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艺考》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本文指出其成功的关键是巧妙运用了节目叙事的三条“线”。
【关键词】电视节目;叙事元素;《中国艺考》
《中国艺考》节目是如何把一个看似平常的“艺考”选题用视听语言立体完美展现给观众的呢?这是与巧妙运用节目叙事的三条“线”分不开的。
线,即情节脉络。叙事线,就是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或者描写事件的情节发展、戏剧冲突的脉络和过程。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曾经对《中国艺考》节目提出要求:“要见人、见事、见精神。”“见人”即人物线,也就是典型人物塑造;“见事”即故事线,也就是典型故事讲述;“见精神”即精神线,也就是核心立意、价值取向展现。
一、人物线
《中国艺考》节目的80名学员,是从全国上万名艺考生中海选出来的,他们中有来自一线大城市的汉族学生,也有来自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自信、顽强,他们可谓是艺考生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家庭、生活、成长是节目中需要展现的,面对即将到来的艺考,这些学员及其父母、亲人又将如何对待?摄像机镜头对准了他们的家里、课堂、宿舍、排练厅、考场,用纪实拍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他们在真实艺考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所经历的一切:或忐忑、或压抑、或紧张、或兴奋,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个人物形象特征更具典型性,更能够打动观众。
二、故事线
《中国艺考》节目的故事线,可以分为生活故事线和学习故事线。
在节目里,有一段叙事专门讲了学员的生活故事。传统戏曲学员王嘉悦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入学那年王嘉悦还不到十岁,母亲不放心她一人去上海,便辞掉了老家丹东稳定的工作,陪王嘉悦来到上海,并且同时在王嘉悦的学校做保洁。妈妈每天都会做好午饭带到学校:“她吃得清淡,吃的又少”——妈妈细数着女儿这些小毛病,话语间充满了对女儿的爱,这饭一做便是六年。妈妈的陪伴与照顾王嘉悦深深地记在心中,想到这么多年来妈妈的艰辛付出,王嘉悦不禁掩面而泣。
节目里面的学习故事线,又可分为培训线和心理线。在播音主持专场节目中,因事请假的学员桂贤昭回到冲刺营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兴连线,无非两种——突发事件、平常事件。突发事件有地震、火灾;平常事件有演唱会、春运。”短短几句话让二班学员顿悟,纷纷夸赞道:“这就是天赋啊!”“我们的王牌啊!”这实际是导演放大的一个培训故事线索,节目往下发展,就是要呈现在突出团队协作的情况下,怎样攻克一个个的艺考难题。节目后面用了近十分钟讲述这个故事。为了让矛盾冲突更加突出,导演在后期剪辑中,加入了对老师的采访,二班班主任张弛直言:“没有一个是满意的。”这句话在现场环境中表现的是老师的心理暗示过程,导演除了刻画学员生活的过场戏,也不忘渲染决定学员艺考命运的重场戏,从学员真实生活到《中国艺考》的模擬艺考现场再到艺考的真实考场,整个节目中的培训线与心理线交叉叙事,使得观众置身于导演营造的紧张气氛中,并开始关注每个学员的现场表现、成败,乃至命运。
三、精神线
节目的精神线,即价值取向,选什么桥段来演、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个性形象等,都体现了节目组乃至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价值取向。
学员在节目当中的成长、变化是通过其学习、考试的过程体现的。他们在导演所设置的虚拟故事中进行的人物塑造,以及在节目当中的言行,在某种意义上都体现出节目的核心立意与价值取向。第一季播音主持专场节目决赛当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命题,学员就“艺考来临之际,整脑还是整颜”展开激烈辩论,展现他们的现实观察及思辨能力。这个命题的提出其实就体现出节目的核心立意和价值取向。第二季影视表演专场节目中,六年没有见过父亲的王艺潼,通过“给父亲打电话”的命题即兴表演和老师的点评,对父女关系和情感表达有了新的认识。靳志刚老师提出的“保持一份真诚的爱”、常莉老师所说的“演员要能承担痛苦”,给学员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提升,更有关于情感、生活的启发。这都是节目精神叙事线的最直接表达。
