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阅读与创作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光影: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10月,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37年,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2年初,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民主主义革命。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其间,进行了理论研究工作,埋头钻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伟大的合作。主要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一生好学不倦,始终与书为伴。他不仅以毕生精力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各种学科,而且还酷爱文学,并阅读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作为一位伟人,马克思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是与他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的。
  读书喜欢作摘要和笔记。据《没有神话成分的马克思·他的生平和著作的编年研究》中记载,马克思的读书摘录填满了50本左右的笔记本,几乎有3万页,且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他所阅读和收集的万吨材料,使恩格斯感到惊诧。马克思所作的这些大量的摘录和笔记,无论是对于科学研究和从事写作,还是对他理清思路和掌握知识,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坚持有规律的读书生活。马克思一生虽然到过许多国家,但他一直没有间断读书,依然坚持读书与研究工作,并在其中找到“无穷的安慰”。他当时每天早上9点准时来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图书,直至晚上7点回家。不管风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均是如此,连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的专座。由于多年不间断地阅读,马克思的座位底下出现了双脚踩出的印痕。
  紧张和轻松阅读有机结合。马克思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因而阅读任务也相当繁重和紧张。马克思早年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因而,每当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书籍里徜徉过久而需要休息时,他便捧起一本诗集,或是一本小说,走进另一个世界,以此来舒缓自己疲劳而又紧绷的大脑。
  对于阅读与创作有明确的认识。由于书籍对各人的帮助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也都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例如,有人将书籍视为自己的朋友,有人视为老师,有人视为智慧或快乐的源泉,有人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把它作为自己的装饰品,附庸风雅。但马克思不一样,虽然他早年也受到过书的启示,读过难以计数的书籍,可他却指着案桌上的书,对朋友们说:“它们是我的仆人,必须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这至少说明了三点:一是马克思读书,既钻得进,又拔得出;二是马克思把当时欧洲的所有经典著作大致都通读了,不但没有拜服其下,反而站在这些经典之上,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审视的眼光加以俯瞰,所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三是马克思读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其他文献
春光大好,今年第二期的《书香校园》和大家见面了。  在此之前的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就教育等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中,温家宝总理十分关注全民读书。早在2009年的2月28日,温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就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
期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学校,应该使其间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利用好这张阶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读书使学生自信、聪慧,更具发展力;读书使教师充实、睿智,更具创造力;读书使家长富有、通达,更具教育力;读书使校园厚重、蓬勃,更具生命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我县中小学在几年前就着手实施师生读书工程,引导师生牢固树立“读书好”的信念。2008年起,我们已将“打造书香校园,师
期刊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闽教关委[2009]009号《关于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和评选“阅读之星”活动的通知》精神,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联合福建省语文学会,自4月份起,开展“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邀请我省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到部分县(市、区)学校作专题报告,以互动形式探讨读书问题,分享读书心得,引领读书方向。  请我省各校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为指导,组织参加“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以“内容充实,形
期刊
宁德市霞浦县柏洋中心小学地处闽东太姥山岳南麓,坐落在霞浦、福鼎、福安、柘荣4县市交界处的目海峰畔。在谋划学校发展过程中,抓住山区的特点,结合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实际情况提出“坚持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两个‘狠抓’(狠抓基础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狠抓管理促进办学特色形成)、贯穿三个‘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的办学思路,始终明确“有了教师的发展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牛短熊长”异常现象。本文实证研究表明,根源在于最初“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走股份制改造道路服务”的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的缺失性。由于通过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的企业普遍治理水平不高,经营业绩不理想,证券市场已基本丧失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变异为“上市公司融资的天堂”。但为了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提供宽松环境,每当股市下滑到低点后,决策层总要出台利好消息,从而刺激股市大涨,但
期刊
人物光影:华罗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方面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一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一王方法”等。华罗庚生于江苏金坛金城镇。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期刊
人物光影: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出身于俄国名门贵族家庭,16岁时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入法律系。他对哲学、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曾在军队里服役两年半,参加过克里木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这一时期,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并到西欧各地游历。托尔斯泰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度,不断探索俄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他
期刊
人物光影:让·雅各·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卢梭家境贫寒,从小流浪,全靠自学和一些朋友
期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作为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它具有科学的广泛内涵,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中具有实际意义。建设“学习型学校”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基本原理。如今用读书来提升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不会再是一句空话了。  一个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看校长,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看教师,一
期刊
构建书香校园,是创建品牌学校的支点。读书应该从娃娃抓起,一个人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是从儿童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有关研究说明,如果一个人在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构建书香校园,就是要让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成为师生的自觉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