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斗城”与瓯越文化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国第12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继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嘉兴、湖州之后,浙江省的第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专家认为,这是对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而要将名城温州保护好,还需要在城市文脉挖掘、文物维修展示、名城制度管理等方面作很多努力。
  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
  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气候温润,“虽隆冬恒燠”,故名温州。温州简称瓯,又称东瓯,早在五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曹湾山、下龙山等新石器文化聚落遗址,是“瓯居海中”的见证。
  “兴于东晋的古城温州,其城址一直没有变动,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基本得到保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认为。
  何谓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温州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处处长王榕介绍,就是温州古城依北斗天象而筑,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凿二十八宿井,形成“倚江、负山、通水”的独特城市风貌。“古城墙依山势而筑,城基牢固。城内一坊一渠,渠与河相通,河与江相连,加上28口井和5处水潭,将城市用水、排水、水运、蓄洪、防火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城区两条主干道采用南偏东走向,与城市主要风向一致,保持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千百年来,山体与河流构成的‘山脉为屏障、江河为城濠’的古城格局,以及‘江、屿、山、水、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她对记者表示。
  “现在城内五山犹存,二十八宿井存十六口。城墙遗址残存华盖山城墙两段,朔门城门遗址一处。城市两纵四横的道路格局和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历史功能格局基本没有变动。古城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古城风貌基本得到延续。”赵中枢如是评价。
  此外,温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保存丰富。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的温州,有史前文化遗址171处、各级文保单位853处、普查古建筑6354处,包括历史街区、城垣城楼、亭台楼阁、坛庙祠堂、民居宅第、桥涵码头等类型。同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传统造纸工艺、木活字印刷,至今仍在温州瓯海泽雅、瑞安东源村活态传承。
  “‘百工之乡’的温州,非遗中最精彩的项目是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类,如青瓷、造纸、造船、丝绸、刺绣、漆器等。温州现有黄杨木雕、鼓词、泰顺木偶、瓯剧等3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6项省级非遗项目,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691项,其中永嘉昆剧、乐清细纹刻纸等4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活字印刷技术2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遗代表作名录。”说起温州非遗,市非遗中心主任阮静如数家珍。
  延续城市特色 弘扬瓯越文化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历史文化是城市个性和魅力的标志,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认为,温州城市的特色在于瓯越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独特的瓯越文化是温州的根脉,是维系海内外温州人的精神纽带,是温州城市品位、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从2010年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开始,温州就着重延续其城市特色。在已修编完成的《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了温州一环、十线、八片、多点的古城保护内容,其中一环,指温州山水城市格局;十线,指古城内谯楼—江心双塔、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等主要空间景观骨架;八片,指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等八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多点,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和优秀历史建筑。该规划还对土地使用、消防、文物利用等做了相关规定。这使得温州五马街—墨池坊、城西街、朔门街、江心屿4片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众多文物古迹都得到较好保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已通过审查,《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等近10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
  温州市文广新局原局长吴东告诉记者,温州名城保护构建了整体风貌协调、地域特色彰显、商业布局完善的保护框架。因此,古城居住功能得到延续,街区整体风貌得到保持,温州还从街区文化展示、城市功能定位、建筑特色挖掘、非遗项目传承等方面,推进了瓯越文化保护建设和传承发扬。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成员、国家文物局调研员詹德华认为,温州积极发掘和研究历史文物古迹,为极具特色的斗城格局建立了可靠的依据;温州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与古城的关联性,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对温州可能的海丝遗产进行调查和保护,为历史文化名城又增添了新特色。
  强化名城保护 凸现文化价值
  温州,是我国黄金海岸线中部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温州涌现了众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影响的文化名人,如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禅宗大师玄觉、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南曲之祖高则诚、“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一代帝师刘基、经学大师孙诒让、一代词宗夏承焘、棋王谢侠逊、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夏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等。
