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73和AFP单项与联合诊断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应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oh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 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Meta分析。检索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建库至2013年6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AFP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性实验的文献,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并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同时根据诊断性研究的质量表(QUADAS)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质量,通过Meta分析合并诊断效应量及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统计分析AFP、GP73,GP73联合和AF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性试验比值比(DOR)及95%可信区间。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27篇。AFP汇总的敏感度、特异度、DO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8(0.56~0.60)、0.85(0.84~0.87)、12.57(8.60~18.36),GP73为0.76(0.74~0.77)、0.82(0.81~0.83)、19.14(13.70~26.75),GP73和 AFP联合为0.86(0.84~0.88)、0.80(0.78~0.82)、40.60(28.49~57.87)。AFP、GP73单项检测,GP73和AFP联合检测的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 1、0.881 2和0.929 4,Z检验比较AFP、GP73单项检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FP、GP73分别与GP73和AFP联合检测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FP、GP73单项检测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时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但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能有效避免一些AFP阴性漏检病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378-382)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随机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1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66.9±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
目的评价Vitek2 Compact YST鉴定卡与焦磷酸测序分析鉴定临床分离酵母样真菌的能力。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 YST鉴定卡和焦磷酸ITS1区测序分析回顾鉴定了2011年度济南军区总医院临床分离的酵母样真菌。焦磷酸测序法不能鉴定到种的菌株用Sanger法ITS1区测序复核。YST与焦磷酸测序鉴定结果不一致的菌株用API 20C复核。结果分离自本院2011年临床送检的各类微生物
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快速普及,参与医疗机构的增多,要求必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要重视室间质评,充分理解室间质评的意义,积极参与;要科学合适地运用质控规则做好室内质控,对各实验室的室内质控要有评价与指导;重视实验前的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向临床应有适当的评价,根据技术特点与足够的临床研究指出优势与不足,便于医生与孕妇知情选择;应同时建立或完善技术规范,规范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CAP是全球常见的死亡因素之一,对于CAP的正确治疗基于
期刊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合并心衰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对感染合并不同等级心衰患者的PCT诊断界值进行探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不同程度单纯心衰、单纯感染、心衰伴感染2454例及健康对照者244名,分析PCT检测结果在不同组间表达差异情况,并采用ROC曲线分析PCT检测结果对单纯感染及心衰伴感染的诊断性能,初步设定感染合并不同等级心衰患者的诊断界值。
出生缺陷是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新生儿筛查是我国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保证。遗传代谢病的实验室筛查和诊断是新生儿筛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质谱技术、尤其是串联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筛查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新生儿筛查的能力和效率。PCR、Sanger测序、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等中低通量分子诊断技术逐渐成为遗传代谢
目的建立以磷酸二氢钾为缓冲体系测定尿液中微量草酸和柠檬酸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法,考察了缓冲液体系选择、缓冲液pH值、缓冲液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对分离测定的影响。方法在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下,采用非涂层石英毛细管、磷酸二氢钾缓冲液进行电泳,直接紫外检测。收集2013年2月至3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尿石症患者24 h尿标本5份,健康体检患者24 h尿液标本5份,对该方法进行系统的方法学评价。对优化分离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1至12月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46例确诊SLE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本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105名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ESR、抗双链DNA抗体水平,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SLE活动性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活动指数(SLEDAI)表示,并进行统计学分
期刊
目前,出生缺陷和遗传病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基因诊断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遗传物质,是出生缺陷与遗传病检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就主要的基因诊断技术在出生缺陷与遗传病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和前景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商榷和指正。(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