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就什么是循环经济、怎样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国家
作者简介:李斌(1966-),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市市政设施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的由来和发展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严重。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几个典型公害事件,如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等。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里写到: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该书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拉开了环境保护的序幕。
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大规模的要求保护环境的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在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1年第三世界国际环保会指出,当今世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等十大环境问题。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纲领性文件。会议号召各成员国制定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并加强合作,以推动《21世纪议程》的落实。
2.循环经济产生的客观原因。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就曾经提出过生态经济学的说法以及绿色生态的经济需要协调发展的研究。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1989年美国的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书中,也提出要把工业大生产过程中的上游产品或者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生产成工业流程下游的原材料,造就成符合科学循环发展的工业生态利用系统。
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类的发展不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要求我们在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界的平衡,还要认真解决好我们人类社会内部人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记住马克思的警告:“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我们必须把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定义
1.放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层面来定义:循环经济可以说是非常高效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自然资源并加以科学循环使用的良性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充分显示了独有的以最低的能耗、最少的减排、最高的经济效率的特性。它是一种科学循环发展和再利用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彻底颠覆了过去工业化时代资源浪费严重、无止境地消费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2.放在对自然环境要充分保护的层面上来定义:循环经济极其符合当前人类对大自然急需保护使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显示出了绿色经济和最大成度上减少碳排放的原则。是一种工业污染最少、循环利用最佳、各种资源协调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3.放在技术使用的层面上来定义:循环经济可谓技术上的彻底颠覆。这种定义突出的是和自然环境协调共处的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循环利用和再使用的模式。4.放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来定义:循环经济是将绿色经济和工业废物再利用有效结合的生产方式。5.放在经济运行模式的层面上来定义:循环经济可谓是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着重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再利用,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利用。在生产生活中循环高效、利用自然界中给我们人类提供的宝贵而有限的所有资源,力争将我们人类制造的废物、垃圾等对自然环境有极大危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最少的限度。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要消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工作集中在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部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4年):我国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全国掀起了研究循环经济的热潮。有关部门制定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法规。国家环保总局在部分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第三阶段(2004年以来至今):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会议,讨论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1)以政府主导为基本特征。从推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开始,向纵深领域发展,从1999年开始试点工作。如辽宁的“3+1”模式、山东的“点、线、面”模式,各开发区进行“补链”招商初见成效。(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辽宁、贵阳、山东、江苏、上海、天津起步较早,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3)颁布了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4)形成了一批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和生态工业同区,如广西贵糖、鲁北化工等。
2.在循环经济认识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仅仅从末端治理和废物在使用的层面解读循环经济,而没能看到其在资源消费及碳排放方面的预防作用和整个循环过程中的卡控作用。(2)仅仅把企业的清洁生产看作是循环经济,结果没有考虑循环经济在生产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和自然资源的再生等4个环节推行的实际操作。(3)较少考虑人类的社会体系和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把经济、技术和社会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整体经济体系,它不能说是单纯的经济命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与环保的问题,它是通过人类和资源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探索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及规律,把人类经济财富从单纯追求数量上增长向优质质量的增长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并人物资优良、丰富多彩、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有组织、有系统的宣传教育,加快观念转变,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改变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法制建设与道德相结合,才能将其从一种发展理论变为一种社会公众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可操作的、完善的、和谐的生态法规真正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仲裁和引导作用。
(三)促进循环经济法规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
1.首先要构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地将国家政策引导作用与经济规律的推动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价格、税费、消费拉动、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来推动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
2.及时对国民经济中不良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通过对产业结构、布局的及时调整,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对那些消耗巨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更新。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发展高层次的第三产业。
3.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发挥高技术优势,立足自主创新,使高新技术向污染治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
4.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重点突破,典型示范”。找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在技术、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国家
作者简介:李斌(1966-),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市市政设施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的由来和发展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严重。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几个典型公害事件,如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等。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里写到: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该书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拉开了环境保护的序幕。
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大规模的要求保护环境的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在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1年第三世界国际环保会指出,当今世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等十大环境问题。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纲领性文件。会议号召各成员国制定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并加强合作,以推动《21世纪议程》的落实。
2.循环经济产生的客观原因。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就曾经提出过生态经济学的说法以及绿色生态的经济需要协调发展的研究。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1989年美国的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书中,也提出要把工业大生产过程中的上游产品或者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生产成工业流程下游的原材料,造就成符合科学循环发展的工业生态利用系统。
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类的发展不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要求我们在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界的平衡,还要认真解决好我们人类社会内部人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记住马克思的警告:“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我们必须把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定义
1.放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层面来定义:循环经济可以说是非常高效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自然资源并加以科学循环使用的良性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充分显示了独有的以最低的能耗、最少的减排、最高的经济效率的特性。它是一种科学循环发展和再利用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彻底颠覆了过去工业化时代资源浪费严重、无止境地消费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2.放在对自然环境要充分保护的层面上来定义:循环经济极其符合当前人类对大自然急需保护使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显示出了绿色经济和最大成度上减少碳排放的原则。是一种工业污染最少、循环利用最佳、各种资源协调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3.放在技术使用的层面上来定义:循环经济可谓技术上的彻底颠覆。这种定义突出的是和自然环境协调共处的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循环利用和再使用的模式。4.放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来定义:循环经济是将绿色经济和工业废物再利用有效结合的生产方式。5.放在经济运行模式的层面上来定义:循环经济可谓是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着重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再利用,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利用。在生产生活中循环高效、利用自然界中给我们人类提供的宝贵而有限的所有资源,力争将我们人类制造的废物、垃圾等对自然环境有极大危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最少的限度。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要消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工作集中在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部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4年):我国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全国掀起了研究循环经济的热潮。有关部门制定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法规。国家环保总局在部分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第三阶段(2004年以来至今):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会议,讨论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1)以政府主导为基本特征。从推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开始,向纵深领域发展,从1999年开始试点工作。如辽宁的“3+1”模式、山东的“点、线、面”模式,各开发区进行“补链”招商初见成效。(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辽宁、贵阳、山东、江苏、上海、天津起步较早,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3)颁布了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4)形成了一批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和生态工业同区,如广西贵糖、鲁北化工等。
2.在循环经济认识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仅仅从末端治理和废物在使用的层面解读循环经济,而没能看到其在资源消费及碳排放方面的预防作用和整个循环过程中的卡控作用。(2)仅仅把企业的清洁生产看作是循环经济,结果没有考虑循环经济在生产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和自然资源的再生等4个环节推行的实际操作。(3)较少考虑人类的社会体系和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把经济、技术和社会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整体经济体系,它不能说是单纯的经济命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与环保的问题,它是通过人类和资源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探索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及规律,把人类经济财富从单纯追求数量上增长向优质质量的增长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并人物资优良、丰富多彩、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有组织、有系统的宣传教育,加快观念转变,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改变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法制建设与道德相结合,才能将其从一种发展理论变为一种社会公众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可操作的、完善的、和谐的生态法规真正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仲裁和引导作用。
(三)促进循环经济法规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
1.首先要构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地将国家政策引导作用与经济规律的推动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价格、税费、消费拉动、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来推动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
2.及时对国民经济中不良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通过对产业结构、布局的及时调整,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对那些消耗巨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更新。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发展高层次的第三产业。
3.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发挥高技术优势,立足自主创新,使高新技术向污染治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
4.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重点突破,典型示范”。找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在技术、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