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作家“人品”等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7167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作家“人品”
  原文选段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因此我们的心才會产生一种共鸣。
  (摘自2015年浙江高考佳作《文显其品动人心》)
  素材还原
  《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满井是明清两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出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思路解读
  上述文段在素材的运用中,采用“点面结合法”,先从“面”上阐述“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这是对一类人的总的评价与界定,使得论点具有普遍性。接着在“点”上进行剖析,文章以袁中郎的《满井游记》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而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很显然,面上是略写,点上是详写,由面及点,逐渐开掘。
  省视自我
  原文选段
  评价他人的生活,应是一次省视自我的过程。春晚上,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民族音乐中那铿锵而绵长的气势与力量,引发了我们对行将消亡的华阴老腔等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复师那细微而小心的动作、那专注和严谨的眼神无不让人惊叹。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即使你并未发表长篇大论的评价,当我们看到匠人们对艺术与传统的执着,看到文物修复师在寂寞中沉浸的匠心,自然就有了清醒的认知与评定,继而反观自我,犹如沐浴宝石的光芒,我们的观念、生活态度也会注入高贵的光辉。
  (摘自2016年上海高考佳作《别人的风景我的梦》)
  素材还原
  1.《华阴老腔一声喊》是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由谭维维、张喜民和“华阴老腔”演员共同表演。这个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融合在一起的节目,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听效果。在一个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戏曲与摇滚的杂糅、农村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间老艺人和时尚摇滚女歌手的合作,给万家团圆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声响上的震撼,也似乎与传统节日的鞭炮、唢呐一样,带给人们相似的视听体验。
  2.《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2016年1月在央视首播,该片真实记录了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故宫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复的高超技术,记录了“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该片播出之后获得了极高的人气,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
  思路解读
  时鲜素材作为文章事实的依据,或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或从中引出启发性的观点,素材中的人、事、物、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时代色彩,让人感受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读来觉得非常真切。上述文段将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两个时鲜素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论证了“评价他人的生活,不仅仅关乎他人,更关乎自我”的观点。两则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观点,有着共同的指向性,能够形成论据的链条,环环相扣,例理结合,干净清爽。
  “虎妈”的爱
  原文选段
  2015年,一部名为《虎妈猫爸》的电视剧获得了如潮好评,剧中赵薇饰演的虎妈形象深入人心,观众对她的演技大加赞赏。不过,剧中孩子的处境却让观众陷入了沉思:无休无止的假期补习班、考试成绩不如意便被母亲呵斥……这一系列现象让许多父母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无独有偶,近日一则关于“北大虎妈”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北大一僮高材生母亲给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制订了一份满满当当的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加起来高达18个小时!面对众网友的不解和指责,这位母亲的回应是:我只想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
  其实说到底,还是归根于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因为爱,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特长班;因为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因为爱,孩子的脸上出现了鲜明的唇印和掌印……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们的爱。
  可是,当爱掺杂了太多世俗的标准,也会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我想问,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身体正一天天被沉重的书包压垮?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日记里日渐充斥着对生活的抱怨?有没有看到孩子坐在补习班时,抬头看窗外的笑容越来越少?
