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总关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会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会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一、用宽容漾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学习效率。而宽容则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保护伞”,离开了宽容,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要用宽容之心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有经验的老师在对待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时,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评价时,总是不愠不恼,及时引导,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有一位老师在教《雷雨》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有一位学生根据课文中写到的家具的摆设、旧照片、关窗的习惯等就认为周朴园的怀念出自真心,便认为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位教师在评价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答案,说:“这位同学对周朴园的认识有一定的道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找到了根据,能自圆其说,但我们认清一个人不能光看其表面,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建议这位同学看看周在认出鲁侍萍的表现等情节再思考一下。”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其改进的方向,这种富有宽容心而又不失原则的评价,必然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在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二、用真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的赞美之词成了口头禅,不经意间便脱口而出,必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太假,这样一来,反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还需真诚,也就是你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自然、真切、和谐,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弯弯绕绕。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评价要情真意切。有研究表明,人面部表情传递信息的功能远远大于语言本身。当你脱口而出这些口头禅时,你的面部表情很有可能就把你给出卖了,所以,在评价时,一定要注重语调、表情、言语的相互配合,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细节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的,而不是虚伪的应付之辞。只有用发自肺腑的赞美和与之相应的情绪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心灵深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其二,评价要点明缘由。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或某些行为作出肯定时要做到言之有物。精彩在哪,好在何处,教师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有位教师上的是苏轼的《赤壁赋》。有一位学生这样来解释课文里月亮的“徘徊”:“这是从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了留恋之情。”教师则趁机评价道:“这位同学在解答时把情和景交融在一起,很好。‘徘徊’一词真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炼生动,可见这位同学已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里并与之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评价语言赞美中真诚,学生能不被这样的老师吸引吗?
  三、用有效的指点扬起学生远航的风帆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也即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的能力。而教师对某个问题的指点也完全可以渗透到课堂的评价语言中去。好的评价语言,不仅仅具有激励作用,它应更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等活动中去。
  我们古人在谈到良好的教育时会提到一个词——“春风化雨”,而“春风化雨总关情”,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同时课堂也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真诚和有效的指点来装点我们的评价语言,我们一定可以收到学生充满真情的回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鸿门宴》的教学探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疏通字词;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激发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剧情扮演,调动激情等。让学生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鸿门宴》
材料作文中“自拟题目”讲究两个“瞄准”。即“瞄准主题”“瞄准热点”,前者讲的是切题,后者讲的是升华。先瞄准,再开枪——先拟题,再行文。这是写作的基本常识。  两个“瞄准”的提出  考生作文无的放矢。表现在:①打无准备之仗,先写正文,再补标题;②有的连标题都没有。  考生拟题跑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拟题跑偏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13广州二模题)  美国有句谚语:“除
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流馨溢美,因其独特的情韵,历来为读者所喜爱。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意象的解读,意境的把握,情感的体悟,对诗歌中“美”的解读,成为共识性的重难点。可是,反观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师生的活动简单、浅层的停留在意象的浅析,情感的浅层体悟,以及“错误”作何理解、《错误》之美美在何处的表面探究。笔者以为,我们在这里的“交锋”看似精彩激烈,却未深入到古诗词传统和人心人情的层面去考量,若要
自古以来,“楼以文传”或“楼以人传”。江南三大名楼,哪一处不是有诗文才有名楼。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现在,王勃《滕王阁序》的这篇“骈文绝唱”,又作为经典名文入选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正文注释、教参、教辅中对篇名中“滕王阁”作
当延喻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我们就会想到“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它常常也成为一些教师用来作为讥讽学生的口头禅。事实上,“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牛并不愚蠢,只是它听到了与己无关的声音而已。如果教育者能够了解教育对象,学会“对牛弹哞”,“对马弹嘶”,“对虎弹啸”,教育岂有不成之理?因此我认为教育的主题甚至是观点也一定要随着时代的步伐而行进
自从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为之一新,那一节节示范课、课改过关课和跟踪课,效果尤为明显,这些高效的课堂,是通过教师精细设计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反思归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的课堂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我们学校实施“高效课堂”的情况,谈一谈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应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最终进入语文学习的愉悦情境。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榜样垂范 培育情感  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达成度的内在心理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情感的正确激发和指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三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的系统复习,语文教师改变以往重视考点的复习,而轻视教材的复习的做法,首先把对教材的复习放在第一轮复习的第一个板块,可见高三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重视和关注。而怎样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复习?笔者参看了手头的许多资料,发现几乎所有资料对必修教材的古诗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而对现代文的复习只是蜻蜓点水,只积累了文学常识和重要字词。我认为这种重视古诗文的复习
【摘 要】散文诗是一种边缘体裁,探究其艺术价值,宜从相近的体裁中进行比较。散文诗的美表现在四个方面:意境与画境、凝聚与清细、想象与写实、精美与流美。  【关键词】散文诗 美 气质 风度    它凝炼、含蓄、空灵的气质,俨然像诗;而它清鲜、自然、潇洒的风度,又酷似散文。散文诗的这种气质和风度,并非只是诗的“内核”同散文的“外壳”的结合;而是从形象构成、表现手法、语言形式,诗与散文诸多艺术因素的“堆砌
【摘 要】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的编写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力图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拥有的是零碎的知识,而不是很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灵活,要因“才”选“材”,不能全“教材”照搬,更不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