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词语,别样的风景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爱香 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现任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劳动模范,省德育先进个人,南昌市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第一批次人才,市委宣传部文教宣传“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活动中心委员,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副理事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30年来,一直努力践行大语文观下“养成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平等交往与相互建构连成一线,生成资源与主体预设构成一片,自主学习与引导点拨同行一路”的课堂教学理念,形成了“真实、平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努力做到“先学后导”,坚持“为学设导”,把握“顺学而导”,力争“以学代导”,达到“多学少导”,“导”在学生理解的迷茫处,“导”在学生知识的渴求处,“导”在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处,让课堂洋溢着真实、多维、灵动、生成的蓬勃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词语教学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实际上提到了两类词语的教学:一是“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在教学中要体会它们表达情意的作用;一类是“生词”,是学生不认识或不熟悉又要求识记的词,在教学中要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它们的意义。这两类词语在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会出现交叉,即有些词语既是生词,又是关键词;当然也有时是分开的,如学生并不陌生的词,在某课非常关键,要重点研读;或有些词并不特别重要,却是学生难写难记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如何突破关键词的教学。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而关键词是重中之重,它往往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反映文本的核心意义。抓住关键词,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让教学删繁就简,让课堂充满意味。总之,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往往认识不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常常忽略词语教学。有的只是在初读课文时简单地认读一下词语,有的单纯地为解词而解词,还有的仅仅限于了解表面的意思,没有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谈不上体会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精妙作用。所以,提醒大家在备课时应重视词语教学,关注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揭示主旨的“核心词”,重联系
  有一类关键词,对于一篇文章而言,能够揭示文章的核心意义,我们称之为核心词,抓住这类词,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在教学中,让学生紧密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类词,可以使课堂更简洁、更高效。
  例如教学《长城》一课,老师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品读、比较,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奇迹”。再围绕这个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为什么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批注和交流,不难感受到: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万里是奇迹;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是奇迹;联想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这样的智慧创造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不仅读懂了“奇迹”这个词,更体会到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提示线索的“条理词”,重梳理
  选入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中往往都有非常清晰的体现课文条理的词语,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将它们串成一串,上下贯通,就能理清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例如《颐和园》一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等表示游览顺序和路线的词语,再让学生把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读,学生对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很快地就能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颐和园内的著名景点,让学生体会到“条理词”在写景类文章中的作用。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很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圈画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四个词语,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
  不管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还是表示季节变换、时间变化的词,理解它们的意思意义不大,而将它们联系起来,却对理清文章层次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注重梳理这些“条理性”词语。
  三、抽象生僻的“难点词”,重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非常抽象,用语言很难描绘它的意思,有的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我们就要根据词语的特点,相应地采取一些办法,将抽象化为形象,或创设出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如《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把盘古开天辟地,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清楚地描写了出来,语言非常生动有趣,但对于处在形象思维时期的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可能比较难懂,需要突破难点。根据其中关键词特点,有老师将它们分成四类教学:
  第一类,词义抽象的。如“混沌一片”。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当时没有什么?又能看见什么?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走向形象,从而想象天和地还未分开时的情形。
  第二类,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抡起”“猛劈”“顶天蹬地”。这些词语多是动词,教学时可采用表演的形式,使意思动作化、形象化。
  第三类,涉及语言知识的。如“轻而清与重而浊”“上升与下降”“缓缓与慢慢”。老师可采用近、反义词发现法,将词语划分类别,对应理解。
  第四类,属于语言现象的。如:对于“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等偏正词组,则可以通过朗读、欣赏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形象,从而理解词语。   通过对课文中抽象生僻词语的不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熟悉,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为读懂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激发思维的“深度词”,重感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地体会。这样不但能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让学生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呢!比如:易艳丹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片段:
  师:这里有个词,“洋溢欢乐”。“洋溢”是什么意思啊?先看看“溢”这个字,最早啊,古人就用这种图形来表示它的,从这我们知道“溢”就是指?
  生1:“溢”就是流出来的意思。
  师:水满得流出来,“洋”也是多、满的意思,那“洋溢”连在一起就是?
  生2:“洋溢”连在一起就是充满了。
  师:那这个词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啊?咱们读读有关的句子,谁来读?
  生3: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这是什么满出来了啊?
