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准备要充分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特点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例如:教学《我长大了》,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等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幼儿用品等,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布置,课堂上,有些学生把自己的物品向大家进行了展示,回忆了自己有趣的童年生活,懂得了自己在渐渐长大,不仅身体在长大,知识也丰富了,生活、学习的本领也增强了,并知道了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辛苦,懂得了要感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集到自己的物品,在课堂上就无法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习效果相对差一些。
二、活动设计要周全
1.活动目标要明确
首先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意图、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其次,活动形式要为达成目标服务。只要能有效达成活动目标,就不在乎活动数量的多与少,不在乎活动形式的新奇与简朴。
2.活动兴趣要激发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说、去看、去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心动”。
(1)故事唤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最爱听故事,给学生讲故事,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道德认识迁移。例如: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时,先讲《雅各布的故事》,然后提出: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伙伴吗?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成为好伙伴?这样以故事唤起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
(2)音像引趣。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形象的情绪体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渲染气氛,可使学生“耳悦”、“心悦”,兴趣浓烈;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反复品味,使学生在品味中进入意境,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老师先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顷刻间,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教师问同学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感觉到了各族人民都爱我们的祖国。”有的质疑:“56个民族到底有哪些?”教师此时借机导入新课,自然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设疑激趣。教学要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明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待人热情有礼貌》一课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平时你们如何接待陌生人?”、“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供群体表现的机会,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活动情境要创设
(1)利用突发情境,激发真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有一次上品德课,班里一名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下的呕吐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同学生病了,学生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埋怨声不断,却没有一个人帮她。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2)抓住冲突情境,破解矛盾争议。我们的孩子想法多,变化很快,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
(3)巧设表演情境,感受真切情感。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发现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如教学《开心十分钟》一课时,小组编排“我游戏,他捣乱”的小短剧,从学生的生动表演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从中明理: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也受到了真切的礼貌教育。
(4)巧设问题情境,探究真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用生活教育生活。
4.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如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动物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多,所以我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或出示动物的图片,让他们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们的可爱,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儿童对有关动物的认识。
三、活动体验要延续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教师虽然通过课堂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品德课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特点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例如:教学《我长大了》,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等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幼儿用品等,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布置,课堂上,有些学生把自己的物品向大家进行了展示,回忆了自己有趣的童年生活,懂得了自己在渐渐长大,不仅身体在长大,知识也丰富了,生活、学习的本领也增强了,并知道了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辛苦,懂得了要感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集到自己的物品,在课堂上就无法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成长过程,学习效果相对差一些。
二、活动设计要周全
1.活动目标要明确
首先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意图、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其次,活动形式要为达成目标服务。只要能有效达成活动目标,就不在乎活动数量的多与少,不在乎活动形式的新奇与简朴。
2.活动兴趣要激发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说、去看、去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心动”。
(1)故事唤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最爱听故事,给学生讲故事,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道德认识迁移。例如: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时,先讲《雅各布的故事》,然后提出: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伙伴吗?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成为好伙伴?这样以故事唤起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
(2)音像引趣。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形象的情绪体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渲染气氛,可使学生“耳悦”、“心悦”,兴趣浓烈;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反复品味,使学生在品味中进入意境,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时,老师先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顷刻间,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教师问同学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感觉到了各族人民都爱我们的祖国。”有的质疑:“56个民族到底有哪些?”教师此时借机导入新课,自然地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设疑激趣。教学要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明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待人热情有礼貌》一课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平时你们如何接待陌生人?”、“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供群体表现的机会,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活动情境要创设
(1)利用突发情境,激发真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恰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有一次上品德课,班里一名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下的呕吐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同学生病了,学生们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埋怨声不断,却没有一个人帮她。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2)抓住冲突情境,破解矛盾争议。我们的孩子想法多,变化很快,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此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
(3)巧设表演情境,感受真切情感。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发现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如教学《开心十分钟》一课时,小组编排“我游戏,他捣乱”的小短剧,从学生的生动表演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从中明理:玩游戏要遵守规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也受到了真切的礼貌教育。
(4)巧设问题情境,探究真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用生活教育生活。
4.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如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动物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多,所以我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或出示动物的图片,让他们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们的可爱,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儿童对有关动物的认识。
三、活动体验要延续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教师虽然通过课堂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品德课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