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日,荆楚大地是我归来听春的驿站;今日,荆楚理工已然成为我心中的太阳。让荆楚理工学院破茧化蝶,是我多年的追索。多年后,我油然而生“无声踏雪听春来,有心破浪望日升”的感慨……
震撼我心的留学路
1997年,受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联合委派,我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进修与科研工作。在那里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当听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清醒地意识到,离开祖国,就意味着撤去了生命的支撑。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挺起腰杆来。
在德期间,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流浪汉。他不仅英语流利,而且大谈国际形势,谈亚洲的中国、日本,甚至还知道中国的台湾问题……更让我震惊的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些流浪汉都很不一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见地,有观点,有信仰。反观国内,我感到了教育的责任之重。我深深地感到,民族之间或者国家之间的差距,重要的不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本身,最重要的是“人”本身!归根结底,“人”是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物。因此,中国不仅要让“经济”富起来,更得让教育“富”起来!教育强则国强民尊。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名校最为宝贵的不是她们有怎样多的权威专家,也不是她们拥有怎样一流的图书和各种设备,而是她们对学生“完整人格”的熏陶和培养。这种“完整人格”是健康人生的保证和前提。现代大学应该鼓励多元化发展,不能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教育的质量。因为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文化积淀、所处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所以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在办学定位时必须全面考虑深入分析,以特色发展为原则,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
这一切的思考在我的身体里慢慢沉淀,并徐徐变得明晰起来,映现成“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育人理念,我带着这一理念回到了国内,也更坚定了我投身教育的信念。
留学的“硕果”助我前行
2008年1月11日,我与刚刚成立的荆楚理工学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为此,我更加坚定了“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明确了“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人才办学”的发展思路。而我面对的是学校资金困难、运行治理不规范、思想观念不适应本科院校建设……每一个问题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为心中翻滚着思潮和春天,面对困难和压力,我没有怨天尤人,我坚信,只要用责任心去思考,用责任心来实践,方法总比问题多,“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最前面”。我深入到学院、部门座谈调研,走进教室、寝室,到老师、学生中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主动去友好单位拜访,找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克服困难中,我又领会到:对于我校来讲,要正视我们的校情,避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在发展模式上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从目前处于市场冷门但又迎合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图异军突起,占据学科制高点;要“立足历史看发展,立足发展看不足,立足现实看优势”,用思想引领和创新发展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规范”,学校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脱困爬坡和可持续发展。
有“创新的思维基因”就会裂变出“催化剂”一般的活力。在传统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之理论体系化。“基层型大学”要把握住经济发展脉搏和社会发展潮流,主动融入社会,以“大协同创新”的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坚定不移地培养“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所谓“立足基层、志在高远”,就是通过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使之真正把经济社会基层当做自己就业创业的人生舞台和志在高远的人生起点。这一办学理念,在“中德论坛”上亮彩,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等一批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的积极评价:“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战略重点突出,只要坚持‘基层型大学’特色就很有发展前途……”
有了思想的创新“闪亮”,就会有特色办学的“光芒”。“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已经在校内成为共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这一框架下构建。我们探索创建的“新农村科技学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等特色学院相继挂牌,成为“亮源”背后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
新农村科技学院把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成果转化推广的“孵化器”。学校与所在地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北白鹿春股份有限公司、汇澄茶油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农业研发实训基地。与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王坪村等7个村签订校村合作协议,并以相关研发成果为依托,形成了多个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老龄事业科学学院是从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层面,面向社会特色办学的一种新探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致力于在老龄事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培养本科层次的老龄事业的高级护理服务者、社会研究者、产业开拓者、社会管理者,为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社会化人才。
教育部启动实施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大力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中国农谷”战略,并在我校所在地荆门实施,这些都是我校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给我校特色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作为荆楚理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我时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千斤重担,但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心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面新形势,荆楚理工学院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走出一条新、奇、特的发展之路。
荆楚理工学院:冉冉上升的特色基层型大学
荆楚理工学院初步发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学校设有12个普通教学学院、2个教学部,并设有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理、工、医、文、教、经、管、艺等8大学科门类。
在“专升本”之后的短短5年内,已建设有一级学科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建有各级各类实训中心230余个,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择优推荐至教育部遴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产学研用结合,密切与地方、与企业的合作,把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基层型大学“大协同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组建有“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省级科研基地6个。学校参与研发的“谷之初”谷物胚芽乳饮料投放市场,在国内首创素营养饮料全新品类,进一步延伸了湖北“一袋米”工程产业链,共同合作发展的公司已成功上市。
在特色发展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推进“国际化”。2012年11月9日,美籍华人黄砚农博士来到荆楚理工学院,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开展与荆门理工学院校际合作项目进行介绍和沟通。与加州大学启动的交流合作非常符合学院的办学方针,两校之间开展的“3 1”“3 2”以及中方向美方派出教师培训一年等具体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约定2013年初由加州大学校长率团来荆楚理工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另外,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震撼我心的留学路
