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民主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其根本特点就是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教育专家蒋佩蓉以开车为例讲得最为准确形象: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我控制力是刹车踏板。缺乏任何一个踏板就不能开车,如果开了车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成长不是一个只加油不慢行的过程,成长是有张有弛、一松一紧的双行轨道,而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成功的教育实际上是平衡的教育,高水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特点是收放自如。
  从1995年到現在,北京师大陈会昌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对北京200多名孩子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从2岁起至目前的22岁,每隔三四年对这些孩子进行一次观察,形式包括向父母发调查问卷、摄像、录音等,最终得出了与弗洛伊德两个文明相关的心理特征,这就是“两颗种子”,这“两颗种子”在孩子和大人身上都有体现。
  陈教授认为,其中第一颗种子是做自己高兴做的事的心理,这颗种子的心理特征是主动性的、内在的、自发性的。人在这颗种子的作用下,做事情是高兴的、愉快的、舒适的。例如,孩子想玩沙子,而他妈妈却让他念唐诗,这时在第一颗种子的引导下他就认为玩沙子是他愿意做的,而念唐诗让他感到不高兴、不自由。
  第二颗种子就是自我控制力,就是接受别人让自己做事情的心理。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晚上按时睡觉、白天按时上课,完成老师交给的家庭作业等。这两颗种子本身是相互冲突的,而且很容易出现一颗种子强、一颗种子弱的情况。
  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
  陈教授还认为,青少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要强的孩子。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诺贝尔奖科学类获奖者的两颗种子都很发达。而作曲家、画家等艺术家往往是第一颗种子发达,即创造性越强、自律性越差。
  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一是主动性,二是自我控制力。有主动性就有自然、自由、自主的探索精神,有自我控制力就有扬善抑恶的道德原则。
  所谓“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强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这两个心理维度,即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
其他文献
你可曾听到过呆板的数学公式列队歌唱?你可曾碰到过用“诗词歌赋”教数学的老师?你可曾认识一位用全身力气为学子铺路,用所有精力点燃学子学习热情,一个从教30年却一直预备在起跑线上的“魔术师”?她就是“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求精中学教师庞梅。  庞梅  重庆求精中学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劳动模范,国务院专家津贴享受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渝中名师庞梅
刘老不是别人,正是我高中政治老师兼班主任,姓刘讳金生。刘老年届五十,还奋战在教学一线,算是“老当益壮”,足以得到一声“刘老”这样的尊称。  刘老五官端正,留着一头可以媲美摇滚小青年的长发,足以引起某些“聪明绝顶”“中央不长”们的嫉妒。从刘老年轻时照片看来,他以前有一股悍霸之气,整个照片给人一种“非主流”的感觉。不过现在他正慢慢转型成一个稳重的中年大叔,并坚定地朝着和蔼老大爷的方向迈步。  “家有一
他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顶级教练,指导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赛场上“摘金夺银”;他是福建数学教学界的王牌教师,所任教班级曾屡创省高考数学班级平均分最高纪录;他是石狮市的“荣誉市民”,两年时间带领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他就是肖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的“掌门人”,一个坚信“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能影响多少人”的“学生铺路人”。  梦想:不让学生有遗憾  2018年
“‘对对子’是国文‘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测验法’。‘为金庸先生拟挽联’这项活动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理解,又是一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育,同时也是对刚刚逝去的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悼念方式。”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驾鹤西去。当天晚上,这个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众多新媒体和自媒体均第一时间
他,是一名数学教师,学生提到他,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树哥,我们公认的数学男神。”  他,是一名副校长,同事说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位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又默默奉献的普普通通的老师。”他一直扎根在一线教学的最前沿,用三寸之舌传道授业,用三寸之笔答疑解惑。  他就是重庆两江新区金溪初级中学校的李永树。  为学生量身定做“数学大餐”  从2000年走上讲台至今,近二
在大学毕业的第三个年头去浙江大学参加浙江省高考政治备考会,主讲名师潘人发的名字第一次刻印在我的记忆中,但不管是从地域上还是从地位上来讲,我们都相距遥远,没有任何交集。10多年过去了,循环的教育教学、简单的生活和看不到前途的写作让我慢慢放弃了曾经梦想的诗和远方。  2015年的一天,我在本校的校园网站偶然看见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一个文件,经特级教师自主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选后,授权部分特级教师组建
與茶的缘分要从我的童年忆起。小时候家里有个大茶壶,大人们每天把茶叶投进去,注入开水,让其自然冷却,变成凉茶。凉茶特别受我们这些小孩的喜欢,动辄就对着壶嘴一顿豪饮,那叫一个痛快。解渴而喝茶即为缘起。  2005年前后,我开始系统学习与茶有关的知识,从茶树的分类到各类茶叶的制作工艺,从茶器的历史演变到各种泡茶技法,从茶器材质分类到泡茶水质的品鉴……从理论上到实践,只要是关于茶的一切我都渴望了解!  到
刚走进师范学院的大门时,赵芹对于什么是教师、如何教书育人,还十分懵懂。随着几年的学习与工作后的实践,赵芹开始对教书育人有了自己的认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更要学会育人。  小时候,赵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三年级之前,都是在村里的学校读书。“村小里1-3年级的学生都挤在一个教室上课,虽然条件很艰苦,但老师会把我们的学习安排得妥妥当当,对我们非常认真,不仅教授知识,还
回乡  曹云博在吉林省一个叫老头沟的小镇上长大,小时候和小伙伴追逐在街头巷尾,在邻居家的院子里一起写作业,三五成群地泡在小书店看漫画书……四年级的时候,父母为了让曹云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将她接到了延吉市,到城里上学。從那以后,老头沟便成了童年的记忆。  有一年,已经上高中的她回到老头沟的爷爷家过年,这里不同于她早已熟悉的城市生活。小镇上没有网络,小时候常去的那间书店已经不在了。她想买本杂志解闷儿,
2004年7月,通过全校老师的直选,胡和秋当选了当时还被称为勒流梁季彝纪念中学的校长。那时的学校,中考成绩全区倒数第一,学校老师一共只有五十几名,学生不想上课,老师害怕上课,校园内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胡和秋接手后,二话没说,开始大胆改革。短短一年间,胡和秋就让学校摘掉了“全区倒数第一”的帽子,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金点子建校,让师生自己当家做主  成为校长的第一年,胡和秋就带领全校师生打了一个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