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探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研究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咱们不能忽略临沧市永德县特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是一个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一个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族群。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本文对永德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茶文化及婚俗文化、祭祖茶的发展演变等进行简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茶文化的认知,以供参考。
  【关键词】彝族;俐侎人;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茶文化是时代发展淬炼出的民族精华,在研究中国悠久的茶文化的过程中,咱们不能忽略云南临沧独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的民风茶俗。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与茶山相伴,茶在俐侎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俐侎人喜爱喝茶,几乎每天都要喝茶。他们“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早上不得吃烤茶,一天生病”。伴随着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俐侎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他们的茶文化不仅样式非常的多样化,历史也非常的悠久。在种茶和制茶工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俐侎人在生活中还利用实践经验,将茶艺和茶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茶文化的升级,也有效地推动着整个民族茶叶发展的进程。
  一、彝族支系俐侎人的茶文化之“竹筒雷响茶”
  茶文化中有许多比较特殊化的饮茶方式和制茶方式,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是远近闻名的,特别是在永德县的乌木龙乡、亚练乡,那里是俐侎人最密集人口最多的地方,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居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民族茶文化。 在临沧茶文化中,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非常有名,如果去临沧不品尝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就等于是白去一趟,因为竹筒雷响茶会能让你喝了不忘。这个倒不是因为俐侎美丽的阿朵有迷魂的招数,而是竹筒雷响茶工序繁多,并且每一道程序都有它特殊讲究,因此,让人喝起来感觉真的非同一般。“竹筒雷响茶”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筒做为烤茶的器具,经过多道工序泡制出来的茶,从古至今一直饮用得非常普遍,俐侎人几乎是家家都在饮用。“竹筒雷响茶”是一种工序比较特殊化的制茶操作后产生的茶。制作“竹筒雷响茶”时,利用的就是非常天然的竹筒,将其作为烤茶的工具,在一道道烤茶工序后,实现有效的制茶过程。而之所以能制作这种茶,主要是由于在彝族俐侎人居住的村子周围,几乎都种植着大量的香竹,人们就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实现了“竹筒雷响茶”的制作[1]。用这种香竹筒烤出来的茶叶既能吸收香竹的香气,又能保留茶叶原有的清香,可谓是一举两得。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俐米人特别偏爱雪山水,清寒凛冽的雪山水是俐米人冲泡“俐侎人竹筒雷响茶”的唯一用水。竹筒雷响茶中所用的茶叶是采自云雾缭绕的俐侎山寨的大叶种茶,这种茶叶内含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把茶叶放在栗木上烤制,待茶泛起缕绿灯幽香,再用铜壶里烧沸的雪山水冲泡,滋味纯正、清脑提神,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竹筒雷响茶”的泡制是很讲究的,有多道工序。首先要把砍来的竹筒放在火上烤,等竹筒烤干后在里面放入茶叶(这种茶叶就是俐侎人的大叶种茶)。接下来就要把竹筒放在火塘上继续烘烤,并适时地轻轻翻抖,不时地把竹筒倒过来,看看茶叶的成色,烤茶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火候,只有慢慢地烤,茶叶吸收了竹子的香味,茶才会更香,等到茶叶烤黄并喷出香味时,茶就烤好了。接下来就要把竹筒放在一个土制的茶罐里,然后将沸腾的开水冲入茶罐内,此时竹筒内就会发出爆雷般的响声,至此,“竹筒雷响茶”的泡制工作完成。接下来就要在事先准备好的茶碗里放入一点蒿子,因为在俐侎人的观念里,蒿子是最干净的草,能够除去茶碗里的杂味,最后就可以把茶倒入碗中尽情地畅饮了。此茶香气十足,具有消暑、提神醒脑之功效。饮“竹筒雷响茶”已成为永德俐侎人不可或缺的礼俗,只要你走进俐侎人家,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用“竹筒雷响茶”来款待远方来客,表达那份真诚的尊重。
  二、彝族支系俐侎人的茶文化与婚俗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婚嫁文化中,茶文化的融合一直是相关人员研究人员特别关注的。其中,比较主流的茶文化融合机制是“三茶六礼”三茶分别为下茶、定茶以及合茶,并且在彝族俐侎人婚嫁中,男方上门提亲,茶是必带的上门礼。而当婚礼举行的过程中,主婚人要引导新人和宾客在堂屋落座,男方家首先要献三杯茶,第一杯茶是“苦茶”,就是前文我们提到过的“竹筒响雷茶”;第二杯茶是“糖茶”,在茶叶中使用的核桃片、芝麻以及红糖等材料,寓意生活甜甜美美;第三杯茶是“竹叶水茶”,是利用俐侎人居住地周围的香竹叶泡制而成,待新郎和新娘喝完三杯茶,就是接受了家人和宾客们满满的祝福,寓意婚后生活由苦到甜,日子蒸蒸日上[2]。
  三、彝族支系俐侎人的茶文化之“祭茶祖”
  彝族俐侎人除了在饮茶形式上有别于其他地区,对于茶文化的传承机制也比较特殊,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将茶叶神灵化是一些民族比较崇尚的方式。特别是俐侎人,在他们对茶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俐侎人认为茶是有灵魂的,俐侎人之所以这么崇尚喝茶,是因为在俐侎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茶叶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俐侎人主要是依靠野果子为生,有一天,俐侎人上山遇见了一片大叶子和一片细叶子,吃了大叶子的人第二天精神健硕,而吃了小叶子的人第二天却死了,在经过调查,人们发现大叶正是山上古茶树的嫩叶,因此,人们对于茶树的感情越来越深,偶尔饿了也会食用茶叶充饥,正是基于此,彝族俐侎人为了表达对茶树的感恩,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五都会举行隆重祭茶祖仪式[3]。在这一天,彝族俐侎人各家各户都会选派代表,并且选取米和肉作为祭品。天刚亮,人们就会盛装出席,列队游行。在队伍的最前方,是当地的鼓号手和祭师,全体俐侎民众紧随其后,在祭祖仪式开始后,祭师会将手中的香火插在茶树下的祭台中,各家各户将贡品摆放好,并且用织布包住树干扔向天空,与此同时,鼓号声再次响彻云霄。祭师在诵读祭词的同时,俐侎人就朝拜祈祷,愿来年五谷丰登。俐侎人祭茶神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领牲(意为请茶神接受所进献的“三牲”物品,三牲,即牛、羊、猪等牲畜)也就是在古茶树下准备好香火,献上米、酒、茶物,祈祷后,在茶树下将已经准备备好的牲畜杀死,以表示给茶神敬上生灵,使“茶神”领受人间烟火和人类表示对其的感激之情。
  “回熟”即首先在古茶树下点上香火,然后将煮熟的“三牲”、饭菜,加上茶和酒一道送到古茶树下敬献,昭示茶神用膳,感受人间真、善、美,包罗人间冷暖、情爱,祈福族人安康。旧时的“三牲”之物主要指的是活捕的野牛、野羊、野猪等牲畜,祭祀古茶树全族统一,后来由于生产生活的改变“三牲”改为鸡禽,祭祀古茶以家庭为主。
