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经济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伦理现象,消费行为诉求伦理道德成为必然。不少研究者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四所高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当中具体的消费行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构建大学生道德消费观及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成因透视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尚属于合理的消费范围之内,求知、成才、发展是消费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
1、消费总水平。据2005年8月16日《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高校学生人均学费已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学费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1200元左右;10年间,分别上涨了6.25倍和4.59倍。而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却不足4倍。而在大学生当中,学费和住宿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能够体现出学生消费水平层次的是生活费、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恋爱消费、休闲消费和中高档的消费品拥有及多少。
2、消费来源。调查显示,学生消费的80%以上由家长来买单。约40%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5000元以下的消费收入:约44%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5000元~10000元的消费收入:约16%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10000元以上的消费收入。除家庭提供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其它的渠道来获取:国家助学贷款、亲友支持、勤工助学、学校奖助补、一般性商业贷款等,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将逐渐成为了贫困大学生一条主要经济来源。
3、消费结构。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有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消费三部分构成。生活消费开支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调查显示:月平均消费在150-200元占7.31%;200-300元占2066%;300-500元占66.16%;500元以上占5.86%。学习消费包括教材、参辅资料、考研资料、各种各样的考证费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费用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现在,大学生全年节假日数占全年总天数的近1/3,共114天,因此,闲暇消费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闲暇消费包括交际消费、恋爱消费、网络消费(上网率为91.3%)、旅游消费(假期旅游率为25%)等等,也称四大“流行消费”。
4、消费观念。这些年来,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追求简朴、实惠,而要追求品牌品质,热衷于名牌、高档、新颖、时尚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是“追求时尚”,他们认为“能挣会花就是现代人”。
5、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个性和表现自我型、情感重于理智型、追求时尚新潮型、消费行为超前型等。在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等,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选择和道德人格的建立。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1、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反应最敏捷、最少保守思想的高智力群体,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最强烈和最普遍,他们更容易接受消费主义作为他们的一种价值观念,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与消费主义相伴随的就是享乐主义,他们试图通过消费来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快乐,这种享乐主义的思想一旦在青年中蔓延开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毒害社会风气,培养消费主义人格。
2、高校教育管理的疏漏。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把消费看作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任何消费行为都不可能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私事,这不仅在于消费是处于特定经济关系条件下,受特定的经济制度制约,而且还在于消费行为本身总是具有某种伦理文化的前提,并产生客观的社会伦理道德结果。另外,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与不断恶化的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催化剂。
3、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强调个性化,忠于自己的心理感受,容易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大学生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其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普遍缺乏自制力,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这样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的盲从和失误也是在所难免。
4、大学生中同辈群体的影响。入大学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受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但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更多地受到周围同学共同认可的新的消费观念的影响。那些生活在城市里,家庭富裕的学生成了大学生中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广告媒体中宣传的方式一致,他们不自觉地向这些人看齐。
5、受大众传媒的诱惑和刺激。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青年大学生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乐于从电视广告中得到消费知识和信息。大学生容易受到消费时尚和惯性力量的诱惑,使其消费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规约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
1、适度消费的原则。适度消费,是以劳动贡献与报酬为前提,以生理、心理、精神需要为根据的消费。它是与过度消费和被迫消费不足相比较而言的。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统一的原则。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当中存在不合理的倾向,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将导致物质消费和先进精神文化消费的相互背离和冲突。
3、科学消费的原则。科学消费的原则就是在个人生活消费中,自觉地用消费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即充分发挥消费生态伦理对人们消费活动的引导作用,倡导可持续消费。
4、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问题。消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使自己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美好的未来社会要靠我们的现实努力来实现。
(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价值引导的具体对策
1、倡导“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首先,要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体贴父母,合理消费,适度从俭。其次,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厉行勤俭节约。在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高消费、乱消费。
2、倡导“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新理念。大学生,作为有道德的消费者,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应该对自身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提高闲暇消费质量。高校要大力提倡校园的主流文化,要让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培养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4、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消费教育,包括商品、货币、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投资与理财教育、消费品常识教育、消费生态意识教育、消费文明教育、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等,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
5、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生活品质。提倡过简静的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生活结构。它是在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实现人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应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
如今,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提出的现实课题,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高校消费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消费道德素质,提高其科学、文明消费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消费者”。
