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喜:一个疍家村支书的文化梦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里很多人确实不懂什么叫疍家文化,现在搞出来了,大家才有所觉悟,陈列馆的建设也是弥补我们缺失的文化。
  早在宋末元初便有来自闽广的水上居民疍家人聚居三亚海滨,元人王仕熙有诗云“客来疍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诗中所说的“疍浦”正是三亚大疍港。到清朝时,这群人依旧过着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的生活,《崖州志》里记载“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时光荏苒,伴随三亚社会的迅猛发展,疍家人的生活悄然变化着,越来越多的疍民离开了水面,成了新一代的“陆上疍家人”,大部分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他们在岸上做起了水产品生意。
  三亚河入海的地方便是天然港湾三亚港,入海河道两岸有两个社区居委会,都是疍家人的聚居地,一个是榆港社区居委会,一个是南海社区居委会。在榆港社区,一个反映疍家文化的陈列馆正在被建设。通过三亚市疍家文化协会(筹)包征副会长的介绍,我们在榆港社区见到了居委会书记郑石喜先生,陈列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建设的。
  陈列馆暂时建在码头对面的小楼中,在二楼的一套房里,我们看到了民间收回来的疍家物品:老照片、各种各样的渔网、不同时代的疍家渔船、麻绳、斗笠、服饰、锅碗等,生动的展示着疍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
  郑书记是疍家人,小时候出过海,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大队船厂当船舶修理工,几年之后开始在社区居委会工作。在居委会工作的他,经常到市里开会,常听领导说“三亚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的滨海旅游城市”,即自豪又心酸。早些年,疍家渔民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直到郑书记这代疍家人,想要娶陆地的姑娘都不行,因为渔村很落后,姑娘不肯嫁。近些年,勤劳朴素疍家人上岸做起了水产品的生意,经济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文化层面还是很落后,郑书记说:“2005年我提议做疍家博物馆时,有人不屑地回答我‘疍家哪有什么文化?’,当时我很不服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文化馆给你们看看!”
  苦于资金和房子的限制,当时动不了工,但他并没有放弃。在社区征求广泛意见之后,他一边跑东莞沙田、中山坦州镇考察,学习兄弟它们的经验,一边在海南本地收集文物,2012年9月16日,陈列馆正式启动建设。一群有心保护疍家文化的人凑到一起开始工作了,搜集图片、搜集老物件、整理文字资料,一点点的整理自己的文化。对于工作的启动,郑书记无限感慨:“这十年渔村变化太大了,高脚棚变成了小洋楼,新房子建好后,大家都把旧东西当垃圾扔出去了,很可惜:不过它总算起步了,晚起步总比不起步好。”
  疍家船是最能反映疍家文化的物件载体之一,漂在海上的疍家人生产生活全在一条船上进行。做过船舶修理工的郑书记熟识各个时代的疍家船,他凭自己的记忆将各种船的尺寸、模型画到纸上,在居委会的老渔民的指点修改后,请来造船的老师傅在陈列馆隔壁房间里做模型,做好的模型通常常达不到要求,拆了重做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拆拆装装,直到满意为止。“疍家船已经改良了好几代了,再不做出来,等我们走了以后,后代就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了。”郑书记说。
  陈列馆里面展示着各个时期的疍家船型,尖头的、平头的、带帆的、不带帆的、有棚的、无棚的。模型船的甲板上还有各种作业工具,如捕灯光鱼的灯架,装鱼的网箱、下鱼的滑梯,甚至还有辨别风向的风筝,风一吹,风袋随之变化,在茫茫大海上,渔民们靠此来辨别东南西北。甲板上细小而繁多的作业工具,要详实反映疍家水上生产方式并不是容易的事,“造船师傅对我们疍家工具不熟悉,这些东西只能我自己慢慢做,别看我现在穿着衬衫皮鞋,周末、晚上换套衣服,我就是这里的木工了!”
