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做出具体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还列出10部名著供学生选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大语文教学观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
热爱是阅读的前提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反复历练是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叶圣陶还曾说过:“为养成自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要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兴趣?一是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目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在市面上流行的出版刊物林林总总,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陷入庸俗文化的包围圈。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吹落黄沙始见金。教师要在大量阅读经典、广泛涉猎时文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谈心,对学生的爱好、兴趣进行了解和掌握,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有的放矢地为他们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供学生参考。二是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开展“朗诵比赛”“笔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三是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应努力创造出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教室设立图书角。通过由学生献书、向学校借书、用班级活动费购书等渠道,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读报,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在家庭创造良好读书氛围。主动与家长沟通,明确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里开辟专用书箱、专用书橱或专用书屋,使学生在家庭的闲暇时间中可与书为伴,以书为趣。
注重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就是要让学生主宰阅读的全过程。一是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个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不同,他们在理解、阅读文本时就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同一文本的认识和诠释就不同。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独特理解,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要尊重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对于融入学生个人经验、情感、情绪、直观想象和主观判断的理解应当予以赞赏和肯定;对于明显肤浅、稚嫩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面露不屑、当场讥笑,要找出学生思考中合理成分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启发。“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一味否定个人建构上理解的差异性,追求千人一面的同一性,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扼杀。二是组织课外题材专题探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专题探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立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分类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根据自己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形成小论文上交教师批阅,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辩论。通过开展探究式阅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掌握阅读方法
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文人学者都强调课外阅读要多读、多写、多体会。鲁迅先生认为:“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如果课外阅读不掌握正确的方法,犹如瞎子摸象,到达不了理性认识的彼岸。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暗胡同”里找到正确的方向。
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浏览。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浏览的阅读方法。拿到课外书后,先粗知大意,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不细抠字眼,不一定赏析表达形式,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跳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摘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学生可以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旁注。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的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自己的书上。既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阅读的心得作注。交流和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阅读课外书籍,并就课外阅读心得体会、个人见解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既可以增加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也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阅读品质
吕淑湘先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汉代哲学家扬雄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它是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使人终身受用的品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一是坚持读记结合。课外阅读需要养成边读边记的品质。指导学生设立个专门积累词汇的本子,读书时将描写景物、人物、环境的优美语句、发人深省的观点、主张以及各类格言、名言和警句,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自己给自己编一本“小辞典”,用起来就非常方便。鼓励学生将边读边记的习惯长久地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笔难得的财富。二是坚持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课外阅读需要乐于思考的品质。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叶圣陶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品质,习惯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推广到许多事情;不但要“进得去”,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也要“出得来”,善于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三是坚持持之以恒。阅读就像一场马拉松,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需要持之以恒。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见异思迁,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失败后,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课外阅读计划,提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要和家长共同配合引导学生有规律的阅读,每天定时定量地完成读书任务,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抽查读书笔记、开展读书活动等形式监督、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督促阅读计划的落实,帮助学生尽早构建课外阅读的“免疫系统”。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要站在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具体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指点阅读方法,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注入“再生性”要素,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热爱是阅读的前提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反复历练是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叶圣陶还曾说过:“为养成自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要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兴趣?一是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目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在市面上流行的出版刊物林林总总,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陷入庸俗文化的包围圈。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吹落黄沙始见金。教师要在大量阅读经典、广泛涉猎时文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谈心,对学生的爱好、兴趣进行了解和掌握,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有的放矢地为他们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供学生参考。二是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开展“朗诵比赛”“笔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三是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应努力创造出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教室设立图书角。通过由学生献书、向学校借书、用班级活动费购书等渠道,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读报,将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在家庭创造良好读书氛围。主动与家长沟通,明确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里开辟专用书箱、专用书橱或专用书屋,使学生在家庭的闲暇时间中可与书为伴,以书为趣。
注重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就是要让学生主宰阅读的全过程。一是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个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不同,他们在理解、阅读文本时就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同一文本的认识和诠释就不同。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独特理解,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要尊重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对于融入学生个人经验、情感、情绪、直观想象和主观判断的理解应当予以赞赏和肯定;对于明显肤浅、稚嫩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面露不屑、当场讥笑,要找出学生思考中合理成分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启发。“迷人的想象王国,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一味否定个人建构上理解的差异性,追求千人一面的同一性,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扼杀。二是组织课外题材专题探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专题探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立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分类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根据自己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形成小论文上交教师批阅,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辩论。通过开展探究式阅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掌握阅读方法
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文人学者都强调课外阅读要多读、多写、多体会。鲁迅先生认为:“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如果课外阅读不掌握正确的方法,犹如瞎子摸象,到达不了理性认识的彼岸。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暗胡同”里找到正确的方向。
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浏览。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浏览的阅读方法。拿到课外书后,先粗知大意,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不细抠字眼,不一定赏析表达形式,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跳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摘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学生可以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旁注。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的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自己的书上。既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阅读的心得作注。交流和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阅读课外书籍,并就课外阅读心得体会、个人见解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既可以增加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也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阅读品质
吕淑湘先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汉代哲学家扬雄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它是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使人终身受用的品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一是坚持读记结合。课外阅读需要养成边读边记的品质。指导学生设立个专门积累词汇的本子,读书时将描写景物、人物、环境的优美语句、发人深省的观点、主张以及各类格言、名言和警句,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自己给自己编一本“小辞典”,用起来就非常方便。鼓励学生将边读边记的习惯长久地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笔难得的财富。二是坚持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课外阅读需要乐于思考的品质。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叶圣陶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品质,习惯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推广到许多事情;不但要“进得去”,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也要“出得来”,善于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三是坚持持之以恒。阅读就像一场马拉松,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需要持之以恒。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见异思迁,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失败后,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课外阅读计划,提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要和家长共同配合引导学生有规律的阅读,每天定时定量地完成读书任务,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抽查读书笔记、开展读书活动等形式监督、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督促阅读计划的落实,帮助学生尽早构建课外阅读的“免疫系统”。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要站在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具体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指点阅读方法,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注入“再生性”要素,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