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型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从更新观念、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因材施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多练,总结提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授之于渔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时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强调教师要做到“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学习,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改变旧的观念,不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力求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及网上冲浪猎奇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想学、好学。比如:讲解WORD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古诗词集锦”、“校园文明牌”、“春节贺卡”、以“我的班级秀”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学生的思维、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教法之一,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也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与信息素养。
  四、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掌握快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学生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比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个人发展目标、个人研究目标,并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多个阶段、可实现的具体化目标,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具体化、个性化,不同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得成长。
  五、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内互相协作、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
  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课堂中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示范讲解时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有感染力。示范讲解不要超过15分,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上机实践。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也非常多。但各种方法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教师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地搭配和创新,设计、优化最好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探索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教学不断的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说小学数学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教学历来就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及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一、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计
中学物理德育的具体任务应包括: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实事求是及谦虚谨慎的作风,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而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一、掌握中学物理学科中的德育目标,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渗透。  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履行“教育为社会服务”这一原则的综合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体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广博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以及坚实的体育技术技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教学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发生的一些变化,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新的课
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逐步引起课程理论界的重视。在中学教学中,生物学一直是一门受学生冷落的学科,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相关概念  总的来说,课
摘要: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以幻灯、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走向课堂,走进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实行教学变革,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现代化,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为目的,需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手段变革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生字,力求识用结合。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因此,识字是语文学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识字教学方法,既能
科学情境化的预设作为科学课教学的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景中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很重要。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预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教学情境是指学科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教学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的作用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
语文是人精神世界的外显,包罗万象。它具有朦胧之美和乐曲之美。说话和学习离不开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教好语文呢?关键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之美,欣赏语文之美,挖掘语文之美,表现语文之美。美就是语文的灵魂,失去了美,就等于失去了他的诱人的魅力。王尚文先生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学会赏识自我的教育。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追求“密速”,完成任务。全然不顾学生,不给学生留给空间和时间。学生不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