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松课堂是怎样实现的呢?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法指导。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法?我自身认为语文学法指导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古诗学法指导
1、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法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二是教师的教法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回顾小结,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3、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会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4、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使学生感到自己运用学法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法的兴趣。所以,在学生自学后,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当然,文体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不论是学习古诗还是其他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
二、记叙文、散文、故事等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为了培养中高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每学一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学。自学的过程有:①分角色读课文,划出问题(包括不认识的字、词语、多音字,同义词、反义词)。在自学时可让学生翻阅字典。②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长补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鼓励、表扬。③看谁发现的问题多、解决的问题多。在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作补充引导,如中心思想、受到的启发、寓意等。这样,会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会充满活力,最终会收到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拓宽视野
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自读一些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如: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他们各自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看谁讲的故事多、谁讲的故事好。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能力就提高了,口才又得到了训练,学习的积极性随之也调动起来了。另外。要教育学生养成随读随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课内外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不做教材的奴隶,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特别要做到:预习前给方法;课堂上给时间;总结时给机会:拓展时给方向。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轻松、充满活力。
一、古诗学法指导
1、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法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二是教师的教法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回顾小结,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3、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会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4、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使学生感到自己运用学法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法的兴趣。所以,在学生自学后,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当然,文体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不论是学习古诗还是其他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
二、记叙文、散文、故事等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为了培养中高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每学一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学。自学的过程有:①分角色读课文,划出问题(包括不认识的字、词语、多音字,同义词、反义词)。在自学时可让学生翻阅字典。②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长补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鼓励、表扬。③看谁发现的问题多、解决的问题多。在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作补充引导,如中心思想、受到的启发、寓意等。这样,会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会充满活力,最终会收到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拓宽视野
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自读一些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如: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他们各自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看谁讲的故事多、谁讲的故事好。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能力就提高了,口才又得到了训练,学习的积极性随之也调动起来了。另外。要教育学生养成随读随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做到有布置有检查,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课内外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不做教材的奴隶,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特别要做到:预习前给方法;课堂上给时间;总结时给机会:拓展时给方向。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轻松、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