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舞蹈创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托举的概念认识进行简要概述,再通过托举动作在舞蹈作品中创作的作用及托举动作在编创中灵感酝酿、灵感碰撞、情感激发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论述,得出托举动作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重要的意义,它为舞蹈的呈现丰富了空间,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表现力,使得舞蹈作品的内涵得以提升,为作品的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托举;舞台表演;编创
引言
舞蹈是综合的艺术,它的舞台呈现是多层次的,它的空间存在是多方位的立体式的占有,而托举动作在舞蹈动作的平面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使得舞蹈的画面得以提升,从视觉上丰富了观众的视野,并通过了托举技术提升了舞蹈形象及内涵表现,托举的运用是一项技术,亦是一门艺术。
一、舞蹈托举的灵感与情感舞台表现
1、注重对情感的表达
近几年来,芭蕾舞和现代舞的编创者们在作品中越来越注重对情感的表现和把握,情感因素的介入赋予了现代舞真正的生命力。在编创过程中,有时是针对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有些时候又完全是对一种民族情感的间接表达,我们会从不同的作品中看到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编导完成的作品《凌空飘》,整个舞蹈中,舞者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凭借低空托举完成的,配合反复出现的手臂向上延伸的动作。作品巧妙得运用了呼吸和力度方向的延伸等技术方法,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在现实生活与虚幻的草原长空中与对真爱的期盼。舞者不仅通过肢体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更从内涵和灵魂上刻画了人物。
2、强化舞蹈表现力
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能够极其自然的表现出相同情感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情感,而呼吸是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舞蹈运动的始终。呼吸运用的妥当与否决定着舞者的肢体表现力。“格莱姆技术”就是利用地心引力的作用,以呼吸为动力,强调身体在脊背的带动下体现“收缩—放松”的动作原理,强调以躯干为主向四肢的收缩和伸展及脊柱的拧转,并创造出地面技巧开辟了舞蹈新的空间形式。通过这种训练,能更好地锻炼演员的呼与吸的能动性能,从而更好的强化舞蹈表现力。如:舞蹈《长夜行》,古典舞的创新之作,舞者表演的无懈可击,作品主要讲述男女主人公在黑夜中不畏艰险、相互扶持、勇敢前行的悲惨故事。张建民老师的编舞更是体现了双人舞托举动作的强大舞台表现力。
二、灵感是创造托举生成的基本
1.充足的舞蹈素材准备。
素材是入储大脑的客观信息。在我们的舞蹈创作中,编导必须具备足够的舞蹈编创专业知识,储备大量的舞蹈素材和思维材料,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如傣族双人舞《遇》的创作很成功,编导老师必须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的,熟悉傣族人民的生活,居住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观察傣族姑娘的种种生活细节。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感受,这样的大量舞蹈素材,是不能创作出这样的舞蹈。
2.过硬的舞蹈技术技能。
技能分为思维技能与动作技能两种。思维技能是指大脑带有专业性语言符号的思维方式。在舞蹈创作中,过硬的技术技能不可或缺的。因此笔者认为,灵感的出现还不是作品创作的成功,灵感必须与舞蹈技术技能相结合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灵感而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那么灵感只不过是一种空想或梦想。
三、情感的激发与托举生成
舞蹈创作的情感不会非常难以捕捉,必须经过激发,也就是需要某一事物某一情绪的刺激,才能打开情感与灵感的阀门,使得舞蹈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
1.模仿法。创作中的第一步是模仿,模仿是灵感激发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是在舞蹈编创中,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艺家都采用过:《金瓶梅》是将《水浒传》中一段情节加以扩充而成;莎士比亚的许多剧本也多承袭前人剧本的故事情节。所以美国文学家福克纳说:“每一个作家都是贼,只要能偷的,连你母亲的也要偷。”[ Gcorge M.Whitcsidcs. 自动组合材料[J].科学.1996.1]吕艺生老师在《舞蹈家:智能结构的选择》一文中对模仿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为:“模仿力对一切人来说都是缺少不了的。任何一个出生在人间的娃娃,除了先天的生理躯体和朦胧的心理之外,一切后天的本领均从模仿开始。到了有自觉意识之后,模仿也伴随着人生。他模仿别人,别人也模仿他。当然模仿对舞蹈家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认为,一个孩子有艺术天才, 首先因为它有惊人的模仿力。虽然,艺术家最高的成就标志是创造力,但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模仿为基础基石的,也就是说,创造是高峰,而模仿却是达到高峰的阶梯。”[吕艺生.舞蹈家:智能结构的选择[J].北京:舞蹈.1988.4]由此我们得出: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是激发舞蹈编导创作灵感乃至作品创作成功的基石与阶梯。
