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就别指望孩子自觉学习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显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通常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他律、自律、同化、整合。家长不妨按图索骥,寻找家庭教育的切入点。
  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有足够的诱惑,就会轻易丧失自觉性
  “我家果果怎么一點学习自觉性都没有?”马女士用疾恶如仇的语气问。
  果果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玩手机游戏却是高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不开学,果果如鱼得水,每天抱着手机不放,废寝忘食地玩游戏,对妈妈的提醒、唠叨,甚至哀求置若罔闻。
  马女士无奈地说:“老师要求早上8点在网上打卡,然后开始上网课,但那时果果还没醒,我只好替他打卡。因为网课不是互动那种,老师看不到学生,我在一旁监督着,他还能集中注意力听一会儿,但只要我一离开,他就不认真听讲了,躺着听课、吃着零食听课,有时甚至边玩游戏边听课,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为什么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呢?”
  和马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长大有人在,仝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我女儿下午3:20放学,3:40左右到家,可是到4:30仍没有进入写作业的状态。”仝女士说,“好像她是为我学习似的,离开我的监督就偷懒。她刚上二年级,在学习上就这么没有自觉性,我对她的未来真不敢抱幻想了!”
  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失望地说:“三四年前,我儿子在学习上就没有一点儿自觉性,我十分烦恼。老师说,孩子年龄小,等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好了。可是,孩子现在小学都快毕业了,个子都快和我一样高了,我还是没见到他的自觉性!或许,指望我家孩子自觉学习本来就是天方夜谭,真不知道那些自觉学习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先生的话没错,寄希望于孩子天生具备或某天突然表现出学习自觉性,的确是天方夜谭。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尚未建立起自觉性和自律精神;而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走向自觉与自律。
  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有足够的诱惑,他就会轻易丧失自觉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手机游戏为代表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别说自律性不足的孩子,成年人沉迷其中的还少吗?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若父母不能有效约束他,适时管教他,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放纵自己。
  就像前段时间上网课,家长们纷纷吐槽,说自家孩子离开老师的约束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学后的摸底考试,学生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不是不适应授课形式,而是放纵的结果。
  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自觉性初步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显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通常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他律、自律、同化、整合。家长不妨按图索骥,寻找家庭教育的切入点。
  所谓他律,其实就是奖惩。
  比如,妈妈对女儿说:“你今天如果好好学习,多做一份试卷,妈妈就奖励你10元钱。”女儿兴奋不已,乖乖去学习。再比如,考试前爸爸和儿子约定:“这次考试,你写错几个字我就打你屁股几巴掌!”儿子哪敢不小心谨慎?这些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他律”,即完全由别人主导,与孩子的自我意志毫无关联。
  这样的他律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有效的原因是孩子抵制不住奖赏带来的诱惑或者惩罚带来的痛苦。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他律便会失效。这也是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不好管的根本原因。
  所谓自律,其实是价值观的浅层内化。
  比如,父母夸孩子:“你的作业本真干净,说明你写作业很认真。”孩子果然写作业很认真,仔细地保持作业本的整洁。这是通过赞美让孩子获得价值感。
  另一个途径是责备。比如,家长对孩子说:“我拼命嫌钱还不是为了养活你,你不争气对得起我吗?”这种言辞的本质是试图通过制造内疚感以控制孩子的言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制造内疚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强烈的焦虑感,稍有不当言行,就会被自罪感淹没。
  从同化到整合,让正确的价值观完全内化,成为孩子自觉勤奋学习的动力
  所谓同化,其实是比较深层的价值认同。
  有些同学,尤其是男生,上了高中才开始自觉地学习,像是突然开了窍,自觉用功,废寝忘食,成绩突飞猛进。这种现象,大多是价值观同化的结果。
  高三男生小谷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变化:“我初中就是一个‘学渣’,凭着小聪明勉强考上现在就读的重点高中。到了高中,我受同学的影响,开始思考未来之路怎么走。我意识到,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如果不上大学,还能做什么呢?我一下子有了危机感。在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我才知道,父母此前对我的嘱咐都是对的,可惜我当时把他们的良苦用心当成烦人的唠叨……”
  家长在孩子年龄小时灌输的价值观没有被孩子接受,但在孩子懂事时发挥了作用。这便是价值观内化的结果。当价值观内化,孩子的自觉性就萌生了。
  所谓整合,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完全内化。
  在整合阶段,孩子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力量,就可以自觉学习,执行父母的要求,实现父母的期待。其原因是孩子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他深深地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比如,孩子认为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很重要的,他可以自觉地勤奋学习。有的孩子在艰难的学习任务面前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一定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喜欢物理、化学,而是他有责任感,他认为这很重要、很必要。这就是他已经完全内化了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我们常说的“自觉”的体现。
  以上便是自觉性形成的4个阶段。
