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举隅

来源 :新作文·教学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瀚海,文化常识学习成为学生承传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方法,是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不二法门。如何更好地研学繁复的文化常识,为语文高考助一臂之力,下文介绍一些助学之法。
  一、文化常识不用怕,影视作品帮助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相信不少学生看过。第一集里,袁家给盛家送聘礼,这属于婚礼中的哪一阶段?纳征,又称纳币,大聘或完聘,即男方家送聘礼给女方家。那么,此时盛明兰处于什么年龄段?从发型上看,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从年龄上看,垂髫,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桃花源记》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再问,在什么游戏中明兰为盛家扳回一局?投壶。投壶是古时士大夫阶层在宴饮时所进行的一项游戏。春秋时期,诸侯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是请客人在席上射箭,因为当时射箭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易》《书》《诗》《礼》《乐》《春秋》)之一,为士人必备的技能,但也有一些客人射艺不佳,于是就采用以箭投酒壶的方式来代替,逐渐成为一种风习,投壶代替了射箭而成为宴饮之间的一种游戏。
  二、文化常识不用怕,选文上下帮助你
  文言文考试通常会出文化常识方面的考题,以此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养。例如:(范育)入为给事中、户部侍郎,卒。高宗绍兴中,采其抗论弃地及进筑之策,赠宝文阁学士。(节选自《宋史·范育传》)
  试题:赠,是指给有功劳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爵。文中是指给范育加封官爵。
  纠正:赠,是指给已死(已故)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是指给范育追封官爵,通过阅读文段中的“卒”字,我们可以推知。
  同类还可援证。又如:孝宗初元,金主完颜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节选自《宋史·陈良翰传》)斯文涉考文化常识,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如此,一道题,学生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学考并举,达到一石二鸟之功效。
  三、文化常识不用怕,课本课堂帮助你
  一是纪年纪时。晦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纪,古时的一种纪时方式,十年称为“一纪”。如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十二年为“一纪” )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三五,农历十五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是礼仪制度。趋、走过尊长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王勃《滕王阁序》)为寿,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一般是通过向尊长敬酒或者馈赠财物的方式来祈祝健康长寿。(《鸿门宴》)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三是地理知识。四海,指天下。“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四是官职。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节选自《张衡传》)其中,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特征:特地征召;拜:任命。授给官职。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下车:官吏初到任,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凡此种种,俯拾皆是,求学在课堂,课本乃依托,这样更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学生不唯有学,识见亦高,
  四、文化常识不用怕,其他学科帮助你
  虽然学科不同,但是让学生学习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学习目标一致,核心素养高度一致。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包罗万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书法、戲曲、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纸、指南针、印刷术等科技成就。
  文化常识题中曾经有这样一个选项“农桑,本指种地和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这一选项错误,“劝课农桑”是鼓励农业生产。除了根据文言词语释义(劝,劝勉;课,督促)来推断此选项错误外,历史知识也可帮助学生判断,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讲到“‘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树高千尺源根深,扎根多学科知识的深厚土壤,融小我于泱泱大文化之中,会使学生滋生浓厚的文化情结,浓郁的家国情怀,进而升华为崇高的精神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话题随意转换、文脉条理不清、段落缺乏过渡、内容缺少呼应、语段没有中心等是高三学生作文行文的常见错误。文章通过对高三学生语文模拟考试作文的“病症”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良好的語感、借用连贯知识、学会三种过渡、训练四种顺序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作文;行文错误;教学策略  李代权,广东省特级教师,高考备考指导专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已出版著作四部
期刊
【摘 要】从现实的作文教学来看,教学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的难度、进度及重点等,主要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参照,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训练机会是不均等的,优秀作文大多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作文教学是为他们开辟的“广阔天地”,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习作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情,他们往往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作文教学中,真诚对待学困生,唤起学困生写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作文灵感,
期刊
摘要: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悠久历史的筛选而留下来的精髓,小学生作为学习的开端,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渗透的必要性,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定位,进而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榜样,所
期刊
儿童诗歌创作指导课的“三学四导”指的是在“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意识引领下,努力构建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儿童诗写作的过程,笔者探索了四种儿童诗创作教学的策略:以标促学导诗趣,以學定教导诗意,以学定教导诗情,以学验教导童诗。  一、以标促学导诗趣  (一)诵诗——提升语感  儿童诗具有丰富的音乐性,琅琅上口,让学生感受儿童诗之美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的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的彰显了出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农村地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来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做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中图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师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更加规范、有效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探讨意义的课题。文章对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挖掘网络资源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语文教学;学习活动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资源良莠难分,这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读写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需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文章就识字教学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识字,读写能力的发展要以
期刊
【摘 要】文章立足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之中的角度,分别从“环境诗化,润物细无声”“诵传统、当画家,陶冶心灵”“巧设故事会,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寓学于乐,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家校紧相连,拓展‘大语文’的内涵与外延”五方面来探讨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从而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为我们的人生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品德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从提供实践机会、方法指导、问题训练等方面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品德教学;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
期刊
作为一名教研员,要有到学校上课的勇气和底气。为了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笔者经常到学校上课和开设讲座。这次,笔者选的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这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  一、以读入文明思路  上课之前,笔者很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这篇课文。首先,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来考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我能从这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