  师:说吧。
  生4:洋溢的是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怎么样了?
  生5:洋溢出来了。
  师:是呀,要真正地理解“洋溢”,光读这一句不够,我们还得把前面几句连起来读读。谁来读?
  生6:从前有个小村子里,有个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
  师:真好!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大家说。
  生(齐):鲜花盛开的春天。
  师:洋溢在——
  生(齐):绿树成荫的夏天。
  师:洋溢在——
  生(齐):鲜果飘香的秋天。
  师:洋溢在——
  生(齐):白雪一片的冬天。
  师:难怪课文说——
  生(齐):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五、唤起情感的“感情词”,重品读
  词语是有感情的,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这类词语,反复吟诵,深入体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5自然段,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词语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默读画语句,然后交流。)
  生:我画下的是“沉着”这个词语。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地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的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师: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从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一起来读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看看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
  师: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哪个词语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想象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片段二: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6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学生就这样在一遍遍地品读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中,升华了情感,引发了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中年段常抓不懈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我们对文中的关键词更要不惜时间,下工夫,根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不同作用,分类分层教学,指导学生立足于文本,入情入境地去体会、理解,不再让词语教学浮于表面或孤立呆板,而是通过词语教学把学生带进更为广阔的语言世界,体验语言之美。?筻
其他文献
【摘要】教材解读应厘清“深”和“度”两大分野,教材分析阶段或对教师而言,要讲求“深”,教材处理阶段或对教学而言,要追求“度”。以写景类文本两个层面的分析为例,透视如何关注文体,聚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从把握写景类文本“教什么”的度、“教到什么位置”的度、“怎么教”的度三个层面,阐释如何基于课标和学情的制约筛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遴选教学方法,追求教材处理的适切。惟其明晰两大分
【摘 要】利用绘本阅读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教师从激发学生对拟声词的兴趣到明义、品味、运用,直到积累都始终以绘本故事贯穿,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绘本故事的陪伴下,掌握拟声词的用法,提升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绘本阅读 拟声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 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呈现形式,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把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该做的作业做完了,该读的课文读会了,该背的单词背了,是不是就是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了?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
“共同体”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源自于社会学范畴,而后被移植到教育领域。在字面意义上通常把学习共同体理解为若干个从事学习的儿童个体,在同一个背景下进行学习活动的集合。但它既不是若干个学习者的简单叠加,也不完全等同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不能窄化为课堂上偶尔组织的讨论与交流。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儿童,基于对话,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实践群体:他们以主动的方式获取并建构数学知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景,具有特
【摘要】小学英语写作,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写作课例,阐述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英语 写作教学 建构主义 教学探索  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但相对应的有效教学方法却没能跟上。风风火火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没能真正提
美国生猪现货价格在过去的几个星期内持续走低。虽然不在三月份的高点,但不管怎么说每磅瘦肉的价格仍然超过1.1美元。我们说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在未来几周内,我们将看到猪价上升到生猪期货所反映的高价。结合瘦肉猪期货的这些预计,我们相信每周的生猪出口数将会低于190万头。强劲的国内及出口需求、牛肉数量减少以及不多的鸡肉导致了几周来出栏数的连续下滑。暴风雨就要来了。  目前,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肉类及禽
【关键词】数学实验 数学经验 原点式突围  数学实验作为当今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经常被提及。从广义而言,每个数学学习阶段对“数学实验”的解读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指向学生猜想与验证的科学发现路径。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就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应从接受性的学习变为创造性的学习,把教师的传授从再现型的教学变为发现型的教学。”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摘要】“分数乘分数”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掌握算法上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化静态图像为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演绎推理中逐步领会算理,掌握算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分数乘分数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激发内驱 多元表征 演绎推理 主动建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意识视域下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路径为:设计矛盾冲突,认识标准之要;史话还原过程,感受溯源乐趣;引导知识迁移,自主建构概念;借助测量实践,丰富概念内涵;开展变式练习,感悟度量本质;梯度拓展延伸,促进思维深化。  【关键词】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 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只有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用问题驱动数学概念的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达成语文素养目标有三种基本实践方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其中,“梳理与探究”是首次提出的关键词,旨在“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梳理与探究”在小学领域是否适用?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该如何实施?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真实情境下的“梳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