  值得强调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首先家长要自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自觉性是习得性素质,不可能天生具备,只能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在幼年,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不是思辨而是模仿,所以给孩子讲大道理往往没用,只有长期给孩子做自律的榜样,孩子才可能逐渐表现出自觉性。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家长的监督必不可少。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明智的家长有意识地逐渐约束这种惰性,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自觉性;相反,如果家长有意无意地放纵孩子,那么孩子的惰性就会变本加厉。
  换言之,想培养出一个熊孩子很简单,由疼爱到溺爱,孩子被娇惯放纵久了,就会变成熊孩子。而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也很简单,那就要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个案  小米今年17岁,是个非常乖巧可爱的少女,上高中二年级,成绩优异。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她将来上个一本没问题。小米的爸爸和妈妈在她小学时就离了婚,小米跟了妈妈,每个周末去爸爸那里待一天。上高中后,因为学习任务重,住校,回家的时间很短,小米就不再去爸爸那里,基本上一周和母亲见一次面,和爸爸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前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小米有个动作,就是小米和陌生人见面时,总会不自觉地用手指绞头发,在
这是一个传奇之家,父亲沈笑世、母亲钟荣芳、儿子沈洋屹,一家三口都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先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是沈洋屹。他6岁上学,9岁半学完小学课程,接着又学完初中全部课程。在等待高考的日子里,他最先“玩”出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他的父母因为陪他玩,也各自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本想上中科大的少年班,  不料玩进央视网络春晚  2018年3月8日晚,天津卫视《跨时代战书》节目中,17岁的沈洋屹站
生在北京,家境优渥,入读名校,你以为她岁月静好,却不知她也得奔跑,也有烦恼——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父亲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长,母亲是央企高管。我成绩优秀,阳光开朗,去年顺利就读名校中学。在很多人眼里,我是泡在蜜罐里的孩子。  常有叔叔阿姨对我说:“瞧瞧你们现在,玩的是电脑、手机,出门坐车,哪里受过我们小时候的苦!”的确——现在,都市年轻人享受的是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医疗、精致的美食……物质空前丰
采访谢老师,说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她用到了“暗潮涌动”这个成语。有趣的是,这个成语不是用来描摹学生间的激烈竞争,而是用来形容家长的焦虑。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是否重要?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些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身为资深小学班主任和小学生学习能力研究专家的谢春蕾老师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邀请她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小学成绩重要吗  主持人:我们先来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这个意见下,一些学校大胆创新,要求老师布置一些实践作业。有的老师就把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当成一项硬性的教学任务来完成,有些作业确实不错,有些却完全不顾及家长、学生的实际能力,让本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作业沦为家长、学生的沉重负担,把实践作
前不久,深圳“00后”男孩晏劭廷凭借一个名为“机巧螺旋”的小玩意,从全球5000多名优秀参赛选手中胜出,斩获2017年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该奖被誉为全球设计界的奥斯卡,17岁的晏劭廷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可很少有人知道,童年时期的晏劭廷曾对母亲特别依赖,自理能力很差,五六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那么,他是如何有了如此巨大改变的呢?  狠心放手,  逼儿子自理、自立  2000年,晏劭廷出生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的精神病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发现,母亲在怀孕期间及分娩后患有抑郁症,会使所生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患上抑郁癥的概率增加约70%。  研究人员汇总分析了所有已发表的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考察了1.5万名12岁及以上的儿童的长期症状,结果显示,患有围产期抑郁症,特别是有产前抑郁症母亲的后代,长大后患抑郁症的概率上升了78%;有产后抑郁症母亲的后代,长大后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增加了
张怡宁是我的同桌。她很懂礼貌,每次看见老师,都要点头问好。无论是对家里发生的不开心的事,还是在学校与同学因琐事引起的矛盾,她都能乐观对待,从不生气。每天早晨,她都坚持沿着操场跑上七圈,这相当于四华里的路程啊!我佩服我的同桌,她是我學习的榜样。  (指导老师:冯蕊蕊)
夏去秋来,快乐的暑假结束了,学生们要收拾心情,回归校园,家长们又要为孩子的成绩波动提心吊胆。众所周知,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成绩下滑的高危期,有些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的轻松里,作息尚未调整好;有些学生正在遭受假期综合征的困扰,未能及时调整好状态,无法专心投入学习;有些学生不适应新学期课程的难度和进度,感觉力不从心……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呢?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习问题专家董
男孩体内Y染色体和睾丸素不断激发他的英雄情结,所以,即使男孩长大了,他的英雄情结也不会消失,这将是伴随他一生的心理特征。由此可见,正确的英雄观,将会让他受益终生。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都应该负起教育之责,对男孩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其勇敢、坚毅、正义等优良品质,让英雄情结在男孩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男孩都想当英雄  【案例1】“奥特曼男孩”嘟嘟  5岁的嘟嘟是个身体强壮的男孩。由于父母在外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