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ao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但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灌输,而缺乏交流。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面对这样一种现象:前边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班里的同学有的睡起了大觉,有的哈欠不断,有的面无表情,一会摸摸这里,一会动动那儿。看到这样的状况,有的老师雷霆大怒,有的想方设法:声、光、电、说、唱、演齐备去启发调动学生,却不能长久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独自生气郁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师生关系淡漠,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这种状况对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级课堂教学极为不利,要想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需要的是“有氧”课堂。
  到底怎么才能打造“有氧”的课堂,上出有“味道”的课呢?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尾张嘴呼吸的鱼,都需要氧气!
  每个孩子都想在课堂上展现自己,哪怕是失败的体验,只要有实践的机会,有被肯定,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像需要新鲜氧气一样的不可或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低年级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就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录像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时,可以将导入内容或例题展示抽拉式投影片制成“小电影”,教师配音,把情景式的对话立体地展示给学生,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并能模仿自编自演对话。
  又如,在教授新内容之前,我们可以用风趣的导入,提前让我们的教科书“活”起来。我们可以用“刘翔跨栏夺冠”来导入“速度”,用“姚明的身高”来导入“高度”,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活”的教学手段,都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产生“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的“趣”字。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将准备教授的内容制成CAI课件,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再加上教师的“活灵活现”导入和授课,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例如组织课前活动,可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训练、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寓教于乐……。我们可以以“导入 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导入训练活动,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课。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泛生活化,会模糊了数学和生活的界线,淡漠了数学学科独有的功用。数学学习如果少了生活味,就成了没有颜色的画,没有根系的树,就会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生活的元素,依照授课内容的本身,有机地融入一些和学生相关的亲情、友情、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时代现象等,学生才学得出趣味,才会让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灵动的有机的一种素养。
  数学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激发解题、促进思考功能,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交流互助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实践材料,让学生进行读题、探索、尝试、解决的训练。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中我像教他们一步步走路那样慢慢教他们读题,引导他们试着把“有3个红气球,又拿来3个蓝气球,合起来是6个气球。”第三句话改说成“一共有几个气球?”,让学生初步了解要解决“一共有几个气球?”这个问题,就是把3个红气球和3蓝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很多是通过图画和对话的情境呈现的,因此,我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策略。在呈现情境图后,要指导学生明确看图的顺序,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经过不断摸索,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②”是已知信息,“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先标出“①②③”,从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读题解题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也活跃起来了。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不是一个问题的发布会,一个展堂,不能把每节课的内容车裂开来,变成读、背、写的条分缕析的僵硬呆板的训练课,让学生学习得被动无趣。学习中要形成各科知识的有机勾连,实现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效整合。如此,知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难点来讲,它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老师在数学教学上能否突破概念难点,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效益,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概念难点对策  当前小学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不断的改革,在教学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
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尝试。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
【摘要】学生预习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教学质量随之就会显著提高起来。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必要的。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预习的习惯。正确分析预习习惯养成的可能性,低段渗透为主,从五年级开始进入高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预习能力会突飞猛进,会上升为自学能力。  【关键词】预习方案数学教学养成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要立足
数学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严密的逻辑的边缘科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心理学、教学论、逻辑学等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美国数学教育家Tam Kieren在他的《数学教育研究—三角形》一书中把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视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数学教育有三个研究方面:课程、教学、学习。而三角形的中心称为“兴趣中心”,指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三角形“教学—课程”边的中点是教
学生自主学习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形成自主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如果对所
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内外经
学位
【摘要】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现行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参与的过程。那么在教材还没有提供足够的开放题之前,好的开放题从那里来?我认为最现实的办法是让“封闭”题“开放”。  【关键词】高中数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