  (摘自2016年湖南高考佳作《从“掌印”和“唇印”说开去》)
  素材还原
  1.《虎妈猫爸》是姚晓峰执导的都市家庭轻喜剧,由赵薇、佟大为领衔主演。该剧讲述的是毕胜男和罗素一对年轻小夫妻教育孩子的故事。两人有一个5岁的女儿,因常年由爷爷奶奶照看,娇生惯养,有许多坏毛病。而“虎妈”毕胜男和“猫爸”罗素以及两边的家人教育观念不同,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冲突……
  2.家住重庆南岸的刘女士是北大学霸,她为自己的8岁孩子制订了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她的孩子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学习到晚上11点才能睡觉。在这份作息时间表中,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的课程外,还有古文、钢琴、围棋、毛笔书法、奥数、跆拳道、游泳、英语、拉丁舞9种课外课程。安排如此密集的兴趣爱好学习,让不少网友表示不解,部分网友直言:“这孩子还有童年吗?”   思路解读
  “虎妈”已成为严厉教育的代名词。作者采用“同质组合法”,把两则素材叠加在一起,充分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当爱掺杂了太多世俗的标准,就会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同质素材组合使用,能够把不同素材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把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就会更大,这就增加了文章的论证气势,使论证变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昭君与我
  原文选段
  我是今天早上刚刚人宫,被安排与昭君住在一起的宫女。初次见面,昭君的美貌就让我羡慕不已。不过,她的眉宇问却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昭君话语不多,在我再三追问之下,她才告诉我她的身世,她的两个哥哥都在与匈奴人的战争中壮烈牺牲,这一点与我极为相似,我的叔叔也是被匈奴人所杀。相同的遭遇让我们迅速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姐妹。
  午饭后,我们正在聊天,一名宦官前来让宫女们紧急集合,说是有重要的事情宣布。通过宦官的一番介绍,我终于明白了,皇帝厌倦了与匈奴的连年战事,匈奴首领提出了和亲,为了与匈奴的战事早日结束,皇帝答应了,于是打算在宫女中挑选一位相貌平平者以公主的身份远嫁异域。皇帝没有时间对宫女一一面试,就安排宫廷画师为每位宫女画一张像,皇帝以画像定夺。
  黄昏时分,画像开始了。我在昭君之前,看到我手中的礼品,宫廷画师诡秘地一笑,手中的画笔轻挥,转瞬间,他就把我画成了比真实的我漂亮几倍的大美女。回到居所,我便将礼物拿给了昭君,告诉她:“放心吧,咱們一样的礼物,你比我貌美,就更不用担心被画丑了。”昭君接过礼物,淡淡一笑说:“谢谢你,你先睡吧。姐姐祝福你。”看到昭君接受了我给她置办的礼物,我就放心地睡了。梦中,我与昭君在皇宫内相依为伴。
  一觉醒来,我听到的却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选中了。
  在她离开长安的那一天,我去送她,烟雨朦胧中,我仿佛看到,昭君轻甩衣袖,飞身策马,毅然决然地往茫茫戈壁飞驰而去……
  (摘自2015年北京高考佳作《似如我和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素材还原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他同西汉交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干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代和好达半个世纪。
  思路解读
  文段在使用“昭君出塞”这一经典素材时,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虚构有关素材,给人以生动形象的审美感受。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了“我”与昭君的相处故事,歌颂了昭君的自我牺牲精神。文中的诸多细节如昭君的身世、梦中的情节、接礼物后的祝福等,具体而生动,使人们体会出昭君的品德与担当。尤其是最后一段,让人们看到了昭君的毅然决然,字里行间闪烁着昭君的一片爱国之情。文章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体现了精巧的构思艺术。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 王学华供稿)
其他文献
从后门上二楼,我来到受访者的家。主人是一位偏矮偏瘦、和善和蔼的老人。  进了家,布局和摆设给了我明确的信号:这是一个套用间——厨房连带用餐。一把已经看不出“脉络”的躺椅让人无法忽略。它,狠狠地击中了我的心,一股酸凉冒上来,比喷泉还凶,似乎在咕咚作響。它,依偎在一堵掉皮发黑的墙边。说是躺椅,其实只剩“骨架”。旧红布重重叠叠包扎在“骨架”上,躺椅似乎穿上了不成体统的“外套”。米黄色的塑带组织,从靠背到
