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社会、老师、家长的关注程度、考试的级别、考场的紧张气氛很容易使中职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畏惧、焦虑的心情。拿到试卷答题时,经常会出现“舌尖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帮助中职生克服这种话到嘴边又表述不出来的现象。
关键词:中职生 舌尖现象 应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057-01
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处在风头浪尖上的中职学生们这种状况尤为激烈、明显。每到考试时节,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中,焦虑心理由此产生,其中,对“舌尖现象”的担心困扰着不少学生。
一、“舌尖现象”及成因
舌尖现象,简称TOT,是指我们熟悉的东西在一时紧张的情况下不能追忆。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答案就在嘴边,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
在考试中,一些记得很熟的算法、公式,一些感觉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步出考场,随即脱口而出。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舌尖现象”。
“舌尖现象”是由于人的情绪紧张造成大脑两半球一些部位的强烈兴奋,对回忆对象发生负诱导作用而引起的,它会妨碍人的正确回忆。在回忆信息过程中出现暂时性的遗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短暂的记忆性受阻。在重大考试中非常普遍。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活动包括编码、储存、检索和解码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人的大脑像电脑一样,先将各种外界学习材料自动编成形码、声码和意码,然后,再将这三种码分别放到大脑组织中不同的部位去储存。当我们需要回忆时,大脑便将这三种码分别从不同的部位检索出,解码后再联结出原来的形象、名称和意义。记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记忆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在检索过程中,形、声、意码中某一种码无法检索出或三者检索后无法联结,记忆中的物体就会变成“缺胳膊”或“少大腿”,差这么一点点,就形成了“舌尖现象”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平均1.9天以后很多人可以回忆当时记忆不起的东西。“舌尖现象”仅是记忆的一种特殊现象,不属病态,学生无须为此过于焦虑。
二、中职生应对“舌尖现象”的策略
(一)平时针对“舌尖现象”做到“三”预防
1.预防舌尖现象,最好方法就是平时一定要把基础知识用网络的方式串起来,由此及彼。联系的线索越多,卡壳的可能性就越少。把相关的知识理清楚,考前不要追求过难的题,这样我们在考场的发挥就比较好。
2.预防舌尖现象,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3.预防舌尖现象,平时要把休息时间排入学习计划中,每天吃过晚饭,看看电视新闻或翻翻报纸,不仅可达到休息、放松情绪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保持一种平和的学习心态。
(二)考试环境下,有效攻克“舌尖现象”“七”手段
1、放松心情,避免过于紧张。中职考生在考试中出现“舌尖现象”时,不要紧张,首先要转移注意力,可先停下笔,闭上双目,做几下深呼吸,把自己的眼睛向四周眺望一下,想象自己是在平时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考试的情景,然后再做这个题。
2、尽量回忆和知识情节相关的知识背景。中职生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科目知识、经验并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彼此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一些知识背景的线索,可以帮助回忆解题的方法。可能会对克服舌尖现象有所帮助。在考前可将一些关键内容做成复习卡片,将各知识点内容串连复习,在考试时就会对回忆发挥很好的作用。
3、利用再认。在填空或问答中,遇到某个概念或人名一时回忆不起来时,有些中职生往往采用直接追忆的方法:“它是什么?”“他是谁?”这种方法效率低,且比较被动。主动积极的方法是利用再认,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设想一些类似的概念或人名,只要考题中被涉及的内容一出现,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使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眼前重现,从而把它再认出来的方法。
4、选用推理。有些考试内容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推理出来的。遇到此类问题,冷静地分析,积极的思考,可剥茧抽丝,推理出未知的内容。
5、转移注意力。有些题如果一时不能记起来,可平静一下心情,先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知识间是有联系,有关信息可能给你一些提示,使你猛然回头想起那道卡壳题的答案。
6、果断放弃。如果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情景的联想,题与题之间线索的补充都没有克服,就要作出一个果断的决定,就是放弃这个题。在最短时间内,争取你能做的题或者保证你能够不错题,保证能得分的地方绝不丢分。
7、集中精力对付“舌尖现象”。如果检查完,觉得没有问题了,还有剩余时间再考虑因“舌尖现象”而没有完成的题。努力回想与其有关的知识信息,甚至可以回忆一下当时讲到这部分知识时的课堂情况,也许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会给你有效的提示。即使这些题最后没有做出来,但你已经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了其他题目,我们心理也应该得到安慰了。
总之,当“舌尖现象”在考试中出现时,切忌惊慌,否则会适得其反。一定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合理的材料和线索,从而豁然开朗。
