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的知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课代表浙江参赛,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我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以“绝了”二字相叹。现在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则以“知音”二字相赠。
   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为,他是邂逅了这种弥足珍贵的体验和状态。他的巨大成功,正是知音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一、细读,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我在小语界不遗余力、一再倡导的“文本细读”,正是教师成为文本知音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现摘几段如下: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其中的“志”特别值得注意,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念、隐匿的怀抱。伯牙将这种感念与怀抱通过高超的琴艺倾诉出来,并不是弹奏了一曲叫做《高山》抑或叫做《流水》的曲子。试想,如果曲子早有成型,即便子期听了出来,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些古琴素养,却当不得“知音”之谓。故事妙就妙在伯牙即兴所致、直抒胸臆,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一语中的。这就使得两人的相遇相知充满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玄妙色彩。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流水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定位,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
   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志。
   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才军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
   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三、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语文教师倘若做不了学生的“知音”,则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必将黯然失色、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既反映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学情理解上。没有对学生、学情、学力的细致入微、全面周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此课的现场效果据说十分理想。无论是学生的诵读水平还是应答质量,都出乎意料、令人叹服。我看课堂实录,发现全场自发的掌声就有6次之多,这在大型公开课中是鲜有的感人场景。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基础和准备是一个方面,教师本人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动态把握,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要素。
   譬如,初读时,对“谓”和“兮”的处理,就是教师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前提下取得的实打实的课堂效果。
   又譬如,对“志”“念”的理解,由一开始的“心想”到后来的“志向”,解读中教师精心安排了几处台阶:先是设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再是探问——“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学情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情总是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经验、教学策略等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命之网,笼罩在课程的每一个当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的每一个当下洞察学情、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理答应对,是“教在当下”最典型的真实写照。且看才军的精彩理答:
   ——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这里有学法的巧妙点拨,有发自内心的赏识和激励,有信手拈来的精准评价,有峰回路转、更上一层楼的教学引领,而这一切,无不基于教师对当下学情的瞬间敏锐的理解和顺应,这是颇见功力的教学机智,是直指心性的课堂智慧。
   教在当下,你就成了学生的知音。
   这正是,伯牙弦绝神未绝,知音说与知音听。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310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运用归纳总结法对巢湖市二中“市队校办”教体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经验总结与归纳,并提出可行性实施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合肥市青少年排球项目业余训练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队校办;教体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3-0041-02  巢湖市第二中学系安徽省级
现在的课堂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对学生的思考不置可否,既不表态,也不讲解。教师引导的缺位使课堂松散,只有广度,没有深度。下面以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为例,谈谈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如何引导。     一、“平面铺陈”——自主探索,充分交流     1. 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后,学生列式:35 21=56。教师追问,你能证明你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吗?  
识字教学新理念提倡“四性并举”    《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刊发了福建龙岩市实验小学陈莹玉老师的《四性并举优化识字教学》一文。文章指出,过去识字教学既体现不出现行教材编排的意图,也不能落实识字教学新理念。在实践中,应注重从四方面来拓宽新视野第一,重构基础性,由呆板走向灵活。之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识字教学新理念提倡开发多通道的识字途径,充分调动孩子各种感官
《丑小鸭》是一篇流传了二百多年的安徒生经典名著,列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堪为经典老课文。  一般都认为这篇童话是安徒生的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
近日读到管建刚老师的《莫高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课堂教学实录,让笔者豁然开朗,不禁感慨:风景这边独好!阅读课这样教,真有语文的味道。这是一种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教理解,更是在教表达。现撷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与太家分享。  [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最值得我们欣赏的,是它的四字词语,是它对称的语言。比如——  生:(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j有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  应关注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年第10期刊发了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林振忠老师的《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一文。文章指出,不少学生作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师隔离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或者阅读教学不得法,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与内化,而由阅读衍生出的写作教学,则是运用语言文字实践为特征的交流
郭初阳等新锐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批判,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已有时日,本来应积极响应的语文界,反而讨论不多,圈内相关专家一时“失语”,一线语文教师则既迷茫又无所适从。最近长三角地区“浙派名师”教学艺术展和杭州市名师班在杭州师范大学展开活动,我们借此机会,邀请了郭初阳本人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及本地的语文名师、语文专家、一线教师、校长和新闻记者、社科研究员等,围绕“郭初阳现象”展开讨论。我们的主旨不在争孰是孰
摘 要:本文運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实地调查法对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学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本文从该校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该校冰雪体育文化的构建,旨在为冬奥会背景下学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冰雪体育文化;冰雪文化建设;冰雪项目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5-0082-0
计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有乐趣。新课程改革以来,计算教学的活力在不断提升。前不久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A教师的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胖胖、乐乐到超市去买东西,你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面包每个3元。  生2:饼干每包4元。  生3:饮料每瓶6元……(一口气把图上物品的价格全部读完) 
关键词: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五周年;总结大会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88-01  2018年12月8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以下简称“联盟”)迎来了五周岁的生日。初冬的北京,寒气袭人,却没有阻止来自南至湘西、北临漠河、西至甘肃、东临长白山联盟实验区的教育同仁们为完成历史赋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责任和实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