1997年,受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联合委派,我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进修与科研工作。在那里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当听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清醒地意识到,离开祖国,就意味着撤去了生命的支撑。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挺起腰杆来。
在德期间,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流浪汉。他不仅英语流利,而且大谈国际形势,谈亚洲的中国、日本,甚至还知道中国的台湾问题……更让我震惊的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些流浪汉都很不一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见地,有观点,有信仰。反观国内,我感到了教育的责任之重。我深深地感到,民族之间或者国家之间的差距,重要的不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本身,最重要的是“人”本身!归根结底,“人”是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物。因此,中国不仅要让“经济”富起来,更得让教育“富”起来!教育强则国强民尊。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名校最为宝贵的不是她们有怎样多的权威专家,也不是她们拥有怎样一流的图书和各种设备,而是她们对学生“完整人格”的熏陶和培养。这种“完整人格”是健康人生的保证和前提。现代大学应该鼓励多元化发展,不能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教育的质量。因为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文化积淀、所处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所以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在办学定位时必须全面考虑深入分析,以特色发展为原则,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
这一切的思考在我的身体里慢慢沉淀,并徐徐变得明晰起来,映现成“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育人理念,我带着这一理念回到了国内,也更坚定了我投身教育的信念。
留学的“硕果”助我前行
2008年1月11日,我与刚刚成立的荆楚理工学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为此,我更加坚定了“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明确了“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人才办学”的发展思路。而我面对的是学校资金困难、运行治理不规范、思想观念不适应本科院校建设……每一个问题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为心中翻滚着思潮和春天,面对困难和压力,我没有怨天尤人,我坚信,只要用责任心去思考,用责任心来实践,方法总比问题多,“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最前面”。我深入到学院、部门座谈调研,走进教室、寝室,到老师、学生中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主动去友好单位拜访,找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克服困难中,我又领会到:对于我校来讲,要正视我们的校情,避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在发展模式上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从目前处于市场冷门但又迎合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图异军突起,占据学科制高点;要“立足历史看发展,立足发展看不足,立足现实看优势”,用思想引领和创新发展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规范”,学校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脱困爬坡和可持续发展。
有“创新的思维基因”就会裂变出“催化剂”一般的活力。在传统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之理论体系化。“基层型大学”要把握住经济发展脉搏和社会发展潮流,主动融入社会,以“大协同创新”的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坚定不移地培养“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所谓“立足基层、志在高远”,就是通过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使之真正把经济社会基层当做自己就业创业的人生舞台和志在高远的人生起点。这一办学理念,在“中德论坛”上亮彩,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等一批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的积极评价:“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战略重点突出,只要坚持‘基层型大学’特色就很有发展前途……”
有了思想的创新“闪亮”,就会有特色办学的“光芒”。“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已经在校内成为共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这一框架下构建。我们探索创建的“新农村科技学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等特色学院相继挂牌,成为“亮源”背后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
新农村科技学院把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成果转化推广的“孵化器”。学校与所在地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北白鹿春股份有限公司、汇澄茶油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农业研发实训基地。与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王坪村等7个村签订校村合作协议,并以相关研发成果为依托,形成了多个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老龄事业科学学院是从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层面,面向社会特色办学的一种新探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致力于在老龄事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培养本科层次的老龄事业的高级护理服务者、社会研究者、产业开拓者、社会管理者,为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社会化人才。
教育部启动实施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大力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中国农谷”战略,并在我校所在地荆门实施,这些都是我校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给我校特色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作为荆楚理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我时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千斤重担,但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心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面新形势,荆楚理工学院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走出一条新、奇、特的发展之路。
荆楚理工学院:冉冉上升的特色基层型大学
荆楚理工学院初步发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学校设有12个普通教学学院、2个教学部,并设有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理、工、医、文、教、经、管、艺等8大学科门类。
在“专升本”之后的短短5年内,已建设有一级学科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建有各级各类实训中心230余个,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择优推荐至教育部遴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产学研用结合,密切与地方、与企业的合作,把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基层型大学“大协同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组建有“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省级科研基地6个。学校参与研发的“谷之初”谷物胚芽乳饮料投放市场,在国内首创素营养饮料全新品类,进一步延伸了湖北“一袋米”工程产业链,共同合作发展的公司已成功上市。
在特色发展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推进“国际化”。2012年11月9日,美籍华人黄砚农博士来到荆楚理工学院,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开展与荆门理工学院校际合作项目进行介绍和沟通。与加州大学启动的交流合作非常符合学院的办学方针,两校之间开展的“3 1”“3 2”以及中方向美方派出教师培训一年等具体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约定2013年初由加州大学校长率团来荆楚理工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另外,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