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赏析

来源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强烈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公元706年(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鉴赏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已“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还非常年轻,需要我们老师探索、总结、交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  我在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结,并参与我校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和模式的设计与优化》的研究,得到一些感受、体会和经验。我认为要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译文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  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  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  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  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
(宜兴市铜峰中学 江苏 宜兴 214200)    国学,又称国故,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当前复兴的国学主要指儒学。近两年掀起了一股媒体上称为“国学热”的浪潮,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常有以国学为背景的问题,如:  1.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
大加那利岛的坎特拉斯海滩  午后两三点,语言不通的出租车司机将我放在小镇的某个入口后就一溜烟走了。环顾周围,再没有别的车辆经过,窄窄的柏油路上也没有其他行人。这座小镇的人大概是午睡还未醒。  也许是我的脚步太重,不知道哪家的狗被吵醒,开始叫起来。  手机导航提示我在前面的路口左转,这时右边有开门声,男主人出来抽烟。我向他点头微笑,他看见亚洲面孔并不惊讶,回以仓促堆起的笑脸。我转过街头顺坡向下没走几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注释】  1.专:专一。  2.克:攻克,战胜。  3.养:休养生息。  4.并:集中,鼓足。  【译文】  在敌国战斗一定要深入敌国,那样我军的军心就会更加稳固,不易被敌人攻克;在敌国粮食丰饶的田野上掠取食物,我军的粮食储备就充足了;要注重军队的修养生息,保存实力,部署兵力,巧设计谋,敌人就不能猜
要说小胖子,当属我们班姜昊。他的脸胖乎乎的,那白胖白胖的大脸,就像两个大馒头。在我们班,他可是鼎鼎有名,因为他是一个灵活的小胖子。  那天体育课上,姜昊言和李昱成要比赛,表演空翻,我们心想:姜昊言是个小胖子,先别说能不能赢得比赛,他怎么可能完成这么高难的动作呢?说是迟,那时快,只见姜昊言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迅速地助跑,并且敏捷地跳起,在空中干净利落地转了一圈,那动作我们好像只在电视剧里看过,接着他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农民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在世界近现史上单纯的农民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旧式的反抗,不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据此,可否认定农民是旧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就是承认农民也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代表。这样,在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的过程中,农民为何不能与地主同为新的生产方式代表的行列呢?至此,我们又不得不回过头来继续思考,农民到底是不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代表?农民在封建生产方式中的地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注释】  1.绮:绮里季,商山四皓之一。汉惠帝做太子时,曾经得到过商山四皓的辅佐。  2.说:傅说。傅说原是奴隶,殷高宗武丁梦见了他,便画像访求,找到以后,用为宰相。  3.乂:治理,安定。  【译文】  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被废黜,商君武丁因为做梦而得到贤相傅说。贤才的勤奋谨慎,才使百官各安其位。晋文公、楚庄王先后
聞名遐迩的上帝之城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当前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特定历史情境,孤立、人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空洞、生硬,也是无力、低效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反而事与愿违。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当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以下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