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气质类型培养理答技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思维专注度、深度、灵敏度的差异,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类型气质说归因.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预设问题,对谁(哪类学生)回答问题也应有针对性的安排. 本文介绍针对四种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理答方法.
  一、气质的类型
  (1)根据体液气质说,人体含有四种体液,它们在人体中的不同搭配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抑郁质型、黏液质型、胆汁质型和多血质型.
  (2)高级神经活动的三要素:强度、平衡度、灵活度,以上三种气质类型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为:①抑郁质型——弱,②黏液质型——强、平衡但不灵活,③胆汁质型——强、灵活但不平衡,④多血质型——强、平衡、灵活.[1]
  二、什么是理答
  (一)课堂问答的基本环节
  研究者将接受学习的课堂问答分为四个环节: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
  (二)理答的定义、分类
  1.理答的定义:理答是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一种教学评价.
  2.理答的分类:理答分为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激励性理答和再组织理答.
  其中,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方式;再组织理答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三、基于学生不同气质类型的差异化理答策略
  (一)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1.思维的专注度有差异——对同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一些学生能持续地专注与交流,一些学生却只能在前几分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之后思维很容易懈怠.
  2.思维的深度有差异——同一问题及拓展,一些学生能较快地感知并触及问题的本源,另一些学生的理解与感知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或浅层.
  3.思维的灵敏度有差异——预设同一组问题串,有些学生,一人回答即可;有些学生,需多人“接力式”回答才能完成.
  (二)对困惑的分析
  1.抑郁质型学生——安排简单问题,完成思维的切换、预热和休整
  抑郁质型学生思维迟钝,容易疲劳.平时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简单问题与这类学生交流.
  (1)问题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与学生回顾上一节物理课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大家进行思维的切换,从前一节课(例如语文)中走出来,进入物理课堂.
  (2)问题可以安排在一个大问题串的伊始,回顾简单的前概念,帮助大家进行思维的预热.
  (3)问题可以安排在课末,让这类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习题,帮助大家进行思维的休整.
  教师可以用语言性、肢体性的激励,让这些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生A:乙装置.(简单探问可由生A完成,下同)
  (老师已预知生A可能仅选乙)
  师提示(诊断性理答):若甲方案平衡摩擦,丙方案由重锤自身的重力提供动力.甲、丙方案中能求出合外力的功吗?能求出对应时刻的速度吗?(候答,请学生思考……)
  生B1:甲、乙、丙应该都可以.
  [分析2]对实验过程可能存在的共性讨论.
  [方法]教师诊断后分析,学生聆听感悟.
  师追问:这三个方案,正确操作后打出的纸带,可能会出现点迹均匀部分的是?   生B2:乙方案.
  (教师诊断:对甲的分析比较难,学生在实际实验时不一定会遇到,教师决定自己讲授)
  师讲授(诊断性理答):B××基本知识掌握很清晰(激励性理答),但甲方案也有可能.如果甲中纸带、车到滑轮的距离都比较长,砝码与盘落地后,小车还在运动,则打出的这部分点迹也是均匀的.
  [分析3]不同方案下纸带的差异性讨论.
  [方法]教师诊断后引导,学生提炼方法.
  师问: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如何根据纸带判断,用的是甲方案还是乙方案.(候答)
  两者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a有区别吗?
  生B3:若加速度a是定值,应该是用甲方案;若加速度a越来越小,则说明是用乙方案.
  师(激励性理答且追问):回答得非常好.但求a的大小较麻烦,有没有稍快些的方法?
  生B4(师见平时默默无闻的生B4跃跃欲试,便叫答B4):只需比较分段位移之差是否为恒量……
  通过几个回合的问与诊,师生共同完成了同一实验目的下多个方案的共性、特性分析.
  3.胆汁质型学生——围绕核心知识,反问激疑、议疑、释疑,建立正确认知
  胆汁质型学生易兴奋,思维活跃,但思考过程常常会因为疏漏而出现错误.这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是教师重点争取的对象.一般可安排教学中的易错点,通过发展性理答中的反问,与这类学生交流,帮助大家正本清源,建立正确的元认知.
  案例2 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围成的正方形线框置于有界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线框平面,其边界与正方形线框的边平行.现使线框以图中所示的速度沿四个不同方向平移出磁场,如图2.
