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心向党 良好家风代代传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津区离休干部韩志平家里,他和老伴胡宗明90岁生日时拍的全家福,被摆在一个显眼的位置。
  照片里,韩志平老两口坐在前排,子孙们围在他们周围,一家人其乐融融,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韩志平今年91岁,是一位有著73年党龄的老党员。回顾过去,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年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渴望能将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种传承,一直体现在韩志平的家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在这张全家福里,大部分家庭成员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有着一样的姓氏、相同的党员身份,都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践行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家风。
  将理想信念根植于家庭
  在父母90岁的生日宴上,大儿子韩勇曾感慨地对后辈们说:“这个家里最珍贵的‘传家宝’不是别的,而是两位老人身上的精神力量。”
  韩志平是一位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的老人。即便快91岁了,他依然有着惊人的毅力和学习力。比如,他从30多岁开始游泳,一直坚持到现在。他酷爱学习,书桌上的《毛泽东传》看到了125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也正在学,打开“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积分已经达到了29000多分……
  韩志平的这些习惯和爱好,家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几十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人。
  最让韩勇钦佩的,是父亲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
  韩志平生于动乱时期,成长并求学于战争年代。他的老家在李市镇龙吟村,解放前,这里就是一个贫困山区,他从小尝遍了生活和求学的苦。
  “家乡没有学校,我陆陆续续上过几年私塾。那时候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只要有学上,我便会走上几公里山路去上学,这才慢慢识得了一些字。”韩志平说。
  韩志平在17岁那年才有机会到笋溪中学(现江津第六中学校)念初中。这里政治氛围浓,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对他启发很大。很快,他便走上革命道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家里第一名共产党员。
  在笋溪中学的求学经历,是韩志平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他不仅获得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坚定了理想信念,将跟着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
  解放后,韩志平很快参加了工作,并将理想信念融入平凡的工作中。他先后在江津蔡家、白沙、李市等地区开展青年工作和土地改革等工作。基层工作很苦很累,但他始终铆足了劲,希望能为当地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由于自小体弱多病,在李市区(现李市镇)工作期间,韩志平在一次下乡途中因肝炎病发晕倒在胡豆地里,幸好路过的村民发现,才及时将他送到了白沙的医院救治。
  那时,韩志平负责大桥乡(现大桥村)的统购统销工作,任务很重,他在医院住着,越住心里越着急:“下面工作这么紧张,我这么躺下去怎么能行!”
  病还没好,韩志平就匆匆忙忙出了院。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为了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他硬是从白沙走回了李市,边走边歇,到了就接着干活。
  韩志平总说,他这一辈子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留意到,正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做的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影响了家里一代又一代人。
  用实际行动传承信仰
  在韩勇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有段时间因为工作经常不在家,偶尔回家也不闲着,总要带他到农村去转一转。
  韩勇上小学时,每年暑假都是他最辛苦的时候。那时,爷爷奶奶还在老家生活,韩志平就坚持让孩子们回老家帮老人干活。
  清晨起来放牛、割草,成为韩勇和弟弟每年暑假的固定“作业”。最让韩勇难忘的是,从老家回来后,父亲还要检查他们有没有晒黑,以此来判断干活是否卖力。
  长大后,韩勇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是在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本领和坚强的意志!”
  受父亲的影响,韩勇在20岁那年入了党,成了家里的第二代党员。
  从此,韩志平对儿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担忧,他总是叮嘱韩勇:“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工作中一定要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
  韩勇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在石门区(现石门镇)担任副区长期间,韩勇主要负责农业、文教卫生、乡镇企业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天天在外面跑,皮鞋都跑坏了好几双。工作这么辛苦,但他从未向父亲抱怨过一句,并且一干就是4年。
  韩勇先后在七八个单位工作过,组织安排他去哪儿,他就去哪儿。面对工作上的变化,韩志平没有去给儿子“想办法”,只是告诉他:“要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好好干。”
  对此,韩勇毫无怨言,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这一点,他也是跟父亲学的。
  韩志平一生淡泊名利、勤俭节约,他最怕的就是给组织添麻烦。
  “我父亲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从来没向组织伸过手。”韩勇说。
  在重庆市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江津分公司工作时,韩志平有时要接待一些前来检查工作的人员。检查工作完成后,他总是把大家招呼到家里吃面条,再煮个荷包蛋,宁愿麻烦自己,也不愿花组织一分钱。
  家人有时觉得,老爷子有些不近人情。但经年累月之后,大家才发现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离休后,韩志平总觉得自己“享受多于贡献”,应该趁着身体还行,再继续干点事。1993年,离休后的韩志平来到江津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一干就是25年,在关爱留守儿童、培养年轻干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韩勇的儿子韩扉在大四那年成为预备党员时,韩志平和韩勇都高兴了很久,因为韩扉已经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代党员了。
  2004年,韩扉大学毕业,来到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经济所工作。参加工作后没多久,他便收到一份爷爷精心准备的礼物。
