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笔书法教学浅谈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与生活相融的艺术,是与大师邂逅的情缘。引领学生亲近书法、喜欢书法、练习书法是学校书法教育之重任。它指向的不应仅是对书写技能的训练,还应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关键词】书法;欣赏入境;手感训练;践行规范;感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52-03
  【作者简介】冯静,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这样阐述书法学习的重要性: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赏,入境始于亲
  (一)徜徉碑廊
  以史为鉴,是态度,也是境界。学校的文庙大成殿已有475年历史,文庙中矗立着孔子雕像,殿内楠木红柱古朴厚重,额枋彩画美轮美奂……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之毗邻的是悠长的碑廊,碑体上斑驳的文字透着沧桑,凝着厚重。学校的创立、发展、壮大的历史,在这里有据可考,先贤的事迹在碑文中也有迹可循。“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碑文中充满哲思的话语俯拾皆是,至今仍在激励后人。碑体上的小楷韵味十足,有的笔画遒劲,有的结构清新,还有的布局畅爽,站在她面前,呼吸都应轻轻柔柔。在这里,每一块石碑都有灵性,每一个文字都鲜活可感。学子日日徜徉其中,耳濡目染,深受裨益。
  (二)名家碑帖欣赏
  清代书法理论家冯武先生在《书法正传》中说:“学书者,既知用笔之决,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名家碑帖是历史浪里淘沙的积淀,文学性、艺术性并存。静观这一黑白艺术,书法大家下笔时的力度控制,行笔时的酣畅淋漓,行款间的情绪表达让人不由拍案叫绝。书者不同,个性、经历各异,他们的作品也被烙上了不同印记:有的清逸俊秀、节奏丰富;有的刚柔并济、险峻峭拔;有的搭配匀称、法度森严;有的苍老古朴,厚重雄强……时常浸润其中,摄人心魄的墨香定能把你整个人身心熏透,从而甘愿为其消得人憔悴。
  小学生因年龄所限,对碑帖的欣赏暂时还无法企及书法大家的通透,但阅读、揣摩碑帖能有效提升眼界。为此,每天中午,学校专门设置了一节小课,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碑帖欣赏,长此以往的坚持,书法艺术的种子已在校园萌发。
  (三)习作品评
  “张芝临池,池水尽染;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书法名家苦练书法,初衷不改,矢志不渝,缘于钟爱。小学生学书也是如此,只有热爱才能成就坚持。对待学生作品,教师要多欣赏,可以赞扬作品中的单个汉字,称赞其书写结构的美观,也可以赞扬整幅作品的行款设计规范,甚至可以夸奖其中一个字中笔画的书写富于韵味。
  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结构相对于笔法来说直观性稍强,便于点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字的重心稳定,课堂上笔者使用了“搭积木”和“画辅助线”两种直观品评方式。“ ”这类半包围结构的字,用积木方块图方式呈现比较恰当,醒目的方块图解直观地传达着半包围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包围部分收敛,被包围部分独立、无拘束。品评“ ”等字时,辅助线直观而醒目,汉字重心是否稳固,学生一目了然。用欣赏的眼光进行品评,用合适的方法加以修正,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书法欣赏,是心灵的小憩,让墨香尽情濡染;书法欣赏,是书海的漫步,让经典在心头荡漾。
  二、练,处处可留心
  (一)立足起点——扎实训练手感
  小学生迈进了三年级,就意味着推开了软笔书法殿堂的大门,毛笔是他们学习书法的工具,更是他们延长的手指。
