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文言的德育资源 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理解、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言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继承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改变学生的气质,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渗透德育,就能带领学生与古代文明对话,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语文教师适时渗透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教学中让学生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又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发学生为民族大业激昂,视死如归,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卫国决心,更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利民为旨的忧国爱国的感情。
  二、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对于中学生说一直比较抽象,但文言文中有很多理想社会的设想,将其与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如《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比较,可发现“天下为公”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政权属于全体社会成员,“选贤与能”与社会主义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相同,“讲信修睦”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大同社会的体制是构想,而社会主义社会却是事实,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又如《桃花源记》中的生活是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而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容整洁,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产发展,人们共享现代化繁荣成果。对比中发现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美好境界,是千百年来人民的向往,而社会主义农村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怎能不爱社会主义?
  三、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理想主义教育
  培养“四有”新人是德育的终极目标,中学阶段是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时期,理想教育将决定孩子的一生,在文言文中就有许多是理想主义教育的素材。
  例如,《陈涉世家》中陈涉曰:“荀富贵,无相忘”,佣者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很多学生有像佣者这样类似的保守思想,而陈涉太息曰:“嗟乎!蒸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不安于现状,不限于狭小天地,一定会使他们像陈涉那样“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又如曹操“老伏枥,志在千里”为理想而奋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以天下为已任。
  四、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个人修养教育
  李密在《陈情表》中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感情真挚地表现对祖母尽孝道的决心,对于当代中学生的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是最好的素材。
  又如《廉颇·相如列传》中相如以国事为先,不计个人荣辱的宽阔胸襟,廉颇真诚坦率,勇于改过的道德修养对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起到深刻影响。
  五、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教育
  对于留守中学生的教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重视,而文言文中有着宝贵的资源。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介绍自己青年时求学之难,求师之艰,外出求学这苦,在生活方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口体之奉不若人”等。正是许多农村孩子的写照。而宋濂最终通过刻苦自励成为了大文学家。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刚强勇毅的心理承受力。
  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充分挖掘其隐藏的资源,适时渗透德育,一定能开辟德育新的天地,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他文献
小学学生天真活泼,毕业后全部进入初中,而高中又是选拔了初中百分之五的优秀学生,目前农村初中教育,面对着正处在生理发育关键期、心理叛离期的初中生,教育现状如何呢?农村初中的生源成分复杂,差生面更广,基础素质偏低,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教养,很多学生家长不关心、不重视子女的学习,不支持不配合学校工作,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些家庭又为生计忙碌,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有些又教育方法欠科学,
期刊
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一般来说,历史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是切实培养基于批判性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准确的概括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而这同时也道出了语文学科的优势,即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其他学科所无法超越的。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也必须联系与生活,运用于生活,才能做得更好。也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而生活也只有因为语文的加入才会表现的更加精彩纷呈。那么语文到底能为孩子的生活带来哪些帮助呢?我认为主
期刊
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农村中学大班组、大课堂及学生参差不齐的特点,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操练的需要,以“任务型教学“方法为主,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
期刊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个班级中,我们难免会面对一些“后进生”。 由于数学的学科性强、逻辑性严密,因而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积极性,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数学“后进生”,如何转化 “后进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从小学做起,从一点一滴做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学生在小学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并以探索新知为乐趣,那么,他终生不会落伍。教育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他提出: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概括起来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教的最好方法就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  以往受考试指挥棒的制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在新课标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但是,新课标并没有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引导、启蒙学生中对学生的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言道出了教师的双重责任: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笔者通过翻阅十册思品教材后发现:首先,教育性是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培养丰富的人格,自重自爱。其次,教育性是进行个
期刊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以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而广为传诵,古诗更是脍炙人口,甚至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古诗词的背诵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八十篇。因而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就成为了中招考试中“积
期刊
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英语早已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广泛的使用英语。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目前我国开设英语课程由小学三年级起始,旨在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接受英语的正规训练,也为日后中学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提供了学习英语的条件,但对于我们地区的农村小学生开设英语未必是件好事,原因就在于我们地区农村小学和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