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难点突破策略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难点来讲,它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老师在数学教学上能否突破概念难点,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效益,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概念难点对策
  当前小学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不断的改革,在教学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了更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看出,在数学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为明显的问题为老师在数学教学上,无法很好的对概念难点予以突破。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概念难点的含义进行分析之后,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从而突破数学教学的概念难点。
  一、数学教学概念难点的定义
  随着我国教育部对小学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传统化逐步转向为灵活化与多元化,因此,这给小学数学教学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同时对数学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中概念难点其实是指:老师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将教学的技巧巧妙的一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去,同时学生也无法深入的理解透彻一些概念上的知识。小学数学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否很好的将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进行区分尤为重要,通常数学概念的知识不仅是教学上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同时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个体的差异,在数学的知识方面有着不同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大不相同,给老师在进行教学难点的划分上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全面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行为以及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坚持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难点的突破策略
  (一)将教学与生活进行联系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它广泛的被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将数学的这一重要特征充分的予以考虑,同时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让数学的实用性能够有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去。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在日常生活上没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特别多,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可将生活联系起来,即为联系生活教学法。联系生活教学法具体是指:小学数学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概念性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并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性的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的概念知识更具灵活性、简洁性以及生活性。例如:老师在进行速度、时间、路程的讲解时,则可将联系生活教学法予以运用,让学生将家里距离学校的路程以及到校需用的时间等进行计算,由于老师讲解的知识都是与学生平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因此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利用日常生活方面的案例,使得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知识更具直观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针对数学中各种抽象的概念,可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生在知识的认知以及理解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其处于启蒙的阶段,而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又比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因此使得学生难以对数学中概念性的知识进行理解。通常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有效的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来对数学中各种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更好、更清楚的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直观演示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来对数学概念抽象化的知识进行具体化以及立体化的转变,这种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再是枯燥、乏味,同时利用多媒体中丰富有趣的图像,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学生在课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以及认识上更加直观。在老师运用直观演示教学的方式时,必须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同时由于数学概念性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化,学生的年龄偏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老师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开展教学方案时,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突破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难点。
  (三)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小学老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可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并记住。游戏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指将游戏活动融入到数学概念内容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内容理解及掌握目的。小学年级的学生其生理、心智等各方面均未发育完全,游戏被视为他们的最爱,因此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从而将学生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调动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能力,例如:老师在对总数、份数以及每份数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分西瓜的方式,将全班分成四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并轮流让班上的学生进行卖西瓜师傅角色的扮演,同时让其完成给个小组分配西瓜的任务。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氛围,还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枯槁乏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较为轻松,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当前小学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不断的改革,在教学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了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行为、心理以及生理等特征,并提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老师还可利用:将教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方式、用直观演示的方式以及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从而使得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难点予以突破。
  参考文献
  [1] 尹亮.浅谈"极限"数学概念的教学难点[J].北方经贸,2003,(5):125-126.
  [2] 魏洪.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突破例谈[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8):41-41.
  [3] 李苏宁.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4):47-49.
  [4] 张明.抓住概念核心来开展数学概念教学[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11):27-27.
  [5] 李琼,倪玉菁,萧宁波等.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4):58-64.
其他文献
【摘要】班班通的建设,多媒体教学成了上课的重要手段,许多物理实验也成了PPT课件演示,从而淡化了物理的实验教学,本文提醒大家:不要用多媒体的“演示”来代替本该动手操作的实验,要做到多媒体教学与物理实验教学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为物理教学服务.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相互结合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他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学习和思考,掌握物理学的一些自然规律,并应用于生活
从多元智能角度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智能发展等差异,会造成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和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课后学生时间紧,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式
【摘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基于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实际,本文提出应培养初中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完善培养良好化学品质方法,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意识、发散思维、发散品质、发散能力,通过发散思维新模式的创建,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化学 思维意识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f sodium thiosulfate o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HT-29) and normal small intestine cells (IEC6). Meth
配制了以普通硅酸盐为主的三元体系复合自流平砂浆,研究了不同掺量条件下的α-半水石膏与硬石膏对自流平砂浆的0~24h、1~28d尺寸变化率及1d、28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自流平砂浆在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和课程理念功能的转变中,各省、各市的中考物理一改过去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为主,而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以反映学生真正的理解状况。物理试卷中以设置“联系社会或生活实际题”、“综合材料题”、“开放性试题”、和“实验题”为主导,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的真实可信的物理情景平
【摘要】在最近几年中,由于我国各大高校不断实施扩招,导致学校学生整体的素质偏低,在中职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一人独讲一节课,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实质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状况是无法实现教学最终目标的。本文主要以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在数学教学形式为主要目的,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如今我国多数中职校普遍存在技能比文化重要的错误认识,由于中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