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讨厌我(下)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ov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对偏执型人格的治疗,似乎隐含着一种意味:如果一个人是偏执型人格,那他必然是有问题的,是需要被治疗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这出于他曾经独特的经历,以及通过这种模式会帮助他渡过人生早期的难关。只有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人格模式会带来某些困境,让他难以适应当前现实,才需要外界帮助去有所调整,不然,任何一种人格其实都是正常的存在,而无需治疗。
  上篇谈到的高山就是如此。幼年的他通过偏执的方式保护自己,这显然帮助他度过了许多难熬的时刻。比如:对糟糕的事件来临之前的预测和思考如何应对,这会让他的内心有所准备,不至于被迫进入毫无防备的境地里。比如:当他将恶意投射到他人身上,也会减弱对于自身的攻击和损害,因为“是别人恨我,而不是我恨他,所以我的愤怒和攻击都有情可原”。这些防御曾经一度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他会牢牢守住。但当他的环境发生变化,早年的危机已经解除,继续使用偏执就不利于他如今的关系和现实了。而这也是他屡屡从一个地方离开转到另一个地方的原因。
  那么对于无法适应环境的偏执,要怎么做才能调整到可以适应的程度呢?对此,我们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咨询中建立关系。
  许多人都觉得,咨询就是治疗,就好比医生看病开药一样,只要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和设置方案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如何谈得上关系。但实际上,咨询之所以发挥作用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关系,而对于偏执型人格的来访者就更应如此。因为这种人格类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恐惧和敌意以投射的方式扔到他人身上,在他们眼里,外界和他人都是不可信的。哪怕是他主动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在咨询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启动防御机制,让并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瞬间崩塌。换句话说,咨询师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监视和警惕中,有任何看起来不同的反应就会激起他的恐惧和愤怒,因此而影响到治疗的推进。所以能够建立关系,并且在关系中去调整偏执型人格的焦虑和过度的情绪,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是最重要的治疗。

而我和高山的咨询,就完全呈现了这个过程:


  在开始的几次咨询中,他看起来已经比较放松,能够更多地和我谈关于他的事,我们之间的进程也因此缓缓推进着。可是有一次,我因为临时状况请假了。尽管这次请假和咨询时间间隔了几天,但再次见到他,我就发现他的感觉变化了。
  他的眼神不同于之前的和善,而是看起来很漠然,仿佛一下子不认识我的样子。而曾经交谈的熟稔感也不见了,一种陌生、疏离的感觉蔓延在我们咨询的空间中,于是我决定主动谈谈。
  “好像你跟之前不一样了,你愿意谈谈吗?”
  “没有什么不一样啊。我没什么可谈的。”
  “今天我们的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我觉得你就在我面前,我能感受到很真实的你,但今天好像你离我很远,并且你在对我生气。”
  “我没有生气……”
  “我想是我请假的缘故。虽然这次请假提前了几天,但一个临时的变化就意味着是一个突然的事,它可能令人措手不及,没有预料。也许引起了你之前的感觉,那种没有防备就被扔到某种糟糕的境地里的感觉。”
  “……也许吧。”
  “所以这次你有点远离我,因为远离会让一个人感到基本的安全。如果你来不及对一个事件做出反应,至少可以通过远离来保护自己。”
  当高山听到我这样的解释,情绪开始松动。似乎他在思考我说的话,并且因此慢慢地将自己原有的防备松懈下来。然后他对我说:“你这么说出来好像还真的是这样。我的确很生气,我很讨厌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乱节奏,这让我很容易失控。也许就像你说的,我之前会对任何事情有设想,以防不测。但是临时的变化就会引起我这种感觉,所以这很糟糕,我不喜欢。”



