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显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通常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他律、自律、同化、整合。家长不妨按图索骥,寻找家庭教育的切入点。
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有足够的诱惑,就会轻易丧失自觉性
“我家果果怎么一點学习自觉性都没有?”马女士用疾恶如仇的语气问。
果果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玩手机游戏却是高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不开学,果果如鱼得水,每天抱着手机不放,废寝忘食地玩游戏,对妈妈的提醒、唠叨,甚至哀求置若罔闻。
马女士无奈地说:“老师要求早上8点在网上打卡,然后开始上网课,但那时果果还没醒,我只好替他打卡。因为网课不是互动那种,老师看不到学生,我在一旁监督着,他还能集中注意力听一会儿,但只要我一离开,他就不认真听讲了,躺着听课、吃着零食听课,有时甚至边玩游戏边听课,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为什么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呢?”
和马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长大有人在,仝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我女儿下午3:20放学,3:40左右到家,可是到4:30仍没有进入写作业的状态。”仝女士说,“好像她是为我学习似的,离开我的监督就偷懒。她刚上二年级,在学习上就这么没有自觉性,我对她的未来真不敢抱幻想了!”
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失望地说:“三四年前,我儿子在学习上就没有一点儿自觉性,我十分烦恼。老师说,孩子年龄小,等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好了。可是,孩子现在小学都快毕业了,个子都快和我一样高了,我还是没见到他的自觉性!或许,指望我家孩子自觉学习本来就是天方夜谭,真不知道那些自觉学习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先生的话没错,寄希望于孩子天生具备或某天突然表现出学习自觉性,的确是天方夜谭。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尚未建立起自觉性和自律精神;而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走向自觉与自律。
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有足够的诱惑,他就会轻易丧失自觉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手机游戏为代表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别说自律性不足的孩子,成年人沉迷其中的还少吗?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若父母不能有效约束他,适时管教他,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放纵自己。
就像前段时间上网课,家长们纷纷吐槽,说自家孩子离开老师的约束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学后的摸底考试,学生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不是不适应授课形式,而是放纵的结果。
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自觉性初步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显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通常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他律、自律、同化、整合。家长不妨按图索骥,寻找家庭教育的切入点。
所谓他律,其实就是奖惩。
比如,妈妈对女儿说:“你今天如果好好学习,多做一份试卷,妈妈就奖励你10元钱。”女儿兴奋不已,乖乖去学习。再比如,考试前爸爸和儿子约定:“这次考试,你写错几个字我就打你屁股几巴掌!”儿子哪敢不小心谨慎?这些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他律”,即完全由别人主导,与孩子的自我意志毫无关联。
这样的他律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有效的原因是孩子抵制不住奖赏带来的诱惑或者惩罚带来的痛苦。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他律便会失效。这也是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不好管的根本原因。
所谓自律,其实是价值观的浅层内化。
比如,父母夸孩子:“你的作业本真干净,说明你写作业很认真。”孩子果然写作业很认真,仔细地保持作业本的整洁。这是通过赞美让孩子获得价值感。
另一个途径是责备。比如,家长对孩子说:“我拼命嫌钱还不是为了养活你,你不争气对得起我吗?”这种言辞的本质是试图通过制造内疚感以控制孩子的言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制造内疚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强烈的焦虑感,稍有不当言行,就会被自罪感淹没。
从同化到整合,让正确的价值观完全内化,成为孩子自觉勤奋学习的动力
所谓同化,其实是比较深层的价值认同。
有些同学,尤其是男生,上了高中才开始自觉地学习,像是突然开了窍,自觉用功,废寝忘食,成绩突飞猛进。这种现象,大多是价值观同化的结果。
高三男生小谷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变化:“我初中就是一个‘学渣’,凭着小聪明勉强考上现在就读的重点高中。到了高中,我受同学的影响,开始思考未来之路怎么走。我意识到,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如果不上大学,还能做什么呢?我一下子有了危机感。在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我才知道,父母此前对我的嘱咐都是对的,可惜我当时把他们的良苦用心当成烦人的唠叨……”
家长在孩子年龄小时灌输的价值观没有被孩子接受,但在孩子懂事时发挥了作用。这便是价值观内化的结果。当价值观内化,孩子的自觉性就萌生了。
所谓整合,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完全内化。
在整合阶段,孩子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力量,就可以自觉学习,执行父母的要求,实现父母的期待。其原因是孩子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他深深地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比如,孩子认为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很重要的,他可以自觉地勤奋学习。有的孩子在艰难的学习任务面前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一定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喜欢物理、化学,而是他有责任感,他认为这很重要、很必要。这就是他已经完全内化了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我们常说的“自觉”的体现。
以上便是自觉性形成的4个阶段。
值得强调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首先家长要自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自觉性是习得性素质,不可能天生具备,只能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在幼年,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不是思辨而是模仿,所以给孩子讲大道理往往没用,只有长期给孩子做自律的榜样,孩子才可能逐渐表现出自觉性。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家长的监督必不可少。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明智的家长有意识地逐渐约束这种惰性,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自觉性;相反,如果家长有意无意地放纵孩子,那么孩子的惰性就会变本加厉。
换言之,想培养出一个熊孩子很简单,由疼爱到溺爱,孩子被娇惯放纵久了,就会变成熊孩子。而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也很简单,那就要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
【编辑:陈彤】
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有足够的诱惑,就会轻易丧失自觉性
“我家果果怎么一點学习自觉性都没有?”马女士用疾恶如仇的语气问。
果果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玩手机游戏却是高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不开学,果果如鱼得水,每天抱着手机不放,废寝忘食地玩游戏,对妈妈的提醒、唠叨,甚至哀求置若罔闻。
马女士无奈地说:“老师要求早上8点在网上打卡,然后开始上网课,但那时果果还没醒,我只好替他打卡。因为网课不是互动那种,老师看不到学生,我在一旁监督着,他还能集中注意力听一会儿,但只要我一离开,他就不认真听讲了,躺着听课、吃着零食听课,有时甚至边玩游戏边听课,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为什么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呢?”
