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1.范读激趣
   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中《郑成功》这篇文章,老师在范读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神态、动作的感召效应,唤起学生对郑成功崇敬的情感,使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悬疑激趣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中《爱之链》中,当读到“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时,引导学生讨论:当你碰到类似的事情,在这关键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作出判断,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得到启发: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3.情境激趣
   即借助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语言描绘等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统一。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着重表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客轮即将沉没时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者完全可以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当时万分危急的情况,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
  4.自主激趣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例如第十一册《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学生十分熟悉,根本不需要教者去进行任何多余的分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着去复述课文,学着去搜集民间故事,学着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而言之,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其他文献
研究电荷禁闭条件不仅可以促进静电场理论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对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夸克禁闭问题提供一个直观模型与唯象的解释。文章通过给定的形式求解非线性介质静电学的基本
区域发展的主体是人,同时区域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在PILED战略中,人口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关键因素,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城市化、区域规划等多个因素的重大问题。
从科斯定理出发,探讨影响中国篮球职业联赛职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联赛俱乐部产权不清及运动员产权关系复杂是其主要因素。
十七大报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眼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了着重强调。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重要号召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协调与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长株潭“3+5”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地区城乡一
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合理定位,关键问题是错位发展,根本保证是强化质量。文章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专业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与侧重学科教育的普通
文章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自然倾向的观察,主要从“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以及“复合与简单”这五个方面入手,对一
昌黎民歌是千百年来昌黎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文化积淀,具有曲调委婉优美,旋律婉转多变的独特风格。
一、 策划好导入方式,力求“灵活性”    既可用问题引入,也可复习导入,可根据学生爱唱爱动的习惯,以唱英语歌曲、用英语讲故事或做某种演示动作等导入新课,以增强趣味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名词性物主代词时,可综合采用问题引入和复习导入的方式。首先教师当众拿起学生A的课本,并向该生发问:“Whose book is this?”该生答道:“It is 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