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里德尔是美国著名中国研究学者费正清和史华慈的学生,其专长就是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史。主要著作有《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及《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等。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遗产;儒家批判;新文化运动;意识形态论战等。作者认为,不应该把中国现代史仅仅看成是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世界”背景中的一个外来的碎片,而应看作一种历史经验。
1920年教育部下令在各级学校课本中采用白话。1922年发布了一个全面的教育改革方案。
然而,知识分子只能提提计划,而这计划不过是军阀手中的玩偶。“中国教育在发展更新方面有很多困难,而且无法克服,”杜威1922年回到美国几个月后,在回顾他的中国朋友们的雄心壮志和所遇挫折时悲观地评论说,“讨论经常陷于僵局:中国没有政治变革就没有教育;但只要军人和贪官挪用资金,从自身利益出发反对教育,学校就不可能发展。这里有最重大的悲剧材料。”蒋梦麟在1922年末已近乎绝望,他写道:“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近来感到日子越发不好过。”
我们向来认为政治不良,改良政治之途径是进行教育,培养人的才能,过去这些年政治变得更糟,结果教育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受到空前打击。事实表明教育不仅在经济上破产,也在精神上破产。“只谈教育,不讲政治”的说法逐渐不可信了。
前朝的书院,不管怎样,总有他的书院品格。然因时代环境变化,旧书院已消失了。但如今的学校,像个不中不西的仓库,它们有什么学校的品格?如今我们的学校……类似市场上卖的西洋椅子,既不如外国椅子舒服,又不像老式椅子那么结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我们还说这种学校能培养人才。
政治是腐败——但我们现在能不谈政治吗?我们教师如何能摆脱政客造成的灾难,他们的敌意和压迫我们的企图?退而言之,即使我们不谈政治,我们就一定不能主持公道?真若如此,我们就得被不讲公道者所困。
贫困、被忽视是痛苦的,而对新文化改革者来说,本身的无能为力,则破坏了新社会个性赖以产生的教育机构的基础。蒋梦麟所关注的新教育这既非传统又不具备自己特征的不规则变革,在长期经营中更加面目全非。2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相信,新文化自由主义的价值,其实不具普遍性。在它的批评者看来,自夸的“新教育”只不过在个人品味和生活作风上培养了一个知识精英集团。更重要的是,知识精英在职业能力和社会声望上,与他们声称要促进其福利的大众更加疏远。章士钊在斥责新学校是新式贵族养成所时表达了这种看法。梁漱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使人想起冯桂芬对19世纪60年代的“通事”的尖锐批评。
少年人从乡间进入城市高级学校,他就不再过古老的简单生活,他不食旧食,不衣旧衣,不饮茶,不吸烟。他蔑视一切,不讲忍让。然乡村家庭所需的知识能力他丝毫也没有!只不过有一些一知半解的英文、物理、化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他实际上不再干农活,反而去玩球,做柔软体操,而且养成了懒惰、游手好闲的习惯。
梁的反应在风格上极具个性而且充满朝气,从2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广东、河南、山东致力于乡村重建工作。他希望恢复儒家的社会组织和教育模式,使日常生活的具体经验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观念贯通成为一体。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转向农村,他们希望形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凝聚民众的活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再一次从道德上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达成一致。
1920年教育部下令在各级学校课本中采用白话。1922年发布了一个全面的教育改革方案。
然而,知识分子只能提提计划,而这计划不过是军阀手中的玩偶。“中国教育在发展更新方面有很多困难,而且无法克服,”杜威1922年回到美国几个月后,在回顾他的中国朋友们的雄心壮志和所遇挫折时悲观地评论说,“讨论经常陷于僵局:中国没有政治变革就没有教育;但只要军人和贪官挪用资金,从自身利益出发反对教育,学校就不可能发展。这里有最重大的悲剧材料。”蒋梦麟在1922年末已近乎绝望,他写道:“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近来感到日子越发不好过。”
我们向来认为政治不良,改良政治之途径是进行教育,培养人的才能,过去这些年政治变得更糟,结果教育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受到空前打击。事实表明教育不仅在经济上破产,也在精神上破产。“只谈教育,不讲政治”的说法逐渐不可信了。
前朝的书院,不管怎样,总有他的书院品格。然因时代环境变化,旧书院已消失了。但如今的学校,像个不中不西的仓库,它们有什么学校的品格?如今我们的学校……类似市场上卖的西洋椅子,既不如外国椅子舒服,又不像老式椅子那么结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我们还说这种学校能培养人才。
政治是腐败——但我们现在能不谈政治吗?我们教师如何能摆脱政客造成的灾难,他们的敌意和压迫我们的企图?退而言之,即使我们不谈政治,我们就一定不能主持公道?真若如此,我们就得被不讲公道者所困。
贫困、被忽视是痛苦的,而对新文化改革者来说,本身的无能为力,则破坏了新社会个性赖以产生的教育机构的基础。蒋梦麟所关注的新教育这既非传统又不具备自己特征的不规则变革,在长期经营中更加面目全非。2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相信,新文化自由主义的价值,其实不具普遍性。在它的批评者看来,自夸的“新教育”只不过在个人品味和生活作风上培养了一个知识精英集团。更重要的是,知识精英在职业能力和社会声望上,与他们声称要促进其福利的大众更加疏远。章士钊在斥责新学校是新式贵族养成所时表达了这种看法。梁漱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使人想起冯桂芬对19世纪60年代的“通事”的尖锐批评。
少年人从乡间进入城市高级学校,他就不再过古老的简单生活,他不食旧食,不衣旧衣,不饮茶,不吸烟。他蔑视一切,不讲忍让。然乡村家庭所需的知识能力他丝毫也没有!只不过有一些一知半解的英文、物理、化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他实际上不再干农活,反而去玩球,做柔软体操,而且养成了懒惰、游手好闲的习惯。
梁的反应在风格上极具个性而且充满朝气,从2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广东、河南、山东致力于乡村重建工作。他希望恢复儒家的社会组织和教育模式,使日常生活的具体经验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观念贯通成为一体。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转向农村,他们希望形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凝聚民众的活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再一次从道德上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