  在初握毛笔的他们眼里,柔软的笔毛像不听话的孩子,不受控制、不听使唤,用它写出来的字如毛毛虫,似蚯蚓。想帮助他们找到握笔与书写的手感,需要教师手把手指导,带着他们握笔,让他们和自己一起亲历毛笔的运动,感受毛笔入纸的深度,以及握笔书写时应有的力度,从而形成较为直观的感受。
  手感训练与笔画学习是书法入门的极好搭档,练习书写笔画就是训练书法的内功,只有内功深厚了,才有可能成为“书林高手”。结构再复杂的字,都是由最基本的笔画组合而成,笔画本身的起承转合、提按流转都能锻炼手指、手腕的灵活度。
  为便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动态呈现。(1)实物投影察细微。使用实物投影呈现,镜头需直接聚焦毛笔笔毛,这样的凸显,便于学生观察笔毛的运动。用此方法示范时,教师选用的纸张和学生的最好一样,这样更便于学生对笔画的定位和模仿。(2)多媒体技术促高效。多媒体可以放大、定格笔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等书写技巧呈现更为直观。多媒体还有慢放和循环播放功能,能让转瞬即逝的动作过程完整、清晰,有助于突破难点。几种示范结合,宏观微观相济,学生的观察就能达到全方位、立体化,日积月累的模仿和感受,毛笔走向、力度轻重等与书法相关的书写奥秘将一一被学生发现。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日常训练不能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连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读书之道,亦是书法之道。教学中,不管教师选用何种示范方法,学生手持毛笔,边看揣摩,边看边模仿必不可少。书写技能离不开反复多次的练习,“精讲多练”至关重要。
  (二)归类拓展——主动践行规范
  学生书法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教材提供书写规则的举一反三的引导。课堂点评环节,可再次利用该课书法规则,如斜钩收笔出锋向上。教师主动引领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字里也有斜钩?接着出示典型汉字“式、武、戒、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字里的斜钩和所学习的“氏”里斜钩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发现斜钩在这些字里的写法大同小异,它们都共同遵守着该课所学习的书写规则——斜钩收笔出锋向上。比较、观察、思考,让学生在书写中少了随意,写出来的字也端正、规范了许多。   表面看,教者只是拓展了一类字的写法。其实,教者打开的是书法共性规则的魔法盒。可以归类的书法知识涵盖面非常广,笔画、偏旁、结构、行款等,如果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能多关注归类学习和有意拓展,教材就能变得丰厚。
  书法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书写技巧,还应在训练中帮助学生逐步积淀起终身受用的书法素养。教材的归类安排为书法教学安上了一扇窗,需要我们主动去推开,书法艺术的“别有洞天”就在眼前。
  (三)关注合作——主动分享发现
  席勒曾说:“所有其他训练都能给人一种特殊的技巧,由此也给人设置了一种特殊的界限。只有审美的训练可以导向无限。”书法艺术隶属于审美艺术,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累积书写经验的过程。有些眼光独到、感受敏锐的学生对书法还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此时,书法就成了他们遨游书法殿堂的翅膀。
  开放式的书法课堂离不开教者的耐心点拨,也不能缺少学生间的主动交流,思想彼此碰撞,才能衍生出智慧。学习“ ”字时,小组内先观察,互相交流发现,“横画均匀放置才美观。”学生用自己对字的直观感受诉说着自己眼中的美。后来,我们在学习“ ”字时,小组一讨论,学生就有了发现:竖画之间也遵循距离基本均衡的原则。只有横、竖需要均匀放置吗?其他笔画呢?“笔画分布均匀”的共性规则,在合作探究中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思考是桨,合作是船,书法课堂也需要同舟共济!
