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活动的有效性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7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准备要充分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特点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例如:教学《我长大了》,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等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幼儿用品等,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布置,课堂上,有些学生把自己的物品向大家进行了展示,回忆了自己有趣的童年生活,懂得了自己在渐渐长大,不仅身体在长大,知识也丰富了,生活、学习的本领也增强了,并知道了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辛苦,懂得了要感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集到自己的物品,在课堂上就无法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习效果相对差一些。
  二、活动设计要周全
  1.活动目标要明确
  首先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意图、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其次,活动形式要为达成目标服务。只要能有效达成活动目标,就不在乎活动数量的多与少,不在乎活动形式的新奇与简朴。
  2.活动兴趣要激发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说、去看、去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心动”。
  (1)故事唤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最爱听故事,给学生讲故事,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道德认识迁移。例如: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时,先讲《雅各布的故事》,然后提出: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伙伴吗?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成为好伙伴?这样以故事唤起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
  (2)音像引趣。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形象的情绪体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渲染气氛,可使学生“耳悦”、“心悦”,兴趣浓烈;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反复品味,使学生在品味中进入意境,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老师先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顷刻间,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教师问同学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感觉到了各族人民都爱我们的祖国。”有的质疑:“56个民族到底有哪些?”教师此时借机导入新课,自然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设疑激趣。教学要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明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待人热情有礼貌》一课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平时你们如何接待陌生人?”、“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供群体表现的机会,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活动情境要创设
  (1)利用突发情境,激发真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有一次上品德课,班里一名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下的呕吐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同学生病了,学生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埋怨声不断,却没有一个人帮她。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2)抓住冲突情境,破解矛盾争议。我们的孩子想法多,变化很快,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
  (3)巧设表演情境,感受真切情感。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发现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如教学《开心十分钟》一课时,小组编排“我游戏,他捣乱”的小短剧,从学生的生动表演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从中明理: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也受到了真切的礼貌教育。
  (4)巧设问题情境,探究真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用生活教育生活。
  4.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如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动物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多,所以我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或出示动物的图片,让他们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们的可爱,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儿童对有关动物的认识。
  三、活动体验要延续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教师虽然通过课堂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品德课活动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
产业园区犹如一个生命体,有自身独特的生长规律与生命周期.规划中的产业园区如同胚胎,尚在孕育之中;之后的土地一级开发让产业园区具有了生命的雏形;其后招商、二级开发推动
摘要: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深基坑施工,深基坑是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工程在经过基坑的施工和土方的开挖工作前,需要对基坑的支护体系进行设计和校核。而市政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基坑的质量和稳定,能够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本文通过对市政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进行简述,并介绍了多种施工技术工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关键词:市政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而市政建筑施工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关键,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成为当前城市化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中,顶管技术的应用更是整个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当前市政排水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施工;顶管技术;市政建设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市政排水管道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主要目的是应对雨雪天气的排水,维护城市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行。而我国一些地区在受到暴雨考验下市政排水管道受到威胁,排水不畅、淤泥堵塞管道成为常见现象。本文以贵州的市政排水管道、设施管理为着眼点,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贵阳市地势环境、道路规划和年天气状况分析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市政排水;贵阳市政;排水管理  引言  市政排水管道是其服务区内其他工程设
为在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进行满足,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可为企业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主要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2003年11月24日~25日,中国农业银行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行技术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各一级分行主管科技副行长和科技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表彰新一代综合
【摘 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健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德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34-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
城市管理的作用主要是对城市在运转中各项活动进行协调,以此来保证城市中的商务、生活、生产、经营、建设等行为可以良好的进行.城市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的内容复杂,尤
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所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本人担任“小学生段篇积累与语文学习能力之内在联系的研究与实践”科研项目的实验教师,实验年级是三年级。现就关于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