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顺承知识观的理论要义,文章以大学和高技术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形式多样的大学一产业互动,分析了不同学术群落之间的知识转移活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到了互动模式划分的两个维度——资源属性和契约属性;并将大学与产业问的互动划分为孵化式互动、顾问式互动、联盟式互动以及项目式互动等模式。
关键词:大学;高技术集群;知识转移;互动模式
一、引言
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与研发优势,发展成为世界计算机和软件产业中心:印度班加罗尔亦凭借印度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及其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成为继硅谷之后的又一信息产业中心。它们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大学或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从知识的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针对集群内外部知识源展开了各种探讨,主要观点聚焦于三方面:其一,向集群外部的知识源学习。例如,Keeble和Wilkinson(1999)通过对英国剑桥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和国际网络在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导人、合作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引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向集群外部知识源学习的建议。其二,从集群内部知识源吸收。魏江(2003)总结了集群内部六类知识溢出源:特定企业自身、用户企业、供应商、竞争或互补企业、集群代理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并认为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技术支持部门产出的基础性或基础应用性研究成果是集群内部学习的知识来源之一。其三,集群内外部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知识源的具有深刻影响。如,Belussi和Areangeli(1998)考察了网络结构的灵活性与网络学习的相互关系后认为,具有高度弹性(成员频繁变更,关系类型重组、空间范围扩大等)的网络往往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以动态的技术环境等。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纷纷在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从实践角度看,大学作为集群内部知识源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将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为此,本文着眼于这一实际,将大学作为高技术集群内部知识源,从而考察其与集群内知识网络主体——高技术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
二、大学一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
所谓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一般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大学一产业互动合作能更好的促进学者的创新与开发绩效。这其中。互动涉及的主体包括专利许可与技术转移驿站fLicensing and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战略研究机构(Strategic Researth Offices)或孵化器(Incubator),以及风险投资机构(Venture Support Organizations)等。实证研究表明,人员流动、非正式接触、咨询关系的建立以及联合研究项目构成了大学一产业知识转移复合渠道的主体,而专利与衍生企业这两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相对较弱。
对于大学一企业互动模式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互动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于专利活动和大学衍生企业两方面。从专利数据出发,学者们着眼于不同研究视角开展_『丰富的实证研究;同样,“大学衍生企业”也是互动的焦点内容。在第二阶段中,研究则开始更多地关注大学与产业两者间知识的转移。然而。大学一产业互动研究中的“双向知识流”通常被忽视,特别是由产业流向大学的那部分。在与实际的产业互动过程中,大学研究学者们能通过与产业从业人员的交流沟通,了解实际商业环境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学术研究范畴内颇难涉及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多样化的大学一产业互动中。能使学者们在实际应用情境下对现有的研究产生更为生动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长期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积累更多技术更新以及用户需求方面的即时信息。可见,对于大学和高技术集群内企业双方而言,互动带来的收益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大学-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模式的提出
大量事实使人们开始思考,互动是否存在着更广泛的类型,即互动模式是否具备多样性。Schartinger等人(2002)研究指出,相比于契约研发以及联合研发而言,专利授予、专利许可在公共部门一私人企业互动的各项活动中只占据了一小部分。Agrawal和Henderson(2002)以MIT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专利受让、专利许可仅占到知识转移活动的10%。从合作动机看,D’Este等人(2005)也指出,大学研究人员之所以与产业开展互动是基于多重原因的:其中包括获取额外的研究资金、检验研究适用性、创造接触行业技能与设施的途径以及与时俱进地了解行业实际问题等。如此看来,没有一种单独形式的互动能满足如此多样化的动机。因此,本文将试图找出模式划分的维度,以确保划分结果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D’Este
关键词:大学;高技术集群;知识转移;互动模式
一、引言
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与研发优势,发展成为世界计算机和软件产业中心:印度班加罗尔亦凭借印度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及其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成为继硅谷之后的又一信息产业中心。它们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大学或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从知识的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针对集群内外部知识源展开了各种探讨,主要观点聚焦于三方面:其一,向集群外部的知识源学习。例如,Keeble和Wilkinson(1999)通过对英国剑桥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和国际网络在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导人、合作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引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向集群外部知识源学习的建议。其二,从集群内部知识源吸收。魏江(2003)总结了集群内部六类知识溢出源:特定企业自身、用户企业、供应商、竞争或互补企业、集群代理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并认为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技术支持部门产出的基础性或基础应用性研究成果是集群内部学习的知识来源之一。其三,集群内外部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知识源的具有深刻影响。如,Belussi和Areangeli(1998)考察了网络结构的灵活性与网络学习的相互关系后认为,具有高度弹性(成员频繁变更,关系类型重组、空间范围扩大等)的网络往往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以动态的技术环境等。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纷纷在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从实践角度看,大学作为集群内部知识源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将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为此,本文着眼于这一实际,将大学作为高技术集群内部知识源,从而考察其与集群内知识网络主体——高技术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
二、大学一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
所谓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一般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大学一产业互动合作能更好的促进学者的创新与开发绩效。这其中。互动涉及的主体包括专利许可与技术转移驿站fLicensing and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战略研究机构(Strategic Researth Offices)或孵化器(Incubator),以及风险投资机构(Venture Support Organizations)等。实证研究表明,人员流动、非正式接触、咨询关系的建立以及联合研究项目构成了大学一产业知识转移复合渠道的主体,而专利与衍生企业这两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相对较弱。
对于大学一企业互动模式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互动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于专利活动和大学衍生企业两方面。从专利数据出发,学者们着眼于不同研究视角开展_『丰富的实证研究;同样,“大学衍生企业”也是互动的焦点内容。在第二阶段中,研究则开始更多地关注大学与产业两者间知识的转移。然而。大学一产业互动研究中的“双向知识流”通常被忽视,特别是由产业流向大学的那部分。在与实际的产业互动过程中,大学研究学者们能通过与产业从业人员的交流沟通,了解实际商业环境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学术研究范畴内颇难涉及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多样化的大学一产业互动中。能使学者们在实际应用情境下对现有的研究产生更为生动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长期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积累更多技术更新以及用户需求方面的即时信息。可见,对于大学和高技术集群内企业双方而言,互动带来的收益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大学-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模式的提出
大量事实使人们开始思考,互动是否存在着更广泛的类型,即互动模式是否具备多样性。Schartinger等人(2002)研究指出,相比于契约研发以及联合研发而言,专利授予、专利许可在公共部门一私人企业互动的各项活动中只占据了一小部分。Agrawal和Henderson(2002)以MIT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专利受让、专利许可仅占到知识转移活动的10%。从合作动机看,D’Este等人(2005)也指出,大学研究人员之所以与产业开展互动是基于多重原因的:其中包括获取额外的研究资金、检验研究适用性、创造接触行业技能与设施的途径以及与时俱进地了解行业实际问题等。如此看来,没有一种单独形式的互动能满足如此多样化的动机。因此,本文将试图找出模式划分的维度,以确保划分结果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D’E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