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本文将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投入、积极思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什么是问题情境策略呢?就是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和故事之中,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为要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整合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情境。实际上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探索规律,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促进他们有效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通过提问和具体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最明显、最有效的双向活动方式。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提问,不仅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运用,打破了以往的“满堂灌”式教学,而且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侧重于课前筹备、课堂运用两个环节。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不是上数学,而是上语文?”我马上说:“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接着,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人手,激发学生联想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利用实验的形式,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增强合作意识,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二)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和课堂思维培养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各组算式
8×8=64 10×10=100 13×13=169
7×9=63 9×11=99 12×14=168
②已知25×25=625 那么24×26=?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从上述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⑤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算式的观察、比较中,通过合情推理、归纳,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若a×a=m,则(a 1)(a-1)=m-1,然后,用多项式乘法,则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课堂训练情境,对老问题进行延伸,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在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如:在“日历中的方程”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某月的日历,让学生说出任意一行相邻三个数的和或任一列相邻三个数的和,让老师猜这三天分别是哪一天。老师很快说出答案后,学生定会感到惊奇,此时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日历上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紧接着老师再分别提出以下的问题:(1)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样表示?怎样设未知数?(2)如果给出这三个数的和是60,根据所设的未知数x,列出方程,求这3天分别是几号?叫学生板出不同的解法,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单。(3)如果这三个数的和是27,能求出这3天分别是几号吗?为什么?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让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某月日历上竖列的日期,看还有什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提,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然后让学生在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四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同桌,由同桌来求这几个数,看看这几个数分别是几号。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然后小组交流,板演不同的解法,最后让学生对横行上的数和用正方形任意框出的9个数中,左斜对角上的3个数,右斜对角上的3个数,分别有什么关系进行探索、交流,最后找出这9个数之和与中间的那个数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络来确定事物的位置”。于是,我就巧妙地引入了本节正题。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淋漓尽致地反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浪花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地欣赏动画时,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讲“扇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用Flash设计出一则有趣的动画情节“狗与麻雀”来引入课题: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栓着一条长3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栓着一只狗,问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突然,来了一只麻雀来与这只狗逗乐,于是这只狗绕着柱子转过n度,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学生看完这段小电影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马上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于是,教师又能巧妙引出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投入、积极思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什么是问题情境策略呢?就是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和故事之中,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为要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整合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情境。实际上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探索规律,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促进他们有效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通过提问和具体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最明显、最有效的双向活动方式。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提问,不仅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运用,打破了以往的“满堂灌”式教学,而且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侧重于课前筹备、课堂运用两个环节。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不是上数学,而是上语文?”我马上说:“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接着,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人手,激发学生联想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利用实验的形式,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增强合作意识,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二)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和课堂思维培养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各组算式
8×8=64 10×10=100 13×13=169
7×9=63 9×11=99 12×14=168
②已知25×25=625 那么24×26=?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从上述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⑤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算式的观察、比较中,通过合情推理、归纳,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若a×a=m,则(a 1)(a-1)=m-1,然后,用多项式乘法,则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课堂训练情境,对老问题进行延伸,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在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如:在“日历中的方程”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某月的日历,让学生说出任意一行相邻三个数的和或任一列相邻三个数的和,让老师猜这三天分别是哪一天。老师很快说出答案后,学生定会感到惊奇,此时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日历上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紧接着老师再分别提出以下的问题:(1)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样表示?怎样设未知数?(2)如果给出这三个数的和是60,根据所设的未知数x,列出方程,求这3天分别是几号?叫学生板出不同的解法,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单。(3)如果这三个数的和是27,能求出这3天分别是几号吗?为什么?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让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某月日历上竖列的日期,看还有什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提,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然后让学生在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四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同桌,由同桌来求这几个数,看看这几个数分别是几号。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然后小组交流,板演不同的解法,最后让学生对横行上的数和用正方形任意框出的9个数中,左斜对角上的3个数,右斜对角上的3个数,分别有什么关系进行探索、交流,最后找出这9个数之和与中间的那个数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络来确定事物的位置”。于是,我就巧妙地引入了本节正题。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淋漓尽致地反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浪花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地欣赏动画时,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讲“扇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用Flash设计出一则有趣的动画情节“狗与麻雀”来引入课题: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栓着一条长3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栓着一只狗,问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突然,来了一只麻雀来与这只狗逗乐,于是这只狗绕着柱子转过n度,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学生看完这段小电影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马上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于是,教师又能巧妙引出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都得到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