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并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如何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如在物质和量浓度的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投影展示实物]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的商标、某品牌白酒和农夫山泉的外包装说明、医院肝功能检查报告单。
[引入]教师:生活中我们能见到许多溶液,各位同学有没有留意过上面标签,对标签的含义做过解读;走进实验室见到各种液体试剂,上面的标签代表的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更深的了解。
在由部分学生解读内容后,教师循序作如下引导:
(1)生活中为什么会用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上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经简单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为了不同情况下的方便,表示浓度的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溶质量的多少。此时教师再结合化学反应研究时的粒子数目关系与液体量体积比较方便的特点,通过类比,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便跃然纸上了。
这样的教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很有用,又引导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更多地去观察生活。
2.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通过提出启发性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通过比较和归纳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是先讲授方案,或边教边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被动的角色,照方抓药,没有多大兴趣,对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一知半解。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在学习认识了物质的量的浓度以后,做了下列四个环节的活动:
第一个环节:出示各装有5mL水的10mL、50mL量筒各一个,提出问题,哪一个更准确,说明理由。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管径细的准确。教师追问,我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能常体积会有数量毫升,怎样能做到容积大一点而又精确一点呢?在学生略加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在有刻度线的地方细一点,把下面做大一点,在肯定了学生这个积极的想法后,教师用动画演示变化过程,再出示实物样品,特别引导学生观察标度和刻度。
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找出最好的方案,并对一些细节进行追问:
如:为什么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生答:因为溶解时有可能吸热或放热,而容量瓶的刻度是在20℃时才准确的。
你是如何想到要洗涤的?生答:烧杯里有残留液,此时其他学生根据他的回答自然又想到了观察溶液颜色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现……
3.让學生在反思中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大都是由浅入深,由现象而本质地逐步深化的过程。人类的头脑会因为一个新思想而伸展,再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层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其反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许多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困惑:上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独自分析,不知道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抓关键问题,不会在已有知识与新问题这一生长点之间建立联系,缺乏运用反思的能力。
如针对一道学生反复出现错误的测试题进行反思:为什么许多同学在设计卤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对比实验中会一错再错?此时,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指点关键,教会学生如何去反思,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训练他们懂得如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学会引疑,反思的一般规律。如指点学生联想对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反思,教会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注意从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及反应现象入手等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反思,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盲点,并及时进行弥补,这样才能成为反思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反思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不断过滤、萃取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训练和体验,学生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了。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如在物质和量浓度的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设计:
[投影展示实物]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的商标、某品牌白酒和农夫山泉的外包装说明、医院肝功能检查报告单。
[引入]教师:生活中我们能见到许多溶液,各位同学有没有留意过上面标签,对标签的含义做过解读;走进实验室见到各种液体试剂,上面的标签代表的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更深的了解。
在由部分学生解读内容后,教师循序作如下引导:
(1)生活中为什么会用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上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经简单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为了不同情况下的方便,表示浓度的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溶质量的多少。此时教师再结合化学反应研究时的粒子数目关系与液体量体积比较方便的特点,通过类比,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便跃然纸上了。
这样的教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很有用,又引导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更多地去观察生活。
2.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通过提出启发性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通过比较和归纳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是先讲授方案,或边教边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被动的角色,照方抓药,没有多大兴趣,对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一知半解。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在学习认识了物质的量的浓度以后,做了下列四个环节的活动:
第一个环节:出示各装有5mL水的10mL、50mL量筒各一个,提出问题,哪一个更准确,说明理由。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管径细的准确。教师追问,我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能常体积会有数量毫升,怎样能做到容积大一点而又精确一点呢?在学生略加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在有刻度线的地方细一点,把下面做大一点,在肯定了学生这个积极的想法后,教师用动画演示变化过程,再出示实物样品,特别引导学生观察标度和刻度。
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找出最好的方案,并对一些细节进行追问:
如:为什么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生答:因为溶解时有可能吸热或放热,而容量瓶的刻度是在20℃时才准确的。
你是如何想到要洗涤的?生答:烧杯里有残留液,此时其他学生根据他的回答自然又想到了观察溶液颜色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发现……
3.让學生在反思中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大都是由浅入深,由现象而本质地逐步深化的过程。人类的头脑会因为一个新思想而伸展,再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层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其反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许多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困惑:上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独自分析,不知道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抓关键问题,不会在已有知识与新问题这一生长点之间建立联系,缺乏运用反思的能力。
如针对一道学生反复出现错误的测试题进行反思:为什么许多同学在设计卤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对比实验中会一错再错?此时,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指点关键,教会学生如何去反思,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训练他们懂得如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学会引疑,反思的一般规律。如指点学生联想对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反思,教会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注意从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及反应现象入手等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反思,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盲点,并及时进行弥补,这样才能成为反思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反思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不断过滤、萃取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训练和体验,学生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