  说到这里他想了想,又说道:“其实我还有另一种感觉,我觉得你是故意的,为了避开我而特意请假。也许你很讨厌我,但是你没说,只是用请假的方式告诉我。”
  高山这么想,其实我很理解。因为这几乎重现了他曾经的职场经历,无论别人怎样做,都很容易让他解读为“不喜欢、讨厌、排斥”等等的态度,这是他的想象,但却也容易变成现实。因为当一个人觉得别人是讨厌自己的,自然也会讨厌对方。那么对方就会被“拉进”这个场里做实这个想象。而关键点在于,他是不会和别人主动谈起这个想象,进而验证或者推翻它。而是完全放在心里,将它一点点演变成现实。
  而这也是咨询之所以起到作用的缘故。因为当这个场是开放而安全的,当我们能够和彼此坦然相对时,高山就会将头脑中的想象试着拿出来告诉我,和我讨论,也就有机会让这种理解得到澄清。
  于是我对他说:“我很高兴你能告诉我这件事,让我知道你的感觉。也许你觉得我就是因为讨厌你才故意请假的。”
  他长出了一口气说:“是的。但是现在说出来,好像又不是这样了。至少当你能跟我谈这个,我就觉得不是真的,因为你要是真的讨厌我是根本不会谈的。”
  我说:“是的。也许在你的感觉里,那种被人讨厌的状况是熟悉的,但被人喜欢的感觉却是陌生的。所以你也不相信我并不討厌你。”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确实,我没有这种体验。”
  他的笑容很放松,让我们的咨询氛围再次变得轻松起来。之后我们的关系比之前更坚固了,因为信任在怀疑被解除之后,往往就会更进一层。而当关系变得更加牢固,自然我们也就有机会去澄清更多的“误解”,将投射还原,那么治疗就会得到进展,而高山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的视角就会因此发生改变。
  对偏执型人格的治疗,在此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一个人形成某种模式会用多年的时间,去调整自然也不会短。所以不夸张地说,类似的“敌意”场景会在咨询室里上演无数次,而这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将是巨大的考验。但值得欣慰的是,当我们在这样的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共同努力去完成这个考验,一个人的人生就有机会被重启,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玩话筒,是演说能力的启蒙课  大多数会说话之后的孩子,都曾有拿起话筒,站在沙发上“演讲”的经历,作为大人多数会认为这无非是因为好玩而为之,是对新奇事物的一种尝试。殊不知,它却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想要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最初愿望。  事实上,在日常养育中,和孩子多互动交流激发孩子的表达,特别有助于孩子多元能力的提升,而“玩话筒”更是能让孩子体会从“有话说不出”到“有话说得更好”的心理飞跃,为真正的演
期刊
一  妈妈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还没弄明白“死”是一件悲伤的事。给妈妈送行的那天,爸爸怕吓住他,就把他留在家里,让小姑看着。  临出门的时候,爸爸抱着他说:“妈妈出差了,到很远的地方去,爸爸去送送妈妈……”他天真地以为,妈妈又像以往那样到外地去了。他扭过头来对姑姑说:“等妈妈回来了,肯定会带回好多好吃的糖果,到时候,我也给姑姑吃。”姑姑伸手抱过他,搂着他哭了起来,他愣愣地看着姑姑,不明白姑姑哭什么
期刊
在帶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难免会失去耐心,对孩子吼叫、咆哮。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只是,你知道对孩子吼叫咆哮,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伤害吗?  频繁对孩子怒吼,对孩子产生的伤害有很多很多,这里,先说一种。  我在某个心理社区看到一个群友的分享,孩子一直都怕狗,哪怕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狗。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孩子告诉她:妈妈,我之所以怕狗,是因为狗叫起来的时候,很像你发脾气冲我吼的样子……  我把她的分享发
期刊
什么是认知测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认知”的涵义。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一般指认知能力或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主要包括精神、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注意、意识、知觉、思维、记忆、语言等,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大概要算思维和记忆,因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比较高级,正好符合人类对自己“高级动物”的定位。依据现有的研究,这些认知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基本认
期刊
青春是美丽的花朵,是人生发展阶段的最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无论家长、学校、社会,还是孩子自身,如果能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去沟通、去应对,就会避免一些不良事件发生,使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度过关键期,让青春期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美丽。青春期的特点  到底什么是青春期呢?青春期是兒童到成人的过渡期,是指13至18岁这一阶段:每个人进入青春期的确切年龄有所不同,个别孩子有提前
期刊
萨莉首次离家上大学而且初次体会到大学课程的难度促发了萨莉的抑郁症。抑郁可能降低了萨莉的学习效率.使萨莉变得相当自责和烦躁。萨莉退出学校的活动而且回避社交,这种参与积极性的缺乏造成了萨莉的心境低落,也会导致她在处理学习问题时遭遇失败。当前一个典型的困境是萨莉存在学习困难。当萨莉尝试学习时,会出现这样的自动思维:“我不行,我太失败了,现在这种情况下,我绝对做不到。”她还形成了一个关于自身的意象,背着沉
期刊
古女士在2019年6月20日主动拨打家暴维权热线12338求助,转介到“家和幸福”反家暴服务项目。  据了解,古女士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眼睛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白天进入小区楼道需要打开手电照明辅助前进。2017年年中因頭晕、恶心等问题入院治疗,验血检查中发现异常,现已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经检查发现,其丈夫也确诊患有艾滋病,目前夫妻双方每月定期到疾病防治中心开药治疗,生活可以自理,暂无相关并发症
期刊
研究表明,过度数字化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视力,更为严重的是,被动学习对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语言表达、情绪社交、学习能力、睡眠质量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影响。你的孩子是否对手机情有独钟,甚至已经离不开手机?但是你知道孩子到底多大接触手机才比较好吗?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建议:  尽可能不要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電视或者使用手机看视频/游戏,如实在必须这样的话,也尽量缩短时间,不推荐两岁以下(该标准后
期刊
寒冬已过,万花重开,经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寒假”后,大学校园终于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熟悉而年轻的身影。在这漫长的4个月里,有老师变“主播”,网课花样繁多的学习生涯;有远亲近邻不得见,网络情谊一线牵的社交生活;也难免有不回家母慈子孝,一回家鸡飞狗跳的家庭关系。疫情像是一个偶然而至的停顿,它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方式触摸我们原已熟悉的生活。那么,疫情对于在校大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适
期刊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学校正在陆续结束“超长寒假”,有序恢复返校学习。但这次疫情也让广大学子经历了且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纠结:无论假期还是学期,都不觉得开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和怎么办。首先,我们开心与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幸福快乐的生活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古希腊伊壁鸠鲁派哲学就认为人生在世,生存的原则就是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心理学上描述开心、快乐通常用“主观幸福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