托举动作的生成也是如此,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创新。都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学习得来的,这些模仿来自于舞蹈作品间的学习,更来自于其他学科交叉式的模仿学习,例如花样滑冰、国际标准舞、花样游泳等各种体育比赛,都是可以模仿的对象,时至今日,编导家们已经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能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接触到所感所想,借鉴到托举动作的编创。
2.开拓模仿法。此方式是变化模仿的另一种形式。在舞蹈创作中它表现为将一种已经非常成熟的编创理论、编创手法或创作思想,转移或借用到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创作中,从而激发出编导别具一格的创作思路,最后取得预期的编创效果。
科学的发展遵循正确——错误——正确的规律,舞蹈创作也遵循雏形——加工——成功的规律。编导们创作出的作品经展演、比赛的考验后,难免出现令人遗憾之处,而另一些编导者则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激发创作灵感,寻觅出另一种创作方法,加快自己创作成功的速度。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式模仿,使得最终呈现的模仿也变成了一番新的摸样,此时的模仿已经不再是模仿,是更高境界的创新。
3.反向法。就是把看问题的方式或角度扭转, 另找路子试一试。当编导在创作的顺势思维或前人已形成模式化了的传统编舞方法中不断转圈圈而无法脱身時,不妨采取与之唱反调的方法,来激发出舞蹈创作托举的灵感。在此之中就是要形成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个性,即开拓创新。在所有的舞蹈创作中,笔者认为开拓性创编是最为艰难和伟大的。说它最艰难,是因为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依托和借鉴,只有靠编导自己去发现、创造和设计;说它最伟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创新性:它能代表舞蹈创作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尽管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缺陷和不完美之处。
托举动作的创作一定不能在既定的现有的模式上去进行,反向法就是让编导们学会逆流而上,不随波逐流,在创作的点滴中找到新的运动方式和轨迹,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实力。
结语
综上所述,托举在舞台创作中的运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编创出良好的托举动作不仅提高舞蹈作品的水平,强化舞台表现力使得强化了舞蹈表现力。通过本文的论述,舞蹈托举动作依托了灵感的碰撞和酝酿、情感的激发使得托举动作的编创变得有法可依。然而,托举的创作和表演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托举的最终完成者在于演员,编导纵有再好的想法仍需舞蹈演员严密的配合和高能的身体素质,编导在创作托举动作同时必须考虑演员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够为舞蹈作品形成良好的支撑,真正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做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4.28-29.
[2] (法)卡琳娜·伐纳著 郑慧慧译.舞蹈编创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75.
[3]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2009.154-169.
【关键词】:托举;舞台表演;编创
引言
舞蹈是综合的艺术,它的舞台呈现是多层次的,它的空间存在是多方位的立体式的占有,而托举动作在舞蹈动作的平面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使得舞蹈的画面得以提升,从视觉上丰富了观众的视野,并通过了托举技术提升了舞蹈形象及内涵表现,托举的运用是一项技术,亦是一门艺术。
一、舞蹈托举的灵感与情感舞台表现
1、注重对情感的表达
近几年来,芭蕾舞和现代舞的编创者们在作品中越来越注重对情感的表现和把握,情感因素的介入赋予了现代舞真正的生命力。在编创过程中,有时是针对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有些时候又完全是对一种民族情感的间接表达,我们会从不同的作品中看到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编导完成的作品《凌空飘》,整个舞蹈中,舞者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凭借低空托举完成的,配合反复出现的手臂向上延伸的动作。作品巧妙得运用了呼吸和力度方向的延伸等技术方法,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在现实生活与虚幻的草原长空中与对真爱的期盼。舞者不仅通过肢体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更从内涵和灵魂上刻画了人物。
2、强化舞蹈表现力
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能够极其自然的表现出相同情感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情感,而呼吸是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舞蹈运动的始终。呼吸运用的妥当与否决定着舞者的肢体表现力。“格莱姆技术”就是利用地心引力的作用,以呼吸为动力,强调身体在脊背的带动下体现“收缩—放松”的动作原理,强调以躯干为主向四肢的收缩和伸展及脊柱的拧转,并创造出地面技巧开辟了舞蹈新的空间形式。通过这种训练,能更好地锻炼演员的呼与吸的能动性能,从而更好的强化舞蹈表现力。如:舞蹈《长夜行》,古典舞的创新之作,舞者表演的无懈可击,作品主要讲述男女主人公在黑夜中不畏艰险、相互扶持、勇敢前行的悲惨故事。张建民老师的编舞更是体现了双人舞托举动作的强大舞台表现力。
二、灵感是创造托举生成的基本
1.充足的舞蹈素材准备。
素材是入储大脑的客观信息。在我们的舞蹈创作中,编导必须具备足够的舞蹈编创专业知识,储备大量的舞蹈素材和思维材料,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如傣族双人舞《遇》的创作很成功,编导老师必须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的,熟悉傣族人民的生活,居住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观察傣族姑娘的种种生活细节。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感受,这样的大量舞蹈素材,是不能创作出这样的舞蹈。
