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冲突来,高分便有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世界最短的一幕戏,是这样的。
  (幕启,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正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这个戏剧的矛盾冲突很显然,一个流亡者被追捕到边境,显然面临着饥寒、生死考验,找到小木屋里的山里人本来是希望得到救助的,救还是不救?山里人选择义还是利?矛盾冲突摆在观众的面前。如何解决的?山里人的问话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悬赏,他看中的是钱。人性的贪婪可见一斑,引人深思。
  矛盾冲突是生活中人与人,个人与环境,人内心各种要素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是由人物的性格、认识、意志等方面出现差异或抵触而引发的。
  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多的是,个人和集体,父亲和儿子,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义和利,太多的矛盾,只要我们留心,则每一篇话题我们都可以从矛盾的角度来设计出一个好写的素材来。
  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写一点矛盾,突显一下冲突,然后写出矛盾的解决,或矛盾的激化带来的后果引人深思,都不失为好的习作。较之于我们很多同学写的记叙文缺少描写,没有细节,行文拖沓,平铺直叙,甚至东拉西扯,一盘散沙的状况,我们在一篇记叙文中设置一点冲突,以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为线,写起来既得心应手,又扣人心弦,不失为一种应对高考作文的好方法。
  下面笔者试图通过一些典范作品来探讨一下如何让矛盾冲突更加空显张力,以产生吸引读者的效果。
  忧与爱
  穿?还是不穿?我心里觉得得又好气又好笑。
  早上被屋子的斗香味熏醒,洗完脸刷完牙以后,刚准备换衣服,就听见妈妈嚷嚷:“等会,等会,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等她拿来,我一看,好家伙,金黑衬衫就着白色长裤,我妈还真准备让她闺女慷慨“就义”去了。“算命先生说你穿黑白衣服考运好。”妈妈冲我眨眨眼睛,示意我快穿上。
  你说穿什么不好,偏偏要穿我不喜欢的黑白衣服,像修女!
  我妈妈近来越来越犯迷糊了。心里为女儿的事有些担忧,这是人之常情,可也犯不着做这些出格的事啊!
  自从进入六月,我妈一知识分子,竟也干起了系列迷信的事。
  ……
  方法一:设置问题,突显矛盾
  矛盾就是将最突出的问题亮出来,像本篇开头,“穿还是不穿?”劈空而来,问得突兀,问出矛盾,悬念顿生,自然吸引读者的眼球。本文将选材放在高考上考场这一特定的时间来写,挺厉害的,这样选点同样加重悬念,扣人心弦。更吸引人的是老妈让我穿上我不喜欢穿的黑白衣服,是穿还是不穿?如何解决,作者加强了妈妈系列迷信事件的铺垫,其实已经在告诉我们她肯定会穿上妈妈给她量身定做的“宝衣”了,矛盾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一个“情”字。显然妈妈忧我,爱我,我理解妈妈的那份苦心,好了,这矛盾解决就有了一个根基。但也别忘了,为了突出矛盾的张力,文章也加重了我不穿衣服的可能,因为一是我不喜欢,二是妈妈做了一系列的过格的事。但终究我是一个懂妈的心的孩子。所以这样写矛盾的解决情理兼具,容易让人信服,而不是像有些同学写的人物转变全在突然之间,让人费解。
  爸,你进来吧
  轻轻地,我推开了房门,爸,一个人躺在孤寂的夜色里。
  爸那魁梧的身材却掩不住他身体带来的痛楚。爸的两只手不住地挤压、揉搓着腰,两只脚尽力勾住水池的下沿来缓解疼痛,呻吟声却仍时断时续地撞击着我的心。
  没有月光,爸的身影却很清楚。我是独自住在校外的。前些天,妈走的时候告诉我,爸的腰椎盘突出更重了,让我别让他用冷水冲凉。
  晚上,爸吃了两颗芬必得,睡下了。灯熄了,可耳边的竹床咯吱咯吱,像一支竹竿将白天的紧张、晚间的烦闷全部勾了出来。我“呼”地坐起身,灯又刺眼了:“爸,别哼了,烦死了!”
