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多元智能角度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智能发展等差异,会造成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方法和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课后学生时间紧,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静观课堂的这些变化,师生互动更多地有其形式而无实质。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我的看法。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1.1.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及课时分配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有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即化学1.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
1.2.强化能力训练是教学设计的宗旨。课堂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在课堂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量、信息量,而重在抛砖引玉,进行能力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获得不断自我教育、发展、提高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让学生达到“自觉读书”的境地,即我们常说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应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包括:(1)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2)掌握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识;(4)培养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⑴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⑵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⑶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⑷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⑸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⑹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三.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向45分钟要效益。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绝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3.1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新一轮的课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效仿,"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必须是一桶时时更新的活水!实践也证明了这一道理:教师如果博学多才,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所渴望的博学、幽默的老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3.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与以往的教材不同,苏教版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4.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4.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五.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化学实际上就是从生活中而来的,它是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科学解释。所以在教学中常常引入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研究生活常识来学习化学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例如,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三鹿假牛奶毒害儿童的视频,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为什么牛奶会毒害儿童,进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其中的原因。然后就会通过查资料,或者其他途径,了解三聚氰胺的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又如,教师教学在学习工业酒精时,可以先为学生读一篇不法分子制造假酒使人中毒的报道,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引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使人中毒,然后分析原因,引入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的知识点。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1.1.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及课时分配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有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即化学1.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
1.2.强化能力训练是教学设计的宗旨。课堂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在课堂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量、信息量,而重在抛砖引玉,进行能力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获得不断自我教育、发展、提高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让学生达到“自觉读书”的境地,即我们常说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应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包括:(1)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2)掌握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识;(4)培养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⑴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⑵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⑶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⑷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⑸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⑹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三.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向45分钟要效益。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绝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3.1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新一轮的课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效仿,"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必须是一桶时时更新的活水!实践也证明了这一道理:教师如果博学多才,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所渴望的博学、幽默的老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3.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与以往的教材不同,苏教版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4.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4.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五.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化学实际上就是从生活中而来的,它是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科学解释。所以在教学中常常引入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研究生活常识来学习化学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例如,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三鹿假牛奶毒害儿童的视频,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为什么牛奶会毒害儿童,进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其中的原因。然后就会通过查资料,或者其他途径,了解三聚氰胺的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又如,教师教学在学习工业酒精时,可以先为学生读一篇不法分子制造假酒使人中毒的报道,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引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使人中毒,然后分析原因,引入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