和马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长大有人在,仝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我女儿下午3:20放学,3:40左右到家,可是到4:30仍没有进入写作业的状态。”仝女士说,“好像她是为我学习似的,离开我的监督就偷懒。她刚上二年级,在学习上就这么没有自觉性,我对她的未来真不敢抱幻想了!”
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失望地说:“三四年前,我儿子在学习上就没有一点儿自觉性,我十分烦恼。老师说,孩子年龄小,等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好了。可是,孩子现在小学都快毕业了,个子都快和我一样高了,我还是没见到他的自觉性!或许,指望我家孩子自觉学习本来就是天方夜谭,真不知道那些自觉学习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先生的话没错,寄希望于孩子天生具备或某天突然表现出学习自觉性,的确是天方夜谭。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尚未建立起自觉性和自律精神;而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走向自觉与自律。
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有足够的诱惑,他就会轻易丧失自觉性。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手机游戏为代表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别说自律性不足的孩子,成年人沉迷其中的还少吗?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若父母不能有效约束他,适时管教他,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放纵自己。
就像前段时间上网课,家长们纷纷吐槽,说自家孩子离开老师的约束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学后的摸底考试,学生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究其原因,不是不适应授课形式,而是放纵的结果。
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价值观的认同,以及自觉性初步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显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通常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他律、自律、同化、整合。家长不妨按图索骥,寻找家庭教育的切入点。
所谓他律,其实就是奖惩。
比如,妈妈对女儿说:“你今天如果好好学习,多做一份试卷,妈妈就奖励你10元钱。”女儿兴奋不已,乖乖去学习。再比如,考试前爸爸和儿子约定:“这次考试,你写错几个字我就打你屁股几巴掌!”儿子哪敢不小心谨慎?这些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他律”,即完全由别人主导,与孩子的自我意志毫无关联。
这样的他律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有效的原因是孩子抵制不住奖赏带来的诱惑或者惩罚带来的痛苦。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他律便会失效。这也是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不好管的根本原因。
所谓自律,其实是价值观的浅层内化。
比如,父母夸孩子:“你的作业本真干净,说明你写作业很认真。”孩子果然写作业很认真,仔细地保持作业本的整洁。这是通过赞美让孩子获得价值感。
另一个途径是责备。比如,家长对孩子说:“我拼命嫌钱还不是为了养活你,你不争气对得起我吗?”这种言辞的本质是试图通过制造内疚感以控制孩子的言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制造内疚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强烈的焦虑感,稍有不当言行,就会被自罪感淹没。
从同化到整合,让正确的价值观完全内化,成为孩子自觉勤奋学习的动力
所谓同化,其实是比较深层的价值认同。
有些同学,尤其是男生,上了高中才开始自觉地学习,像是突然开了窍,自觉用功,废寝忘食,成绩突飞猛进。这种现象,大多是价值观同化的结果。
高三男生小谷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变化:“我初中就是一个‘学渣’,凭着小聪明勉强考上现在就读的重点高中。到了高中,我受同学的影响,开始思考未来之路怎么走。我意识到,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如果不上大学,还能做什么呢?我一下子有了危机感。在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我才知道,父母此前对我的嘱咐都是对的,可惜我当时把他们的良苦用心当成烦人的唠叨……”
家长在孩子年龄小时灌输的价值观没有被孩子接受,但在孩子懂事时发挥了作用。这便是价值观内化的结果。当价值观内化,孩子的自觉性就萌生了。
所谓整合,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完全内化。
在整合阶段,孩子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力量,就可以自觉学习,执行父母的要求,实现父母的期待。其原因是孩子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他深深地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比如,孩子认为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是很重要的,他可以自觉地勤奋学习。有的孩子在艰难的学习任务面前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一定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喜欢物理、化学,而是他有责任感,他认为这很重要、很必要。这就是他已经完全内化了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我们常说的“自觉”的体现。
以上便是自觉性形成的4个阶段。
值得强调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首先家长要自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自觉性是习得性素质,不可能天生具备,只能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在幼年,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不是思辨而是模仿,所以给孩子讲大道理往往没用,只有长期给孩子做自律的榜样,孩子才可能逐渐表现出自觉性。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家长的监督必不可少。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明智的家长有意识地逐渐约束这种惰性,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自觉性;相反,如果家长有意无意地放纵孩子,那么孩子的惰性就会变本加厉。
换言之,想培养出一个熊孩子很简单,由疼爱到溺爱,孩子被娇惯放纵久了,就会变成熊孩子。而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也很简单,那就要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