【关键词】电视节目;叙事元素;《中国艺考》
《中国艺考》节目是如何把一个看似平常的“艺考”选题用视听语言立体完美展现给观众的呢?这是与巧妙运用节目叙事的三条“线”分不开的。
线,即情节脉络。叙事线,就是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或者描写事件的情节发展、戏剧冲突的脉络和过程。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曾经对《中国艺考》节目提出要求:“要见人、见事、见精神。”“见人”即人物线,也就是典型人物塑造;“见事”即故事线,也就是典型故事讲述;“见精神”即精神线,也就是核心立意、价值取向展现。
一、人物线
《中国艺考》节目的80名学员,是从全国上万名艺考生中海选出来的,他们中有来自一线大城市的汉族学生,也有来自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自信、顽强,他们可谓是艺考生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家庭、生活、成长是节目中需要展现的,面对即将到来的艺考,这些学员及其父母、亲人又将如何对待?摄像机镜头对准了他们的家里、课堂、宿舍、排练厅、考场,用纪实拍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他们在真实艺考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所经历的一切:或忐忑、或压抑、或紧张、或兴奋,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个人物形象特征更具典型性,更能够打动观众。
二、故事线
《中国艺考》节目的故事线,可以分为生活故事线和学习故事线。
在节目里,有一段叙事专门讲了学员的生活故事。传统戏曲学员王嘉悦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入学那年王嘉悦还不到十岁,母亲不放心她一人去上海,便辞掉了老家丹东稳定的工作,陪王嘉悦来到上海,并且同时在王嘉悦的学校做保洁。妈妈每天都会做好午饭带到学校:“她吃得清淡,吃的又少”——妈妈细数着女儿这些小毛病,话语间充满了对女儿的爱,这饭一做便是六年。妈妈的陪伴与照顾王嘉悦深深地记在心中,想到这么多年来妈妈的艰辛付出,王嘉悦不禁掩面而泣。
节目里面的学习故事线,又可分为培训线和心理线。在播音主持专场节目中,因事请假的学员桂贤昭回到冲刺营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兴连线,无非两种——突发事件、平常事件。突发事件有地震、火灾;平常事件有演唱会、春运。”短短几句话让二班学员顿悟,纷纷夸赞道:“这就是天赋啊!”“我们的王牌啊!”这实际是导演放大的一个培训故事线索,节目往下发展,就是要呈现在突出团队协作的情况下,怎样攻克一个个的艺考难题。节目后面用了近十分钟讲述这个故事。为了让矛盾冲突更加突出,导演在后期剪辑中,加入了对老师的采访,二班班主任张弛直言:“没有一个是满意的。”这句话在现场环境中表现的是老师的心理暗示过程,导演除了刻画学员生活的过场戏,也不忘渲染决定学员艺考命运的重场戏,从学员真实生活到《中国艺考》的模擬艺考现场再到艺考的真实考场,整个节目中的培训线与心理线交叉叙事,使得观众置身于导演营造的紧张气氛中,并开始关注每个学员的现场表现、成败,乃至命运。
三、精神线
节目的精神线,即价值取向,选什么桥段来演、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个性形象等,都体现了节目组乃至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价值取向。
学员在节目当中的成长、变化是通过其学习、考试的过程体现的。他们在导演所设置的虚拟故事中进行的人物塑造,以及在节目当中的言行,在某种意义上都体现出节目的核心立意与价值取向。第一季播音主持专场节目决赛当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命题,学员就“艺考来临之际,整脑还是整颜”展开激烈辩论,展现他们的现实观察及思辨能力。这个命题的提出其实就体现出节目的核心立意和价值取向。第二季影视表演专场节目中,六年没有见过父亲的王艺潼,通过“给父亲打电话”的命题即兴表演和老师的点评,对父女关系和情感表达有了新的认识。靳志刚老师提出的“保持一份真诚的爱”、常莉老师所说的“演员要能承担痛苦”,给学员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提升,更有关于情感、生活的启发。这都是节目精神叙事线的最直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