标的内容,有的教案上虽有体现,但在课堂上却没有落实。由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消蚀,因而,学生的美好情感的培养和陶冶被大大地削弱了。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2 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复苏法、再现情境法、创设情境法等。
2.1 心理复苏法
简单地讲,心理复苏法就是帮助学生唤醒或找回自己内心体验的方法。比如学生对母爱有着真切的体验。学习了《我的母亲》时,请学生带有感情地介绍自己的母亲,就能引导学生回忆起曾经有过的强烈的内心体验,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在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及对自己情感的再体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对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及著名人士怀有敬意,也是学生普遍经历过的内心体验。利用介绍作者生平等方式,换回他们曾经有过的敬仰、爱慕等感情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乐于接受作品思想感情的影响。唤醒学生“沉睡”着的情感,也是心理复苏的重要方面。学生因生活阅历等的限制,在某些场合往往会对自己的情感缺乏充分的认识。比如学生没有长期远离祖国的机会,因而认识不到自己对祖国的感情有多深,甚至不知道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的认识与体验,并努力创造能使学生置身其中的情绪氛围或教学情境,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着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2 再现情境法
再现情境法,指教师以语言、教具等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情境即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教师运用语言或直观教具将课文作者在其作品中构造的情境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到再现的课文情境之中,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情感内容,提高情感水平。运用再现情境法的关键,在于诱发与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他们的各种感知觉表象,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获得新鲜、真切的感受与体验。
2.3 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而独创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产生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方法。比如,针对班上个别学生参与破坏公路路标的行为,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听说训练:先读一篇文章,讲的是医生因无公路路标而迷路,致使病孩得不道及时抢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据此发表口头评论。这篇精心策划的故事,就是教師创设的情境,学生在听故事、准备意见及发表评论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感受与体验着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随着对问题的逐步认识,情感体验也逐步真切、深刻起来。再比如,教师有意扮演迟到者、与人冲突者、辩论者等角色,然后让学生据此进行说写练习,也是创设情境的具体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真实、可信。创设情境的方法力求新颖巧妙。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任何不自然的、不合情理的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演戏,从而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2.4 情感诱导法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教师要准备情感。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人物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验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上课前还要酝酿良好心境。
其次,教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课。教师语言的亲和力,能使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跟随着老师的情感。
一般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亲切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一位优秀的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的范读,精辟透彻的阐析,绘声绘色的描述,激情洋溢的即兴演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笫三,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语言的运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的配合也不可忽视。
3 加强学生的情感主体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要十分关注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
3.1 生发情感。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波动性和感染性。波动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有波动性,才会有感染性,也因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情感是波动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3.2 体会情感。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3.3 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性教学的质量,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情感渗透,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情感居于与认知同等重要的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