  三、摹,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一)涂画体验,摹动作
  书法教材囿于篇幅,提供给学生练习用的教材很难做到全面介绍书法,只能择其部分要领,这些要诀虽经过专家的精心选择,可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难窥这一斑以见全豹之貌。他们书写出的汉字往往欠缺艺术性,笔画僵滞,千人一面。
  为了弥补此遗憾,增强书法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堂上,笔者引入了“涂画体验”,老师和学生一起带着毛笔起舞,我们时而笔尖轻轻入纸,练习书写清秀雅致的左尖横,时而笔肚重重下压,丰润饱满的点呼之欲出,时而练习转动手腕,感受弯钩的内圆外方……学生在这样的水墨游戏中快乐着、享受着,此时教育无痕,学生的练习却真实有效。信手涂鸦,无须成字,看似降低了书写要求,实则暗藏了对学生书法基本功的训练,这基本的功力为日后学生的灵动书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这也切合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
  (二)碑帖临摹,摹眼力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既提出了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也提出了在书法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学生书法素养的提高,仅仅靠练习教材上的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厚的书法土壤,结合教材,让碑帖适度进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学生临写碑帖,从模仿入手,观察字形结构,体味笔画韵律。学写了简体字“宝”后,我们还可以引入原帖,指导学生学写碑帖中的“寶”字,写法上,它俩虽有简、繁之别,但是,书写规则相通,天覆地载,重心稳固。
  透过“寶”字,我们触摸到了汉字最初的温度:玉石和贝壳都是珍宝,要深藏在屋子里。每个汉字都有故事,让我们放慢脚步,静心驻足,探根求源,融汉字文化与书写技能训练于一体。
  “师之渊博,学之才能功倍”,不忘初心,和学生一起触摸书法,向教学相长的曼妙境界一路前行。
其他文献
摘 要:充分利用生活、社会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教学过程。文章以高三教室一幅励志漫画为教学资源,巧设“小兔子能否成功拔出萝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师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研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资源;漫画;趣味物理;教学设计;核心素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
摘 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模式,微课导学是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导学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建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加强迁移与应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知识,为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新思路。  关键词:微课导学;深度学习;教学变革;迁移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A
【摘 要】儿童书法教育走出“小众”的困境,需要嵌入更加广大的课程,关联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嵌入哲学课程,关联书道文化;嵌入德育课程,关联儿童文化;嵌入语文课程,关联言语文化;嵌入美术课程,关联审美文化;嵌入环境课程,关联生活文化,是五种主要的策略。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文化;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60-03
摘 要:高考物理试题中经常涉及物体与轻杆连接的问题。对物体受力分析时,轻杆上弹力的方向是否沿着杆的方向,学生对此常感到困惑。本文浅析归纳轻杆上的弹力沿杆方向的四种情况。  关键词:弹力方向;沿杆;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48-3  1 两道试题对比的困惑  题1 如图1所示,水平轻杆的一端固定在墙内,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
【摘 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字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每个学段,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写字教学;习惯养成;规律指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66-03  【作者简介】蔡文婷,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二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摘要:本文以“课前自学、课中研学、课后练学”为核心思想,构建基于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SPOC;翻转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1-0174
【摘 要】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一方面,书法教育是建湖二小校园哲学的一种必然,其连续多年的不断发展与超越,得益于校园哲学支持下的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书法教育的发展也繁荣并丰富着校园文化,提升着校园哲学。在这样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生态中,书法正不断彰显着其核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文化;哲学;书法;核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
【摘 要】针对写字课堂中教师普遍重视点画与结构教学、忽视章法主体教学的现状,结合古代书论对章法的论述,从章法主体的概念与内涵、基本原则、训练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书法课堂上楷书章法主体训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关键词】书法教学;楷书章法;分解与融合;高效課堂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3-0044-04  众所周知,笔画、结构和
【设计理念】  书法课标中强调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感知中国书法的美。小学阶段主要是以书写为主要目标,既然是书写,就有一定的枯燥性在里面。我觉得任何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这也体现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这一教学理念。我一直追求一种理想的、趣味的书法教学,因此本节课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情感来设计教学环节并安排了多个教学场景,比如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赠送学生书法作
【关键词】书法教学;文化和技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61-02  【作者简介】高立斌,江苏省仪征市谢集中心小学(江苏仪征,211413)教师,一级教师。  【引子】  语文教师如何抓住书法教学的关键,利用现有资源,落实好书法教学?这里,笔者以苏教版第十册语文练习4“写好毛笔字”(亚、赤)的教学为例,谈谈利用现有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