  师问:哪幅图,a、b两点间的电势差绝对值最大?
  生B:图乙.
  师问:为什么?
  生B:图乙中ab段相当于电源.
  [认知1]闭合回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势差是路端电压.
  [方法]反问释疑,闭合回路中电源两极间的电势差指什么?
  师问:设切割时电源的电动势为E,则图乙中a、b两端的电势差是多少?
  生C1:E.
  (下面有学生窃窃的笑声,也有学生善意地提示……)
  师反问:如果我们用一个理想电压表去测a、b间的电势差,你认为读数是多少?
  [认知2]没有感应电流,仍可以有感应电动势.
  [方法]反问激疑,如何用不同观点、规律解释同一现象?
  师追问:如图3,a、b间的电势差是多少?
  生C2:零.
  师反问:从磁通量的角度看,磁通量没变,但又在切割,到底怎么理解?
  (很多学生被问住了.一些学生摊开右手分析,很快生C3有所领悟)
  师提示:用右手定则判断,ab、cd由切割产生的电动势,极性有什么特点?
  (大家纷纷摊开右手分析,很快生C3有所领悟)
  生C3:两种观点不矛盾.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磁通量不变,回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但这不能说明ab段、cd段一定没有感应电动势.图3中ab、cd切割方向相同,回路中两个等大的电动势相消,无法形成感应电流……
  [认知3]变化面积不应重复计算.
  [策略]反问讨论,变化面积的内涵是什么?
  师转问:如图4,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的边长为l,导体棒PQ其长度也为l,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让棒PQ以恒定速度v从ad边滑向bc边,由此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
  生C4:Blv.
  师反问:左侧回路的面积增大,右侧回路的面积减小,两部分面积都在变,不是应该有2Blv吗?
  生C4(很纠结):可是从切割的角度看,就一根棒呀!
  “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好!”老师微笑着示意生C4坐下,请大家展开讨论……
  讨论声渐息,老师再组织理答:“在切割问题中,变化的面积应该指棒扫过的面积.”
  围绕核心知识,多次反问辨析,对电磁感应中的切割类问题建立正确的认知.
  4.多血质型学生——围绕同一知识块,追问、转问,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
  多血质型学生思维专注度高,灵活性大,我们一般安排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发展性理答中的追问与转问,与之交流,展示多个要点,帮助大家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案例3 如果在核反应中释放出了能量介于10~12.9eV的光子,现用这些光子去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氢原子能级图如图5).
  [要点1]向高能级跃迁时的选择吸收.
  [方法]简单知识点,探问复习.
  师问:照射光中有几种频率的光子被吸收?
  生B:三种.
  师问:为什么只有三种?……
  [要点2]电离吸能时的非选择吸收.
  [策略]改变条件,深入追问.
  师追问:若换用能量介于14eV~15eV的光子,那吸能过程还遵循“选择吸收”吗?
  (下面学生小声议论:不就是选择吸收嘛!……还有其他类型的吸收?课堂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生D1答:当入射光的能量大于13.6eV时,照射任意能级的氢原子,电子吸收光子后都会被电离,不“需要”在能级间跃迁,所以不“需要”选择吸收,而是都能吸收.
  (下面学生有些已听懂,有些似懂非懂.教师微笑着,将课堂进程稍微停顿了一下)
  [要点3]吸能客体除光子外,还有碰撞电子等.
  [方法]改变情景,机智转问.
  师转问:现在我们换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作为“炮弹”的电子具有12.75eV的能量,是否一定能让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第四能级.
  (学生面面相觑.老师和大家一起回忆了正碰与斜碰,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等相关知识)
  生D2:考虑到实际情况,不一定行.如果是对心碰撞,且是弹性碰撞,12.75eV刚刚好.但实际以斜碰为主,作为“炮弹”的电子,动能应略大于12.75eV.
  (生D1其实可以完成整一组问题串,但为了提高理答的参与度,老师换请生D2答.下同)
  [要点4]向低能级跃迁放能的可能性.
  [方法]提供相似情景,重复发问.
  师再转问:跃迁到第四能级的大量氢原子能发出几种不同波长的光子?
  生A:6种.(基本知识,请生A、生B回答均可)
  师再追问:跃迁到第四能级的单个氢原子能发出几种不同波长的光子?
