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文本说拓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huil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疏通文意,概括故事情节;
  2.鉴赏详略得当的艺术手法,评价作者这样处理的写作意图;
  3.利用文本资源,进行“变奏”式再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完成前两个学习目标;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文本出现的语法知识,以“练案”的形式发给学生,课下完成。
  【活动构想】
  以文本为依托,采用得体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改写,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旨在提升对文本的理解,灵活驾驭文本信息,提高写作能力。
  【活动实录】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师:上节课我们给每个小组安排了一项活动,借鉴通讯报道的形式,报道赤壁之战。四个小组分别充当前方记者、魏蜀吴三方记者,报道整个事件进程。现进行组内交流,推出优秀文稿;然后四个组长协商,串联各方报道。
  ……(前期准备,10分钟)
  记者甲——前方记者(一组)
  记者乙——派往东吴记者(二组)
  记者丙——派往刘备方记者(三组)
  记者丁——派往曹军大营记者(四组)
  ……
  记者甲: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前方记者甲,在长江北岸为您做现场报道。下面我先连线记者乙,请他谈谈南岸的情况。
  记者乙:主持人好。我是前往东吴的记者,在长江南岸为您报道,来自最新的消息,吴主孙权已派出大夫鲁肃前往当阳,会盟皇叔刘备于长坂坡,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论天下事势,达成共逆曹军的共识。刘备业已派出军师诸葛亮回拜孙权,具体情况请主持人连线记者丙。
  记者甲:下面我们再连线记者丙……你好,请你谈谈诸葛亮回访孙权,双方会谈的情况。
  记者丙:主持人好,大家好。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在诸葛亮一番游说之下,吴主孙权大悦,设宴款待来者。东吴的将领周瑜与大夫鲁肃也力主抗曹。孙权已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维赞军校尉,并力逆曹。不知曹军大营情况如何?
  记者甲:我们连线记者丁,请他谈谈那里的情况。
  记者丁:主持人好。操军号称八十万,实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弊,加之不习水战,失天时地利人和,难以久持。如今曹操又将战船首尾相接,如吴蜀联军用火攻,曹军必败。
  记者甲: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东吴已制订火攻策略,我们请前方记者乙谈谈他掌握的情况。
  记者乙:东吴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指使老将黄盖以书遗操,诈云降曹,以击其不虞。此时的长江南岸“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记者甲:第一阶段的报道就到这里,我们随时会为您播发来自前线的报道。
  ……
  记者甲:已过数日,让我们一起随记者前往长江一线,看看那里的最新情况。
  记者丁:主持人你好。现在正刮着东南风,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长江江面已成火海,火烈风猛,烧尽北船,延及北岸上营落。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记者甲:我也收到记者乙、记者丙发回的报道,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皆已饥疫,死者太半。
  记者丁:操引军北还。赤壁一战,以孙刘大获全胜告终。
  记者甲:综观此战,曹军失利势在必然,号称百万,骄狂不可一世,正所谓“骄兵必败”;主力不习水战,新收之众心存狐疑;战舰首尾相接,遇火攻不战自溃。此战,三足鼎立之势成矣。
  【百家讲坛】
  一组: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都难以单方面抵挡气势嚣张、不可一世的曹操。而孙刘联合,以弱胜强,让我们明白了“合作双赢”的道理。
  二组:孙权在大敌当前,众多官员主张“迎操”的情况下,并没有惊惶失措,而是正确分析形势,听取周瑜、鲁肃意见,力持抗曹,对于稳定形势、团结上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作为一方领导,关键时要有“主心骨”,万不可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三组:东吴主战派周瑜大敌当前,果敢坚毅,准确判断形势,正确分析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劣势,发现曹操存在的致命弱点,击准对方“软肋”,做到“知己知彼”,坚定了孙权抗曹的信念,对取得最终的胜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千百年来,指挥若定,英武骄矜的周郎形象让后人景仰。不难看出,历史上很多战役的取胜,断然离不开对敌我形势的准确分析判断。
  四组:“骄兵必败”,不管你有多大资本,多强势力,狂傲是“阿基琉斯的脚踵”。曹操之败,因素很多,但盲目自大、狂傲轻敌是其中主要因素。这一点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
  【活动评价】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对文本的学习应多角度、多渠道展开,这样才能在作品与学生、作品与写作之间架构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桥梁。对文本有义有效的拓展性学习活动,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欲望,对于他们开阔视野、开拓思维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当人类走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们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高效率便成了时代的呼唤。笔者拟先从学生的快速学习角度谈起,再论及快速阅读教学。  一、快速阅读学习  当今世界,信息如奔腾恣肆的潮水向我们扑来,我们如何才能从容面对而不至于成为它的奴隶呢?关键在于加快学习的速度,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参与、倾听、尊重他人。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纵观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导致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不少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
为了改变学生“愁作文”的现状,我致力于写作教学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深感在“作文”这一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而“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教师居高临下,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导在不知不觉中堵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往往事倍功半。我调整自己的角色,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重视学生
【内容提要】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非正式群体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的小社会,是学生最接近,最能直接体验到具有强烈的影响的社会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这些非正式群体,怎样更好地经营他们,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给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正确分析教师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内容摘要】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呢?本文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师生交流融洽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达到最佳和谐水平,从而取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
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抽象,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与旧课标相比,有了许多的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用“情感、态
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形式,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有声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听懂,学生才可以用英语进行自如地交流,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听是很让人头疼的难题,甚至“闻听色变”,可见听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为此,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听音方法、技巧
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唐代的诗评点,宋代的文评点,以及明清小说评点都有流传。脂砚斋批注《红楼梦》入木三分,成为《红楼梦》这一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传统学习方法中汲取营养,结合学生实际,将“批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  一、认识教学中的批注法  批注法是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其外显形式是圈、点、勾、画、注、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
【问题与背景】  2007年10月,我需要开一节公开课。为了挑战自我,也为了能在评委面前表现自己,我选择了新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夏感》。《夏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然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写景的写法。并认真地预设了自以为很好的教学方案,为配合教学我还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