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如何进行?笔者根据从教数十年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可以在导课、阅读、感悟上下功夫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和着新课改的春风,各门课程都尽情的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同样语文课程也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根据从教数十年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在新课改后的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并加以改进。
一、导入为先,创设情境,用导入艺术创设氛围
导入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葩,同其他艺术一样,它关乎教师的气质、修养,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荀子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美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普遍客观事物,而学生是课堂上最直接的美的感受者,教学导入艺术就是通过刺激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然而导人艺术又是客观的一门语文教学科学,有着其内在规律。规律的掌握、得心应手的应用又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比如讲读导人,即用讲述故事、诗词名句等进行导入来创设文学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课堂氛围。又如以视听导人,即利用图像、音乐等手段,使声、色形、熔于一炉,从而创设激情高昂气氛活跃的课堂氛围。举例说《三峡》一文的导课。或者这样导人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上新课《三峡》,“三峡”指哪三峡?说明之后又以“三峡有哪些特点呢”引学生阅读,然后导引出译文等教学。也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浏览过祖国的名山大河吗?那水漫连天,奔腾咆啸,有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清荣峻茂、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一想到它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蓦然涌上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的三峡就是这样的山,今天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脚迹去攀登、去游览吧!后者导课激情,字字如鼓点,声声进激情,撩拨着学生的心弦,叫他们兴奋不已地神游到三峡中,倍加珍惜地采撷着三峡里满眼的明珠。
二 读字当头,抓住特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那是一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曲折含蓄地反映出这一特殊时期国恨家愁的时代内容,沉郁委婉,言浅意深,带给无数读者感动和共鸣。可是《春》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它欢快明朗,让人振奋。他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它既具有时代的号召力,又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味春风的和煦,小草的鲜嫩,从中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次,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层次,全文分三段:盼春、绘春、颂春。其中绘春又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分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清层次,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背诵。最后再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文末三句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几句话概括了全文,点明了主旨。我请几位学生朗读这三句话的时候,让其他学生想一想每句话分别讲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经过学生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内涵很快用高度凝练的三个字来表达:“新”“美”“力”。然后我紧紧围绕着这三个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中心:本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 悟中提高、激发兴趣、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
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新大纲义教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例如在教学《夏》这篇课外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容丰富。在讲授本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顿挫感的语言,理解作品的写作思路和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挖掘文章中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层涵义,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去探讨、去想象,这样就可以挖掘出《夏》这篇明白晓畅的散文含蓄隽永的一面。为此教学本文时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另一方也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做好阅读的推荐工作,教会并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篇目、书籍,之后还要通过语文课外实践课采用“课外阅读交流”“写读后感”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外阅读收获信息的平台,让学生慢慢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实现课外课内相结合。
总之,语文是博大的、精深的,学生是个性的、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更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几支新蕊,以吸引那群可爱的小蜜蜂!
参考文献
1 覃觅:走近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赵洪海等编著
3 《研究性课程探微》安桂清《课程教材教法》
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5 朱占玉《缘木求鱼还是成果斐然-中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和着新课改的春风,各门课程都尽情的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同样语文课程也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根据从教数十年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在新课改后的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并加以改进。
一、导入为先,创设情境,用导入艺术创设氛围
导入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葩,同其他艺术一样,它关乎教师的气质、修养,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荀子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美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普遍客观事物,而学生是课堂上最直接的美的感受者,教学导入艺术就是通过刺激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然而导人艺术又是客观的一门语文教学科学,有着其内在规律。规律的掌握、得心应手的应用又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比如讲读导人,即用讲述故事、诗词名句等进行导入来创设文学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课堂氛围。又如以视听导人,即利用图像、音乐等手段,使声、色形、熔于一炉,从而创设激情高昂气氛活跃的课堂氛围。举例说《三峡》一文的导课。或者这样导人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上新课《三峡》,“三峡”指哪三峡?说明之后又以“三峡有哪些特点呢”引学生阅读,然后导引出译文等教学。也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浏览过祖国的名山大河吗?那水漫连天,奔腾咆啸,有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清荣峻茂、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一想到它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蓦然涌上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的三峡就是这样的山,今天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脚迹去攀登、去游览吧!后者导课激情,字字如鼓点,声声进激情,撩拨着学生的心弦,叫他们兴奋不已地神游到三峡中,倍加珍惜地采撷着三峡里满眼的明珠。
二 读字当头,抓住特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那是一个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代,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曲折含蓄地反映出这一特殊时期国恨家愁的时代内容,沉郁委婉,言浅意深,带给无数读者感动和共鸣。可是《春》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它欢快明朗,让人振奋。他笔下的“春景图”,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它既具有时代的号召力,又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味春风的和煦,小草的鲜嫩,从中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次,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层次,全文分三段:盼春、绘春、颂春。其中绘春又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分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清层次,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背诵。最后再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文末三句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几句话概括了全文,点明了主旨。我请几位学生朗读这三句话的时候,让其他学生想一想每句话分别讲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经过学生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内涵很快用高度凝练的三个字来表达:“新”“美”“力”。然后我紧紧围绕着这三个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中心:本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 悟中提高、激发兴趣、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
感悟一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出现在新大纲义教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例如在教学《夏》这篇课外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容丰富。在讲授本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顿挫感的语言,理解作品的写作思路和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挖掘文章中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层涵义,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去探讨、去想象,这样就可以挖掘出《夏》这篇明白晓畅的散文含蓄隽永的一面。为此教学本文时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另一方也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做好阅读的推荐工作,教会并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篇目、书籍,之后还要通过语文课外实践课采用“课外阅读交流”“写读后感”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外阅读收获信息的平台,让学生慢慢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实现课外课内相结合。
总之,语文是博大的、精深的,学生是个性的、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更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几支新蕊,以吸引那群可爱的小蜜蜂!
参考文献
1 覃觅:走近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赵洪海等编著
3 《研究性课程探微》安桂清《课程教材教法》
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5 朱占玉《缘木求鱼还是成果斐然-中学课程改革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