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就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文。以探究为教学媒介和手段,不仅能营造一个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感到: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应该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教师更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切实提高学习效果。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感受。
用疑问打开探究的闸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根源。作为老师,更应该养成探究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应该急于看教参,也不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而应该根据自己平时的知识底蕴,抱着探究的目的钻研课文,等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再与教参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从而走出教参的束缚。只有这样,老师根据自己的探究经验,巧妙地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主动追根求源,就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展和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这里的关键,我想就是老师要把疑问思考在前面,体会在前面,预演在前面,并在适当的机会灵活地自然地“流露”出来。
用兴趣架设探究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究问题的金钥匙,是通向问题答案的桥梁,也是学生追根溯源的不竭动力,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处处被动,那一切都是枉然。中学时期正是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只是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没有用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内容上面。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材中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相关方面感兴趣的问题,利用这些兴趣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根据同学们容易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产生兴趣的特点,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发问,畅所欲言。真有个同学开了头炮:船长完全有时间、有机会、更有“理由”安全地逃离“诺曼底”号,但他却要坚持到最后,这与现在“崇尚生命,崇尚自由,崇尚自我”的观念格格不入,这样的所谓英雄根本不值得我们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观点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从容镇定,果断处置,灾难面前必须有这样一个指挥员,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永远值得所有人学习;有的说哈尔威船长固执地与船共生死,用结束生命来换取这个英雄的称号,简直是无谓的牺牲,不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说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能逃出一个是一个,船长明知灾难临头,在劫难逃,还要作无效的抗争,真不可思议......学生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人人都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各种观念在相互碰撞,相互渗透......道理越辩越明确,最后无须老师的“点睛”阐述,学生已经自主解决了问题。
用情感营造探究的氛围 老师如能善于把握学生情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动声色地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中,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究、深化探究。教学中,老师的情感应该与学生的情感同频共振,自觉做到早于学生而不凌驾于学生之上;利用学生们都熟知的事物,寻找课程与事物的结合点,并以情感加以串联,在情感的氛围中组织探究活动。通过情感的投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過植入情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狼凶残、狡猾和贪婪的本性,也认识到母狼本能的母爱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
用延伸拓展探究的空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然而,课堂知识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每次上课都要有贴近时事的新知识,决不能给学生老生常谈的感觉,更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上的一点知识走不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并养成习惯传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把课堂的学习,引导到课后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拓学生思维,拓展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如我在教学《端午日》一课时,课前预习就让学生收集端午的由来、习俗和民间的传说,以及电影、电视剧《白蛇传》的相关故事情节和屈原怒投汨罗江的故事,然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节日生活(如黄金周、中秋节和春节大团圆等),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父辈过去过节与现在自己过节有什么不同,并且说出中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我们又是怎样过节的?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更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以便于触类旁通,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哪些地方的探究方式方法是有效果的,哪些地方走了弯路,以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增强,为新课改寻找一些有效的注释。
用疑问打开探究的闸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根源。作为老师,更应该养成探究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应该急于看教参,也不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而应该根据自己平时的知识底蕴,抱着探究的目的钻研课文,等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再与教参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从而走出教参的束缚。只有这样,老师根据自己的探究经验,巧妙地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主动追根求源,就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展和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这里的关键,我想就是老师要把疑问思考在前面,体会在前面,预演在前面,并在适当的机会灵活地自然地“流露”出来。
用兴趣架设探究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究问题的金钥匙,是通向问题答案的桥梁,也是学生追根溯源的不竭动力,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处处被动,那一切都是枉然。中学时期正是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只是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没有用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内容上面。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材中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相关方面感兴趣的问题,利用这些兴趣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根据同学们容易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产生兴趣的特点,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发问,畅所欲言。真有个同学开了头炮:船长完全有时间、有机会、更有“理由”安全地逃离“诺曼底”号,但他却要坚持到最后,这与现在“崇尚生命,崇尚自由,崇尚自我”的观念格格不入,这样的所谓英雄根本不值得我们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观点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从容镇定,果断处置,灾难面前必须有这样一个指挥员,他无愧于英雄的称号,永远值得所有人学习;有的说哈尔威船长固执地与船共生死,用结束生命来换取这个英雄的称号,简直是无谓的牺牲,不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说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能逃出一个是一个,船长明知灾难临头,在劫难逃,还要作无效的抗争,真不可思议......学生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人人都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各种观念在相互碰撞,相互渗透......道理越辩越明确,最后无须老师的“点睛”阐述,学生已经自主解决了问题。
用情感营造探究的氛围 老师如能善于把握学生情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动声色地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中,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究、深化探究。教学中,老师的情感应该与学生的情感同频共振,自觉做到早于学生而不凌驾于学生之上;利用学生们都熟知的事物,寻找课程与事物的结合点,并以情感加以串联,在情感的氛围中组织探究活动。通过情感的投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過植入情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狼凶残、狡猾和贪婪的本性,也认识到母狼本能的母爱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
用延伸拓展探究的空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然而,课堂知识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每次上课都要有贴近时事的新知识,决不能给学生老生常谈的感觉,更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上的一点知识走不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并养成习惯传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把课堂的学习,引导到课后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拓学生思维,拓展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如我在教学《端午日》一课时,课前预习就让学生收集端午的由来、习俗和民间的传说,以及电影、电视剧《白蛇传》的相关故事情节和屈原怒投汨罗江的故事,然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节日生活(如黄金周、中秋节和春节大团圆等),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父辈过去过节与现在自己过节有什么不同,并且说出中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我们又是怎样过节的?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更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以便于触类旁通,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哪些地方的探究方式方法是有效果的,哪些地方走了弯路,以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增强,为新课改寻找一些有效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