  夜,一段死一般的寂静。
  恍惚中,爸出去了。自责从缝隙中涌上我的心头。
  看着夜色中孤寂的身影,我在彷徨。
  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白天还有任务,晚上一定要有个好的睡眠。一生中这是我最重要的时刻,而且爸爸一定会体谅我,他为了我这些天安神,不会指责我的。
  有一个好的成绩,来换回爸的笑容,他一定是开心的。
  又看看爸,转过身,我回房了。轻轻的呻吟声又如网一般罗住了我的心,我的脚步。
  爸现在该有多疼啊,却还要忍着不打扰我。他的痛楚使他根本无法感觉到我就在他身后。爸才四十多岁,但我却觉得他不再年轻。我已经十八岁了,却还要从他那里索取可口的食物,索取华美的衣裳。而他,更是被我高额的学费压弯了肩膀。
  “哌!”爸的手打在腿上,我迎上了他回头看我房间的目光。那目光是怜爱,是希望。
  “爸,您进来吧!”
  ……
  方法二:描写心理,突显矛盾
  本文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包含着冲突的情感。临近高考,“我”和打工的父亲租借了房子住在校外,劳累过度的父亲得了腰椎病,疼得禁不住呻吟起来,使“我”不能安睡,于是“我”呵责了父亲。可是随即自责又涌上了“我”的心头。这时,“我”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多重冲突:这是情与理的冲突,使人性和功名的冲突,是自我角色中人子和考生的冲突。心理在这一刻交战激励,着力描写,加重分量,矛盾的张力自然突显。写矛盾冲突若不写心理的冲突,很难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像《哈姆雷特》在有机会杀死叔父克劳迪斯的时候发现叔父在忏悔,觉得应当让他接受内心的惩罚,拖延而错失了杀死仇人的机会。一次次错失良机,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始终盘旋在王子的内心,心理的细腻刻画造就了这部经典爱情悲剧。所以重视心理描写,是突显矛盾冲突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和上篇选文都是在大量的心理描写的基础上获得了感人的力量的。本篇的结尾作为人子的“我”终于喊出了颇为动人的一声:“爸,你进来吧!”在这一声缘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中,浓浓的父子之情表现出来了,让心灵深处的人性浮现出来了。   向东还是向西
  连俊超
  ……
  一阵凉风很及时地取代眼光充斥着大街小巷。胡小兵往天上一看,不好,要下雨!胡小兵回头对女人喊:“我得赶紧把水泥拉回去,淋了就完了!”汗水把女人几缕头发粘在脸上。她点了点头,说了句只有她自己听到的话。胡小兵顾不得腿酸痛了。要是一车水泥被大雨淋了,他的工钱也就得像汗水一样蒸发掉了。
  东西路就是他的目标。胡小兵感到有雨水很不客气地落在脸上,他慌了,可身后的板车并没有慌张,它仍是慢悠悠地爬行,任凭胡小兵怎么用力它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雨点飞身而下,像工地的碎块一样密集,它们挡住了胡小兵的视线。胡小兵把一小块塑料布盖在了水泥袋上。他恨不得抓起行人,把他们的衣服也脱下来盖在水泥袋上。
  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出现了,胡小兵冲了过去。那时,一辆三轮车比胡小兵更加匆忙地往前冲,把正在拐弯的胡小兵给挂倒了。三轮车没给胡小兵叫喊的机会,它很快就把自己藏进了雨雾里。胡小兵向身后的女人叫了一声。女人丢下竹板飞奔过来,撩起胡小兵的裤管,女人看到了胡小兵左腿上像嘴巴一样的伤口。
  女人说:“赶紧去医院,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说:“扶我起来!”胡小兵抓住了板车的把手,说:“你在后边推着,赶紧把水泥弄到工地上,淋透就完了!快!”