  生D3:有多种可能性……
  (很多学生还没缓过神来,老师点点头,用赞许的目光示意生D3坐下)
  老师再组织理答,梳理整组问题串……
  通过探问、追问、转问等形式,教师将氢原子光谱中吸能、放能的一系列知识,完整、有序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采用差异化理答策略,提高理答的参与度,积累理答的技巧与智慧,努力呵护、引领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向鸣,吴晶.教育学心理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教研组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的考证,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就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尔后,教育部于1957年又颁发《关于中学教学研究工作条例(草案)》,从而建立起了令国外同行羡慕的学科教研体制。  新
摘 要:公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公式研究的一般思路:借助内部知识引入研究对象,体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经历公式归纳过程,突出公式生成的探究性;紧抓结构特征完成公式辨析,明确公式使用的适用性;精选典型例题落实公式应用,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梳理内在联系促进公式迁移,实现知识建构的系统性.   关键词:公式教学;一般思路;平方差公式  數学公式是揭示和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
摘 要: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新坐标,只有构建新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理论图谱,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通识知识、综合思维、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资源之开发,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生命价值,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者大多认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被长期视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其中,师生主客体论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而提倡人格平等、道德互促的复合主体论,仍因认识范畴的局限,在本质上忽视师生间的体验性、情感性。本世纪初出现了“主体间性”概念,即师生双方不把对方看做一个对象,其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它直接把师生交往还原为成人间的社会交往,未免过于简化了。“他山之石,可
那天是儿子的生日,老婆给儿子写出了如下鉴定:  吴家有子,名雨伦,玉树临风的男孩,俊逸而阳光,就是每个妈妈梦寐以求的儿子的模样。  该男孩年12,小学六年级,正待毕业,升入初中。  该男生智商尚未进行任何测定,可以肯定的是,有点聪慧,十分内敛。学业中上,数学超强,语文稍好,英语平平,让他中文系毕业的老爸老妈十分汗颜。  综合12年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经验以及细心的观察,总结该男生十二个特点如下:  嘴
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所以在那小小的鱼缸里它永不觉得无聊,因为七秒一过,每一个游过的地方又变成了新天地。  我情愿你是鱼,七秒一过就什么都忘记,曾经遇到的人,曾经做过的事,就可以烟消云散。     七秒,你痛苦的选择     依旧是这间房间,这间你生活了六年零三个月的房,只是书橱的一扇玻璃已经破碎,只是雪白的床单上残留着斑斑血迹,只是空落落的
我女儿艾莉一周以后就要去上大学了,她房间里堆满了装着毛毯、毛巾、牛仔裤和运动衫的购物袋。而她却闭口不提走的事。  我说:“我会想你的。”她白了我一眼就走开了。还有一次我问她:“你是把自己的海报、图片一同带走呢,还是在大学里再弄新的?”她却很不耐烦地回答:“我哪里知道?”  艾莉大部分时间是和朋友们呆在一起的。昨天是和凯瑟琳在一起,这是她们在圣诞节前能见到的最后一面。很快,她还要去与萨拉、克莱尔、希
摘 要:学生提问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谱好三部曲,即“敢问曲”“善问曲”和“乐问曲”.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能力;三部曲  如何从教师设计问题走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高层次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的探究状态,成为笔者关注的重点.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逐步培养
水在湖中小憩,在那里她结识了一条淡水鱼。  鱼说:你好美,我想我喜欢上你了。  水说:傻瓜,那只是好感而已。  鱼说:真的,我不骗你!  水说:我不相信一见钟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鱼对水的感情也一天天丰厚。  鱼说: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水说:那是因为你早已适应了我。  鱼说:我喜欢你的味道。  水说: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我的存在。    几天后,水要继续远行。  鱼说:我已离不开你。  水
高中时我既漂亮学习也好,这样的女生通常飞扬跋扈。   同桌李小涛是个学习一般的男生。我们都喜欢看武侠书。我还千辛万苦让父亲帮我在家里系了个沙袋,每天对准它打,打到手上有一点点微微的血痕,便跑去学校让李小涛看。李小涛看后无限崇拜地说:“黄姑娘,你真行。”李小涛叫我黄姑娘,放任我的刁钻古怪,并称之为冰雪聪明。   自习课,我说坐久了脚累,便把他的书包放在脚下当垫子。放学时,他从地上捡起书包,边拍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