  这份礼物是韩志平写的文章手稿,里面包含了他当年参加革命和工作的经历。韩志平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为孙子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让他能有更好的状态开展工作。
  在韩扉的成长过程中,爷爷和父亲一直都是极其严厉的。小时候,他每次哭都会被父亲狠狠批评,爷爷也常常批评他“站没站相,坐没坐相”。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父亲或爷爷还会很严肃地把他拉到一旁耐心教育。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韩扉成长为一个善良、坚强、乐观、上进的人。
  韩扉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加班和出差已是常态,但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坏事。他会时常想起爷爷和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这股认真和坚持的劲头,应该坚持下去。
  这些年,韩扉在多个工作岗位锻炼过,承担了许多重要项目。工作中,他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没有打过一次“退堂鼓”,成功从一张白纸变成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目前,他担任四川西南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父亲常跟我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多为单位、为社会作贡献。平时工作的压力是不小,但我也在努力和付出中得到了许多成就感、获得感。”韩扉说。
  如今,韩扉的儿子7岁了,他也像当年的爷爷和父亲一样,要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每当教育孩子时,韩扉便会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觉得,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体力行地作出示范,把这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成长。
其他文献
锣  生活就是铜在起伏。  铜吐出它的心跳,  把一个人的苦胆运走。  又一代小人儿换上了新衣。  衰老的铜要使劲敲,  才能防止它睡去。  要使劲敲,遥远年代的黑暗中,  才会有人起身点灯,  并用那灯照亮一台大戏。  大路隐忍,马蹄急促,  有时,敲锣人会突然  用手捂一下锣心,  在高潮间楔入急刹般的静寂。  锵然一声,众人安静。  生活就是铜卖个关子,  在路口站定,等一等  身后的脚步,
今天是2020年2月13日,我已经连续值守24天了。  2019年夏天,我告别校园生活,成为一名海事执法人员,扎根在基层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成为我人生和事业的一次大考——疫情打破了新春佳节祥和团圆的美好时光,也打乱了节后复工大潮的返岗步伐,大队执法人员有的尚在外地休假未能返程,有的所在地区公共交通停运无法上班,各班人员告急!于是,我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了重庆海事局防疫保畅青年突击队和海燕青年
2021年8月23日至25日,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自2018年首届智博会在重庆成功举办以来,大数据智能化持续赋能人们的“衣食住行”,每一个智能化应用场景,都转化为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年一度的智博会,不仅是重庆人民了解大数据智能化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平台和窗口,更是带动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不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从第一届到第四届,这一行业盛
每年,母亲都要给我做一双布鞋,蓝面子,千层底的那种。  鞋帮上系一枚纽扣,看上去,挺别致,挺古朴。穿在脚上,暖暖的,脚板心像有热乎乎的毛毛虫在蠕动。  那时,对母亲做的新鞋的盼望,成了我心底最大的秘密。  在乡村,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要给孩子做一双过冬的布鞋,那是当母亲的一个心愿,也是一种责任。  我的母亲心细,早在入冬以前,就抽空偷偷地做了两双布鞋。一双让我在入冬后穿,而把另一双放在柜子里,藏起来
去年5月9日,贵州省桐梓县毛石镇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重伤二人。案发后,犯罪嫌疑人的画像很快传到重庆市綦江县。綦江警方迅速锁定辖区内松藻煤矿的杨某等4人并将其捉拿归案。经突审,杨某等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一起跨越两省(市)的刑事案件,在两天内告破。   这样的破案速度得益于地处重庆南端的綦江县与贵州北部的桐梓县、习水县建立的打破地域行政界限的边界联防机制。如今,这种机制实现了干群之间的“联谊”、矛盾
赶勒勒车的老人  吱吱嘎嘎,赶勒勒车的八十五老牧人  用老旧的道具,填充光阴  一生爱上草原,扎根地平线  他眯着眼。前方永远是神谕的端口  霞光开始收复太阳  从孤独走向孤独,没有明显的地标出现  在草原,看不到消失的尽头  就如昆虫们奏起的交响曲  没有间断的念想,此起彼伏  此起彼伏啊  草木安静,老朽安顿  别期许什么。“嘞嘞!——嘞嘞”  他默默吆喝,耽于空想  拉车的白骆驼,性情温柔 
2020年9月21日15时,在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官网上,一场视频投资推介会进行得十分火热,点击量一路猛增到190多万次。  这是科博会首次将投资推介大会“搬”到云端,并由四川省绵阳市与重庆市北碚区两地共同承办。演播厅内,两地分管领导面对镜头,热情洋溢地推介当地产业、政策环境。而在手机或电脑前收看的,除了超过2000家企业和商会机构的成员外,还包括大量普通市民。  借助科博會平台
东方吐白,山间云雾缭绕。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身材娇小的唐韵秋提着锄头,快步向地里走去。  “这边的地已经翻过了。”唐韵秋喘着粗气,歇了没一会,她又扛着锄头走到另一边忙活起来,这个“95后”小姑娘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  “职业理想是手握粉笔,现实中手里握着的却是锄头,但是也挺好。”唐韻秋双眼弯成了月牙。  2015年,大学刚毕业的唐韵秋,放弃了留在重庆主城区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土桥镇,经过层层选拔
编者按:2016年6月23日,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听取关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的情况汇报。会议强调:“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在经历过“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后,今日之重庆已进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全新的阶段,肩负着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
2007年初,北京暖通行业吃紧。  逐梦北京的刘琪,正经营着一家暖通设备公司。面对行业窘境,反复斟酌后,他毅然决定:回家。  彼时,重庆正值城镇建设加速期,暖通市场前景可观。  刘琪觉得,转战市场,凭借经验,踏实干老本行,必然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未曾想,这一转身,却是一场艰难转型的开始。  初戰之殇  2007年12月,刘琪正在参加竞标活动。四个月前,他回到重庆,创立了京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