2.过硬的舞蹈技术技能。
技能分为思维技能与动作技能两种。思维技能是指大脑带有专业性语言符号的思维方式。在舞蹈创作中,过硬的技术技能不可或缺的。因此笔者认为,灵感的出现还不是作品创作的成功,灵感必须与舞蹈技术技能相结合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灵感而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那么灵感只不过是一种空想或梦想。
三、情感的激发与托举生成
舞蹈创作的情感不会非常难以捕捉,必须经过激发,也就是需要某一事物某一情绪的刺激,才能打开情感与灵感的阀门,使得舞蹈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
1.模仿法。创作中的第一步是模仿,模仿是灵感激发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是在舞蹈编创中,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艺家都采用过:《金瓶梅》是将《水浒传》中一段情节加以扩充而成;莎士比亚的许多剧本也多承袭前人剧本的故事情节。所以美国文学家福克纳说:“每一个作家都是贼,只要能偷的,连你母亲的也要偷。”[ Gcorge M.Whitcsidcs. 自动组合材料[J].科学.1996.1]吕艺生老师在《舞蹈家:智能结构的选择》一文中对模仿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为:“模仿力对一切人来说都是缺少不了的。任何一个出生在人间的娃娃,除了先天的生理躯体和朦胧的心理之外,一切后天的本领均从模仿开始。到了有自觉意识之后,模仿也伴随着人生。他模仿别人,别人也模仿他。当然模仿对舞蹈家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认为,一个孩子有艺术天才, 首先因为它有惊人的模仿力。虽然,艺术家最高的成就标志是创造力,但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模仿为基础基石的,也就是说,创造是高峰,而模仿却是达到高峰的阶梯。”[吕艺生.舞蹈家:智能结构的选择[J].北京:舞蹈.1988.4]由此我们得出: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是激发舞蹈编导创作灵感乃至作品创作成功的基石与阶梯。
托举动作的生成也是如此,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创新。都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学习得来的,这些模仿来自于舞蹈作品间的学习,更来自于其他学科交叉式的模仿学习,例如花样滑冰、国际标准舞、花样游泳等各种体育比赛,都是可以模仿的对象,时至今日,编导家们已经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能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接触到所感所想,借鉴到托举动作的编创。
2.开拓模仿法。此方式是变化模仿的另一种形式。在舞蹈创作中它表现为将一种已经非常成熟的编创理论、编创手法或创作思想,转移或借用到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创作中,从而激发出编导别具一格的创作思路,最后取得预期的编创效果。
科学的发展遵循正确——错误——正确的规律,舞蹈创作也遵循雏形——加工——成功的规律。编导们创作出的作品经展演、比赛的考验后,难免出现令人遗憾之处,而另一些编导者则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激发创作灵感,寻觅出另一种创作方法,加快自己创作成功的速度。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式模仿,使得最终呈现的模仿也变成了一番新的摸样,此时的模仿已经不再是模仿,是更高境界的创新。
3.反向法。就是把看问题的方式或角度扭转, 另找路子试一试。当编导在创作的顺势思维或前人已形成模式化了的传统编舞方法中不断转圈圈而无法脱身時,不妨采取与之唱反调的方法,来激发出舞蹈创作托举的灵感。在此之中就是要形成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个性,即开拓创新。在所有的舞蹈创作中,笔者认为开拓性创编是最为艰难和伟大的。说它最艰难,是因为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依托和借鉴,只有靠编导自己去发现、创造和设计;说它最伟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创新性:它能代表舞蹈创作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尽管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缺陷和不完美之处。
托举动作的创作一定不能在既定的现有的模式上去进行,反向法就是让编导们学会逆流而上,不随波逐流,在创作的点滴中找到新的运动方式和轨迹,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实力。
结语
综上所述,托举在舞台创作中的运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编创出良好的托举动作不仅提高舞蹈作品的水平,强化舞台表现力使得强化了舞蹈表现力。通过本文的论述,舞蹈托举动作依托了灵感的碰撞和酝酿、情感的激发使得托举动作的编创变得有法可依。然而,托举的创作和表演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托举的最终完成者在于演员,编导纵有再好的想法仍需舞蹈演员严密的配合和高能的身体素质,编导在创作托举动作同时必须考虑演员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够为舞蹈作品形成良好的支撑,真正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做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4.28-29.
[2] (法)卡琳娜·伐纳著 郑慧慧译.舞蹈编创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75.
[3]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2009.15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