  雨水早已把他们身上的汗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并企图把这个世界也冲刷一遍。女人站着没动,她突然带着哭腔喊道:“快去医院吧,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腿,鲜红的血从裤管里流了出来。胡小兵吼道:“水泥快被淋着了!快给老子推车,往东两百米就是工地!”然后他拖着左腿拉起了板车。女人跑过来,在板车后面用足了力。
  女人咬紧了嘴唇,这样一来,泪水再多,也无法流进她的嘴里了。
  方法三:渲染环境,突显矛盾
  向东还是向西?农民工胡小兵夫妇受伤后先送水泥保工钱,还是先上医院保身体?对我们常人来说,当然是先去医院。身体要紧,但是现实很无奈,也很残酷!这就是现实。本文抓住这一矛盾的关键时刻,加大了酷热的环境的渲染,酷热使人更加疲惫,行动更加艰难;暴雨导致了交通的紧张与忙乱,下文的车祸也就有了必然性。在这水与火般残酷的生存环境里打拼,显示了农民工群体为了改变贫穷命运所作的抗争和苦涩的人生况味。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文章表现了胡小兵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和坚毅的性格,同时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疼爱。本文与老舍《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在烈日和暴雨下》异曲同工,同亲撼人心魄。
  对于我们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写矛盾冲突,在不足千字的短文中,只须着力突出某一方面来突显矛盾冲突就行了。当然方法很多,比如还可写性格冲突,写外部人物的动作冲突,聪明的学生还可以不断向纵深处探索,将冲突写足,将戏剧性设计得更鲜明,如此,则高考作文高分不难。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三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的系统复习,语文教师改变以往重视考点的复习,而轻视教材的复习的做法,首先把对教材的复习放在第一轮复习的第一个板块,可见高三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重视和关注。而怎样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复习?笔者参看了手头的许多资料,发现几乎所有资料对必修教材的古诗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而对现代文的复习只是蜻蜓点水,只积累了文学常识和重要字词。我认为这种重视古诗文的复习
【摘 要】散文诗是一种边缘体裁,探究其艺术价值,宜从相近的体裁中进行比较。散文诗的美表现在四个方面:意境与画境、凝聚与清细、想象与写实、精美与流美。  【关键词】散文诗 美 气质 风度    它凝炼、含蓄、空灵的气质,俨然像诗;而它清鲜、自然、潇洒的风度,又酷似散文。散文诗的这种气质和风度,并非只是诗的“内核”同散文的“外壳”的结合;而是从形象构成、表现手法、语言形式,诗与散文诸多艺术因素的“堆砌
【摘 要】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的编写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力图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拥有的是零碎的知识,而不是很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灵活,要因“才”选“材”,不能全“教材”照搬,更不能“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会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会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一、用宽容漾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安全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是进行快速阅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准确了,由于其他内容都是为这个主旨服务的,了解并掌握一些方法即可。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古代诗歌反映的内容无非就是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离别边塞等几大类。说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能体味到,借优美风景来排遣自己的郁结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离别送远的伤感之情、戍边建功的
【摘 要】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入选教材中的现代文,篇幅往往较长,如若按照文言文教学一句一段的慢慢讲解,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局限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们不断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兴趣的培养、课堂合作探讨和课外阅读等方面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字】现代文阅读 语文素养 兴趣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教学进入语文教学中已经有着差不多一个
【摘 要】现行人教版教材分别设置了必修和选修教材两种形式,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笔者在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处理上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教材 教学处理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的亮点,但对于其教学策略的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就其中的《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进行了一
上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测考试,用的是襄阳五中出的稳派试卷。作文题是一个给材料命题作文,要求以“逃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我带的一个理科生交试卷的时候特意嘱咐我,说:“这篇作文用尽了我毕生的心血,您一定要看看。”  后来改作文的时候,我特意找出这位男生的试卷,认真阅读了他写的作文。这孩子写的是记叙文,主人公是一只威武勇猛有谋略的公鸡,这只鸡本来被关在笼子里,但随着笼子里的鸡数量不断减少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的字词处理方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固定模式,提出了适度的“架空分析”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言”“文”并非需要时时并重,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可以偏一,以期达到教学重点突出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字词教学 架空分析     在某次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课题的市区高中语文优课评比赛中,有一堂颇有个性的课引起了
【摘 要】文学作品解读题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针对学生普遍得分不高的情况,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公式”,让学生便于掌握。  【关键词】文学作品 阅读 审题 答题    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文学作品题满分为22分,是基础题中的重点,但学生得分率都偏低,其难度可见一斑。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我连续七年指导高三的经验,试着让文学作品解题能“公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