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为大学生诚信水平量化提供测量工具,从而针对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49-03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防止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无论对于国家和人民、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诚信体系,而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就是整个诚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
笔者根据对大学生诚信内涵的界定,将大学生诚信划分为学业诚信、社会诚信、经济诚信3个维度。为了验证大学生诚信的构思维度,笔者选择了学生、教师、社会人士等不同代表层的人员共计50位进行访谈研究。在访谈形式和内容上,笔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两类问题:1、联想并写出与大学生诚信有关的10个短语或行为;2、联想并写出与大学生失信有关的10个短语或行为。随后,笔者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基础,对各个词语进行隶属度分析,隶属度大于0.2的短语如表1所述:
表1 大学生诚信相关短语的隶属度
笔者对以上短语进行大致分类,可以发现大学生诚信主要可以归纳到学业、经济、社会3个维度(见表2),与之前笔者构思的维度基本符合。
表2 大学生诚信相关短语维度分类
在上述隶属度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学业诚信、社会诚信、经济诚信3个维度,构造出42个评价指标,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二、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在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理论遴选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用于实证筛选的问卷,将上面42个指标设立为7个等级,1表示指标合适程度最低,7表示合适程度最高,请被调查者根据实际感受进行打分。问卷调查主要在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0份,占92%,其中有效问卷435份,占87%。
笔者用因子分析对回收内容进行研究,先用KMO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本研究因子分析的效果,分析得出该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随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公共因子,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主成分。得到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如表4所示,分析结果共产生了6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体变异的59.228%,表明这6个公共因子能较好地反映42个大学生诚信指标包含的信息。
随后,进行因子旋转,通过改变坐标轴的位置,重新分配各个因子解释的方差比例,使得因子结构更简单,更易理解。因子负载的绝对值越大,解释因子的作用越大,因此,只要在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之中,找出每个因子上负载较大的变量(一般来说,因子负载大于0.5可归为一个因子),便可根据这些变量的意义为因子命名。旋转后,因子负载矩阵如表5所示。
从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因子F1上负载较高的指标有11个,基本符合第三维度“经济诚信”的指标,可以按原名称命名;在公共(下转148页)(上接150页)因子F2上负载有14个指标,基本属于第二维度“社会诚信”的指标,也以原名命之;在公共因子F3负载较高的有11个指标,均为第一维度“学业诚信”的指标,故以原名命之。在公共因子F4上,负载较高的指标只有1个,即“是否有未经老师同意而擅自散布其课件内容的行为”;公共因子F5上负载较高的指标也只有1个,即“是否有网上散布谣言等网络不诚信行为”;公共因子F6上负载较高的指标也只有2个,分别为“是否有使用假钞行为”和“是否有偷窃行为”,因子结构不清晰,可以删除。另外,各因子在“是否有故意破坏公共财物行为”、“是否有直接翻译外文作为自己的论文行为”评价指标上的载荷均小于0.5,也可以删除。
三、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因子分析,剔除了“是否有未经老师同意而擅自散布其课件内容的行为”、“是否有网上散布谣言等网络不诚信行为”、“是否有使用假钞的行为”、“是否有偷窃的行为”、“是否有故意破坏公共财物行为”、“是否有直接翻译外文作为自己的论文行为”等6个指标,达到了简化变量的研究初衷,并通过因子旋转解释了因子的意义。这样最终形成由学业诚信、社会诚信、经济诚信3个维度,共36个指标组成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Joseph Petrick. 中美大学生情景判断商业诚信决策比较研究[D]. 第二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 2007.
[2]范柏乃、蓝志勇编著.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颀.高校学生信用危机[J].对策论析淮海医药,2003,(06):251-252.
[4] 翁庆萍、曹培强.试论研究生严谨治学素质的培养[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8):100-103.
[5] 严蓉.浅谈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06):70-71.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49-03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防止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无论对于国家和人民、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诚信体系,而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就是整个诚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
笔者根据对大学生诚信内涵的界定,将大学生诚信划分为学业诚信、社会诚信、经济诚信3个维度。为了验证大学生诚信的构思维度,笔者选择了学生、教师、社会人士等不同代表层的人员共计50位进行访谈研究。在访谈形式和内容上,笔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两类问题:1、联想并写出与大学生诚信有关的10个短语或行为;2、联想并写出与大学生失信有关的10个短语或行为。随后,笔者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基础,对各个词语进行隶属度分析,隶属度大于0.2的短语如表1所述:
表1 大学生诚信相关短语的隶属度
笔者对以上短语进行大致分类,可以发现大学生诚信主要可以归纳到学业、经济、社会3个维度(见表2),与之前笔者构思的维度基本符合。
表2 大学生诚信相关短语维度分类
在上述隶属度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学业诚信、社会诚信、经济诚信3个维度,构造出42个评价指标,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二、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在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理论遴选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用于实证筛选的问卷,将上面42个指标设立为7个等级,1表示指标合适程度最低,7表示合适程度最高,请被调查者根据实际感受进行打分。问卷调查主要在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0份,占92%,其中有效问卷435份,占87%。
笔者用因子分析对回收内容进行研究,先用KMO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本研究因子分析的效果,分析得出该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随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公共因子,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主成分。得到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如表4所示,分析结果共产生了6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体变异的59.228%,表明这6个公共因子能较好地反映42个大学生诚信指标包含的信息。
随后,进行因子旋转,通过改变坐标轴的位置,重新分配各个因子解释的方差比例,使得因子结构更简单,更易理解。因子负载的绝对值越大,解释因子的作用越大,因此,只要在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之中,找出每个因子上负载较大的变量(一般来说,因子负载大于0.5可归为一个因子),便可根据这些变量的意义为因子命名。旋转后,因子负载矩阵如表5所示。
从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因子F1上负载较高的指标有11个,基本符合第三维度“经济诚信”的指标,可以按原名称命名;在公共(下转148页)(上接150页)因子F2上负载有14个指标,基本属于第二维度“社会诚信”的指标,也以原名命之;在公共因子F3负载较高的有11个指标,均为第一维度“学业诚信”的指标,故以原名命之。在公共因子F4上,负载较高的指标只有1个,即“是否有未经老师同意而擅自散布其课件内容的行为”;公共因子F5上负载较高的指标也只有1个,即“是否有网上散布谣言等网络不诚信行为”;公共因子F6上负载较高的指标也只有2个,分别为“是否有使用假钞行为”和“是否有偷窃行为”,因子结构不清晰,可以删除。另外,各因子在“是否有故意破坏公共财物行为”、“是否有直接翻译外文作为自己的论文行为”评价指标上的载荷均小于0.5,也可以删除。
三、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因子分析,剔除了“是否有未经老师同意而擅自散布其课件内容的行为”、“是否有网上散布谣言等网络不诚信行为”、“是否有使用假钞的行为”、“是否有偷窃的行为”、“是否有故意破坏公共财物行为”、“是否有直接翻译外文作为自己的论文行为”等6个指标,达到了简化变量的研究初衷,并通过因子旋转解释了因子的意义。这样最终形成由学业诚信、社会诚信、经济诚信3个维度,共36个指标组成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Joseph Petrick. 中美大学生情景判断商业诚信决策比较研究[D]. 第二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 2007.
[2]范柏乃、蓝志勇编著.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颀.高校学生信用危机[J].对策论析淮海医药,2003,(06):251-252.
[4] 翁庆萍、曹培强.试论研究生严谨治学素质的培养[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8):100-103.
[5] 严蓉.浅谈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