“安那其”,是无政府主义的音译。蒋勋写过一篇小说就叫《安那其的头发》,写他在巴黎求学时曾加入过无政府主义的学习小组,组长是个清瘦俊朗的男生,有一个女组员很爱他,尤爱他那一头迷人的金褐鬈发。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那只是锃亮脑壳上的一顶发套。故事戛然而止。  这当然是个隐喻:无政府主义本身就带有虚无的、否定一切的意味,而结尾的“否定之否定”又意味着什么呢?显然,那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旧的信仰被打得粉碎
清澈如镜的天湖边,有一条石铺的小路,沿着小路走到山顶,登高远眺,福建省福鼎市嵛山岛的秀丽景致尽收眼底:有山,有海,有湖,有草甸。  嵛山岛的山形地貌,还有这登高远眺、目之所及的意境,太像我家乡的大青山,让我仿佛回到了家乡,那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小时候,我经常登上高山,迎着山风和群山喊话,群山会回应你,好像山那边有个你。  那里是北方,这里却是“海上仙都”。  站立在红纪洞山顶,左面远望去群山連
那一圈长着野草、竹子、柴草的荒地,叫百花坟头。张先生跟我说。  东前村周围的山坡,柴草、树木、竹子、茅草,还有许多植物,低矮的、高大的、阔叶的、细叶的……密密麻麻纠缠在一起。春天,山上有许多野果子,甜的、酸的、涩的都有。冬天,有各种下山来觅食的野兽,野猪偶尔也会出来。村庄里的人习惯了,也就不足为奇。百花坟头在后头山,四周长满了高大的竹子,春  天,从地里钻出许多笋,一天疯似一天地向天空直直生长。一
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可能是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也就是圆不圆、扁不扁、弯不弯、长不长的,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就叫它“倭瓜”。也可能它有自知之明,从夏天的开花结果开始,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丛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然而当冬天快要来了的时候,万物开始枯萎了,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突然的惊喜:“倭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大人们的嘴里听到“里下河”这个词了。心中常常有疑問——里下河,是哪里的一条河呢?后来总算知道了,里下河不是一条河,而是指江苏省中部沿海江滩的一块湖洼平原,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但又因为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故称“里下河”平原,被誉为“鱼米之乡”。  说来也巧,就在我38岁的时候,我踏上了“里下河”这方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15年前乡亲凑钱给丈夫看病。  浙江老人春节挨家挨户还钱  20 17年春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塘头村的村民们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徐兰芳。这位66岁的老人揣着15年前的账本,推着一辆放着一箱箱八宝粥的手推车,在村里挨家挨户还钱,她说她这是在帮老伴完成遗愿。据悉,15年前,徐兰芳的丈夫王乐年突患尿毒症生命垂危,源源不斷的治疗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
一年秋天,元代大诗人萨刺都来到向往已久的杭州,想欣赏一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美景。可天公不作美,那几天淫雨霏霏,他只好借宿集庆寺。一天拂晓,秋雨稍歇,天空朗月高悬,适逢寺里晨钟悠扬,良辰美景促使他诗情大发,遂笔走龙蛇,吟成七律一首。其三四句云:“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這首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时隔不久,萨刺都收到一封来自山东的信。寄信人是一位老者,他在信中说:“全诗意境颇佳。
家有“三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这个问题恐怕老妈最有发言权。  “老熊”当道  “爸!我不想看这个,我想看《寻味顺德》!”“哎呀,这个有意思些,坐下坐下,一起看。”老爸一边乐呵呵地拍拍我的肩膀,一边不动声色地把遥控器往身后挪了挪。“爸,我看到了!你快给我,我真不想看《熊出没》!”我把他的手推开,跺了跺脚,撇着嘴直勾勾地望着被他藏在身后的遥控器。  老爸見我不服软,脸上的笑容倏地一收,轻哼一声,偏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时光带走了那个她。三十年前,她是侍萍,温柔婉约,深情款款;三十年后,她再次出现在他面前,她是四凤的妈,而他是周老爷。侍萍已经死去了——她只是那个相框里的人,是周朴园回忆里的惊鸿一面。做少爷时,他有过激情,我们可以猜想他为了侍萍也曾反抗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世故老成。周朴园虚伪,侍萍又何尝不是?口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