关键词:中职生 舌尖现象 应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057-01
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处在风头浪尖上的中职学生们这种状况尤为激烈、明显。每到考试时节,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中,焦虑心理由此产生,其中,对“舌尖现象”的担心困扰着不少学生。
一、“舌尖现象”及成因
舌尖现象,简称TOT,是指我们熟悉的东西在一时紧张的情况下不能追忆。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答案就在嘴边,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
在考试中,一些记得很熟的算法、公式,一些感觉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步出考场,随即脱口而出。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舌尖现象”。
“舌尖现象”是由于人的情绪紧张造成大脑两半球一些部位的强烈兴奋,对回忆对象发生负诱导作用而引起的,它会妨碍人的正确回忆。在回忆信息过程中出现暂时性的遗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短暂的记忆性受阻。在重大考试中非常普遍。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记忆活动包括编码、储存、检索和解码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人的大脑像电脑一样,先将各种外界学习材料自动编成形码、声码和意码,然后,再将这三种码分别放到大脑组织中不同的部位去储存。当我们需要回忆时,大脑便将这三种码分别从不同的部位检索出,解码后再联结出原来的形象、名称和意义。记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记忆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在检索过程中,形、声、意码中某一种码无法检索出或三者检索后无法联结,记忆中的物体就会变成“缺胳膊”或“少大腿”,差这么一点点,就形成了“舌尖现象”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而消除了抑制,如经他人提示、离开回忆困难时的情境、消除紧张情绪等,舌尖现象往往就会消失。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平均1.9天以后很多人可以回忆当时记忆不起的东西。“舌尖现象”仅是记忆的一种特殊现象,不属病态,学生无须为此过于焦虑。
二、中职生应对“舌尖现象”的策略
(一)平时针对“舌尖现象”做到“三”预防
1.预防舌尖现象,最好方法就是平时一定要把基础知识用网络的方式串起来,由此及彼。联系的线索越多,卡壳的可能性就越少。把相关的知识理清楚,考前不要追求过难的题,这样我们在考场的发挥就比较好。
2.预防舌尖现象,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
3.预防舌尖现象,平时要把休息时间排入学习计划中,每天吃过晚饭,看看电视新闻或翻翻报纸,不仅可达到休息、放松情绪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保持一种平和的学习心态。
(二)考试环境下,有效攻克“舌尖现象”“七”手段
1、放松心情,避免过于紧张。中职考生在考试中出现“舌尖现象”时,不要紧张,首先要转移注意力,可先停下笔,闭上双目,做几下深呼吸,把自己的眼睛向四周眺望一下,想象自己是在平时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考试的情景,然后再做这个题。
2、尽量回忆和知识情节相关的知识背景。中职生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科目知识、经验并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彼此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一些知识背景的线索,可以帮助回忆解题的方法。可能会对克服舌尖现象有所帮助。在考前可将一些关键内容做成复习卡片,将各知识点内容串连复习,在考试时就会对回忆发挥很好的作用。
3、利用再认。在填空或问答中,遇到某个概念或人名一时回忆不起来时,有些中职生往往采用直接追忆的方法:“它是什么?”“他是谁?”这种方法效率低,且比较被动。主动积极的方法是利用再认,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设想一些类似的概念或人名,只要考题中被涉及的内容一出现,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使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眼前重现,从而把它再认出来的方法。
4、选用推理。有些考试内容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推理出来的。遇到此类问题,冷静地分析,积极的思考,可剥茧抽丝,推理出未知的内容。
5、转移注意力。有些题如果一时不能记起来,可平静一下心情,先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知识间是有联系,有关信息可能给你一些提示,使你猛然回头想起那道卡壳题的答案。
6、果断放弃。如果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情景的联想,题与题之间线索的补充都没有克服,就要作出一个果断的决定,就是放弃这个题。在最短时间内,争取你能做的题或者保证你能够不错题,保证能得分的地方绝不丢分。
7、集中精力对付“舌尖现象”。如果检查完,觉得没有问题了,还有剩余时间再考虑因“舌尖现象”而没有完成的题。努力回想与其有关的知识信息,甚至可以回忆一下当时讲到这部分知识时的课堂情况,也许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会给你有效的提示。即使这些题最后没有做出来,但你已经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了其他题目,我们心理也应该得到安慰了。
总之,当“舌尖现象”在考试中出现时,切忌惊慌,否则会适得其反。一定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合理的材料和线索,从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