  祭茶祖的日子也是彝族俐侎人共同庆祝生活美好的日子,在仪式完毕后,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用欢乐的笑声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对于彝族俐侎人有着特殊的民族意义,人们种茶、制茶、品茶、敬茶,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在与茶为伴的岁月中,彝族俐侎人真正实现了民族风情和茶文化的优化融合,也创造了属于民族自身的特色文化形式。在茶文化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和人文情怀,只有进一步优化文化研究和传承机制,才能推进彝族俐侎人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明.绚丽多姿的彝族俐侎人茶俗——云南风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调查[J].茶叶通讯,2014,36(2):40-42.
  [2]李明.彝族俐侏人祭"茶祖"仪式探析——以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为个案[J].毕节学院学报,2012,27(2):23-26.
  [3]李明.彝族俐侎人的茶文化研究——以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俐侎人为个案[J].广东茶业,2012,15(6):32-34.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旅游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全国各地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增强民俗文化旅游的传播力度,不仅对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更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受众的爱国主义意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传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旅游概述  文化旅游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而早在近代中国的旅游游记中就记载了丰富
【摘要】气韵作为一种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气韵生动”则是古代书法和绘画领域内的最高审美标准。本文以中国传统水墨元素为例,探究“气韵”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与表达,同时将水墨元素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提升服装的文化内涵,使“气韵”这种抽象的形态更加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气韵;水墨;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
【摘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虽不是一成不变,但处于核心位置的时间还是相当之久。《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一书就从中国古代开始追溯,梳理中国在东亚秩序中的地位变迁,并对当前中国在东亚秩序中如何自处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此书内容略谈感受,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东亚;中国;秩序;地位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一、华夷秩序时期——东亚核心的中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快速普及,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培训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重要课程,《构成基础》所沿用的传统手绘教学方法和如今快速发展并正在被逐渐广泛运用的现代电脑教学方法,形成了两股相互矛盾又相互平衡的制约力量。对此,本文以“传统手绘教学与现代电脑教学的比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构成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手绘教学在色彩构成部分和平面构成部分的优势劣势
【关键词】心理防线;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51-04  【作者簡介】1.朱海梅,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140)教师,高级教师;2.朱欣欣,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121)教师,一级教师;3.冯璐,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江苏徐州,221008)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
【关键词】初中;自我认识;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63-03  【作者简介】聂丹,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合肥,230601)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快速发展。在面对互相矛盾的自我信息时,他们会不知所措,因此,帮助他们完成自我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通过一系
【摘要】“冻鱼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乡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节日中的芦笙大赛既是一项娱乐项目,也是他们巩固族群意识、维系族群关系的方式之一。本文拟以民族学视野来探究冻鱼节芦笙大赛的行为及族群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冻鱼节;芦笙大赛;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冻鱼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庆云乡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受当地人重视。如无特
【摘要】农产品市场正逐渐从价格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要想占领现代农业制高点,必须树立品牌观念,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挖掘其背后的非物质性含金量。通过叙事性的包装设计让消费者体会买的不仅是商品,本文力求能跳出局限于“纸面”的物化包装形式。针对性地利用叙事性理论对农产品包装附加值的增值权益性应用展开研究,契合了大数据互联时代背景下人文营销的概念,探索出现代农产品包装非物质附加值最大化的实践途径
【摘要】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双语培训小学数学班为調研对象,根据该班学员的实际情况采用调查研究和教育实验方法,试图解决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词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两年制;双语培训;词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5级阿克苏地区双语培训小学数学班,该班为《第二期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自治区级项目班。该班学员共40名,年龄均在35
【摘要】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不可分割的二分之一,在所有的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为线索,谈一谈电影在一贯的消费女性和现在的女性消费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劳拉·穆尔维;电影;消费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识码】A  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劳拉·穆尔维提出电影对无意识的控制和反映,阐明了“父系社会的无意识是怎样构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