  “我们这里很多人确实不懂什么叫疍家文化,现在搞出来了,大家才有所觉悟,陈列馆的建设也是弥补我们缺失的文化。”陈列馆的建设资金并不充裕,为了省钱,除了自己来做木工,郑书记号召自己的同学来做义工,而有些年青人会有时也跟着他来加班,做一些织渔网、缴绳之类的活,现在也有人陆续将自家的老照片、老物件送来给陈列馆。
  我们在陈列馆办公室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张表,村委会组织村里的文化人,进行明确的分工,谁负责收集生产工具,谁负责民俗,谁负责老照片等,不过,因为大家只是兼着做,好多又都是退休的老人了,身体有时不适,为此进度上受到些影响。
  如今陈列馆的案板上上下下已经放满了物件,老照片、装针线的麻篮、舀汤的油螺壳汤匙、捣米的沙盘、蒸粑的铜盆,服饰、烛台、渔船等,各类反映疍家风俗的东西都有了。
  对于展览馆,郑书记有很多展望,他希望未来的展览馆在外型上也能有疍家的特色,他想象着由三艘疍家棚组成陈列馆里摆放着各种文物,不仅有文化类的物品,还有能让参观者参与进来的娱乐设施,最好是来三亚的游客都能来陈列馆参观一番,看看我们疍家的文化。
  【TIPS】疍家渔船的变化与发展
  疍家渔船最早的是两头尖的独木舟,两个方向都可以当船头,这种船在内河作业,用于下网,人员在岸上两端拉,靠两头尖角驱动,此类船稳定性不够,因而疍家人将它一头改良成平头船,用以港口、内河小型物资的驳运:随后疍家人逐渐向外港作业,大风大浪环境让疍家人看到平头船的缺陷,于是他们又改回了尖头船,用以削风削浪。
  渔船也经历了“没有帆——有帆——没有帆”这样一个过程。疍家人最早用人力摇橹、划桨,此时的船无帆;后来发展到利用风作为动力,因而将船配上了风帆,顺风升帆起航:到70年代中后期,有了动力机器,但这时动力还不足以支撑拉网作业,疍家人的船变成了机帆船,机动力和风动力相互配合作业,收网时拉上帆,顺风便可增大驱动力:随着技术的提升,动力机器马力加大,有帆的船就显得麻烦,疍家人顺应时宜,去掉了风帆。
其他文献
是孤独的守望滋养了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淡泊无争的处世哲学使他观照世界的眼光变得澄明而深远,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际遇铸就了他笔墨的坦荡与平和。  曾祥熙,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大地、悲悯苍生、平实无华地表现故乡山川造化的风骨与灵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躇踌满志的曾祥熙放弃在省会广州的发展机会,告别恩师关山月、黎雄才、陈金
期刊
7月17日下午,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族诗人郑文秀原创诗集《水鸟的天空》在海口首发。  该诗集主要取材自陵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黎族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真实展现了黎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整本书为黎族代言,抒发黎人心声,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陵水以及黎族风土人情、文化的深厚感情。诗集中包含了对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经典景区,如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分界洲岛、南湾猴岛等,以及椰子岛、双帆石、桥山遗址、清水湾、香
期刊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广东省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据报道相关考古材要称,高要县发现有最早的疍家人居住的遗址。现在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
期刊
海南一些疍家人一年内会根据风向、鱼汛等情况居住在两三个地方,比如在万州、陵水一带的疍家人,春夏两季随南风飘居在文昌清澜港,到秋冬两季又随北风返回万州、陵水居住,象候鸟一样在海南沿海来回迁徙。  由于长期在南海北岸的水面上生活,疍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特征,那就是“以舟为宅,以渔为业”。  在海南各个港口生活着一支“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族群,当地人称之为“疍家人”。在古代,人们对疍家人的称呼很多
期刊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  欢迎来稿分享:163.0898@163.com  读者来信  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文化是关键,没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必将失去市场竞争和吸引力。  《海风》谈不上是最好的杂志,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本立足本土的杂志,从去年开始,我看着它一个一个物件的挖掘、一个一个人物的解剖,透过这些物件和人物,观察海南人千百年来“变”与“不变”的生活。  广州·刘宇航  我不知道植物的故事原来也
期刊
水果就和人的性格一样,也分为寒、冷、温、热四种属性。不同属性的水果要找到它的知己,两者才能更好地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芒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与肉类搭配风味独特,但是在炎炎夏日,轻尝一口芒果配西米制成的冷饮,是不是更能挑逗你的味蕾呢?  原料:芒果、西米、牛奶、椰汁  做法:  锅中加水烧开,将西米倒入锅中,转小火,盖着子煮。(水量加足一些,中途不时搅一下,避免糊底)。  等待西米
期刊
大疍港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之一,同时,它也是本岛物资向外流的主要港口。  大疍港,我追寻到宁远河边,曾经船樯林立的繁荣,早已没在史书中,眼前只有宁远河水静静地流淌。  眼前宁远河平缓的河道,和宁远河冲积平原,还有不远处保平内港,让我几乎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一幕幕。时间翻开了一千多年前,一艘艘艇仔靠着季风顺流而下,到了崖州,他们就是人们称之的疍民。这里远离了战争,没有
期刊
传统的疍民不愿上岸居住,他们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土改时,很多地方分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棚内楼板特别干净,一日数次刷抹。在疍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若在陆地建房子,因迷信,常将旧船板埋藏在新建的宅居地下,以为这样仍是以舟为宅,不得
期刊
男女自由嫁娶,男人一般在船尾放一盆草,女人放一盆花,以招致媒妁,夫妻多半都是疍家人,也有部分女人嫁到了岸上。  在海上举行婚礼是三亚疍家人传统的风俗。以前,疍家人在岸上没有居所,以船为家,生活在海上,子女娶嫁都在海上举行。虽然他们长期在海上漂泊,但却把婚礼视同隆重的节日,办得热闹吉祥。迎亲当天,男方迎亲的人划着渔船,载着新郎,带着礼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利用赛龙舟的鼓点,有节奏地把船划回去。  
期刊
同姓的疍家人在岸边多聚集在一个地方居住。但由于水上流动的原因,疍家人家族观念比较淡漠,三、四代以上便基本不认识。  疍家人分布在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即在今天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一带,而一些内河有水之处也有疍家人生活。疍家人常年生活在水面上,所以还被称为“水上人”、“水居蛮”。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曰:“疍,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