  改革开放后,温州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2002年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城市之一。温州人以“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和温州现象。
  各界认为,温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让城市的文化力、美誉度转化为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在詹德华看来,下一步,温州应重点抓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和展示,如对温州文化地标的江心屿“一寺双塔”进行研究、维修和展示,使名城的文物本体更丰富多样。赵中枢等专家建议,温州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突出温州在创业与创新方面的特点,进一步强化名城保护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当地民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其他文献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每一个去过乌镇的人的心中印记。充满青春理想的乌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种文化范式,是浙江整体发达的一个缩影,像一种现象,凝聚着浙江人追逐“中国梦”的生动创造。  暖冬的收获  “在岁月的冲刷中,这个地方兴盛过,也破败过;曾经烟雨西窗,也曾经衰草枯杨,但现在,它却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风华再次呈现。”  纪录片《乌镇》解说词如是说。  乌镇有1300年的历史沉淀,在传统古典
期刊
澄潭空碧似的画面,细烟迷蒙般的情怀,是曼殊的代表作《本事诗》,便也成了他人生的喻示: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曼殊的一生处在近代中国的风雨年代。他曾为志士,为僧侣,为作家,也是伶人情种。他用三十五年的光阴,演绎了一场“奇人奇行”的戏文,终局换来西湖孤山墓茔前的一片凄清。  革命之僧  曼殊,188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其父在那里做英国茶行的买办,母亲
期刊
一百年前的1916年,美国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1869—1950)将他的《匙河集》做了补充再版印行,从而成就了这一诗集永世长存的模样。  《匙河集》恍如自撰的碑记或墓志铭,每一首诗都以独白的形式,讲述着长眠在某小镇墓地里的200多个居民各自心中最深的秘密、梦想和失败。那就是美国故事,连缀起来可成展示风情、文化和历史的长幅画卷。  《匙河集》是一部在题材、样式和内容方面独特创新的诗集,风行、畅
期刊
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  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  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年前,龙彼德专程赶赴泰国,与洛夫展开了一场对话。  曼
期刊
绍兴老话“堂前”,就是客厅。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底下的前半间叫“小堂前”,是鲁迅一家吃饭、会客的地方。  2016年2月25日下午,法国文化部官员米歇尔·普拉内尔女士和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先生来到这里,在鲁迅文化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的见证下,将“历史文化名屋”的牌徽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  笔者在绍兴长大,因为母亲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缘
期刊
杭州老开心茶馆有一群“喜欢说话”的人。凯乐会的社员们因为“热爱与梦想”,在这里演绎时尚,传承国粹。相声这门艺术一定能重新绽放出它的光芒。  中国的曲艺多姿多彩,具有喜剧风格的语言艺术相声,有着特别引人入胜的魅力。但如今这门表演艺术似乎在走下坡路,二三十年前的相声名角改行当了小品演员,时不时在影视剧中客串一把。正当“听相声”也许要淡出我们这代人记忆的时候,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在杭州老开心茶馆遇到了一群
期刊
清明过后,立夏也就不远了。旧时,杭州一带,立夏是要吃乌米饭的。乌米饭是糯米用乌饭树(南烛叶)叶的汁水浸泡后煮成的饭,紫黑晶莹,糯软清香,具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等功效。乌米饭除了当正餐,还可加点白糖,当点心。这“当点心”的乌米饭,我在杭州下洋村一位朋友家品尝过,香甜可口。  现在的城里人忙忙碌碌,很少有闲情雅致来做清明粿和烧立夏饭了。其实,清明粿也好,立夏饭也好,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蒸一笼
期刊
丝绸之路的贸易物品多达数百种,其中从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三大类。浙江是全国领先的丝、瓷、茶生产、出口地区,扮演着古代陆上丝路尤其是海上丝路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为丝绸、瓷器、茶叶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三大中国符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丝绸与丝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创造。丝绸蕴含的柔和、流丽、优雅、华贵等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最好代言。浙西杭嘉湖自古被称为“丝绸之府”,
期刊
竹子“清华其外,澹泊其中”,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文人墨客咏竹画竹,能工巧匠雕竹刻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是竹之雅,“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是竹之俗。而竹刻器物,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兼有竹之大雅大俗,颇得竹之精髓。  从浮雕、深雕、浅雕、深刻、浅刻再到竹子表皮的留青雕,人们似乎已经将竹子雕刻的技艺发掘到了极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他们却另
期刊
“漆”字属中国传统文字独有。漆艺具有关于生命、自然、灵魂、情感等深刻而涵蕴丰厚的文化含义,在思想上是天人合一,在艺术上是人神共舞。  “浙江这块土地有很多的故事,到处都有文化的熏陶,到处有美景,到处有人文。”新年伊始,在浙江省文代会上,省长李强如是说。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在临海古城东门后街一幢明清典型四合院内,笔者见到了罗氏犀皮漆传承人罗献兵。  老宅的墙上依稀斑驳。极简的生活,极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