(摘自《中国职教》2006.08)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成因透视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尚属于合理的消费范围之内,求知、成才、发展是消费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
1、消费总水平。据2005年8月16日《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高校学生人均学费已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学费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1200元左右;10年间,分别上涨了6.25倍和4.59倍。而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却不足4倍。而在大学生当中,学费和住宿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能够体现出学生消费水平层次的是生活费、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恋爱消费、休闲消费和中高档的消费品拥有及多少。
2、消费来源。调查显示,学生消费的80%以上由家长来买单。约40%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5000元以下的消费收入:约44%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5000元~10000元的消费收入:约16%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10000元以上的消费收入。除家庭提供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其它的渠道来获取:国家助学贷款、亲友支持、勤工助学、学校奖助补、一般性商业贷款等,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将逐渐成为了贫困大学生一条主要经济来源。
3、消费结构。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有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消费三部分构成。生活消费开支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调查显示:月平均消费在150-200元占7.31%;200-300元占2066%;300-500元占66.16%;500元以上占5.86%。学习消费包括教材、参辅资料、考研资料、各种各样的考证费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费用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现在,大学生全年节假日数占全年总天数的近1/3,共114天,因此,闲暇消费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闲暇消费包括交际消费、恋爱消费、网络消费(上网率为91.3%)、旅游消费(假期旅游率为25%)等等,也称四大“流行消费”。
4、消费观念。这些年来,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追求简朴、实惠,而要追求品牌品质,热衷于名牌、高档、新颖、时尚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是“追求时尚”,他们认为“能挣会花就是现代人”。
5、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个性和表现自我型、情感重于理智型、追求时尚新潮型、消费行为超前型等。在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等,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选择和道德人格的建立。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1、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反应最敏捷、最少保守思想的高智力群体,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最强烈和最普遍,他们更容易接受消费主义作为他们的一种价值观念,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与消费主义相伴随的就是享乐主义,他们试图通过消费来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快乐,这种享乐主义的思想一旦在青年中蔓延开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毒害社会风气,培养消费主义人格。
2、高校教育管理的疏漏。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把消费看作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任何消费行为都不可能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私事,这不仅在于消费是处于特定经济关系条件下,受特定的经济制度制约,而且还在于消费行为本身总是具有某种伦理文化的前提,并产生客观的社会伦理道德结果。另外,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与不断恶化的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催化剂。
3、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强调个性化,忠于自己的心理感受,容易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大学生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其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普遍缺乏自制力,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这样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的盲从和失误也是在所难免。
4、大学生中同辈群体的影响。入大学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受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但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更多地受到周围同学共同认可的新的消费观念的影响。那些生活在城市里,家庭富裕的学生成了大学生中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广告媒体中宣传的方式一致,他们不自觉地向这些人看齐。
5、受大众传媒的诱惑和刺激。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青年大学生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乐于从电视广告中得到消费知识和信息。大学生容易受到消费时尚和惯性力量的诱惑,使其消费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规约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
1、适度消费的原则。适度消费,是以劳动贡献与报酬为前提,以生理、心理、精神需要为根据的消费。它是与过度消费和被迫消费不足相比较而言的。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统一的原则。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当中存在不合理的倾向,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将导致物质消费和先进精神文化消费的相互背离和冲突。
3、科学消费的原则。科学消费的原则就是在个人生活消费中,自觉地用消费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即充分发挥消费生态伦理对人们消费活动的引导作用,倡导可持续消费。
4、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问题。消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使自己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美好的未来社会要靠我们的现实努力来实现。
(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价值引导的具体对策
1、倡导“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首先,要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体贴父母,合理消费,适度从俭。其次,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厉行勤俭节约。在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高消费、乱消费。
2、倡导“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新理念。大学生,作为有道德的消费者,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应该对自身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提高闲暇消费质量。高校要大力提倡校园的主流文化,要让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培养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4、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消费教育,包括商品、货币、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投资与理财教育、消费品常识教育、消费生态意识教育、消费文明教育、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等,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
5、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生活品质。提倡过简静的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生活结构。它是在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实现人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应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
如今,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提出的现实课题,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高校消费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消费道德素质,提高其科学、文明消费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消费者”。
(摘自《中国职教》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