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随机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1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66.9±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利用χ2检验评估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预后因素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恢复不良组术后第14天 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U=75.09,P<0.01)。患者组术后第14天的D-二聚体诊断术后第31~90天缺血事件的临界值为2 590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791~0.9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受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旁路移植血管数量、使用乳内动脉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OR值分别为0.495(95%CI:0.327~0.694)、0.527(95%CI:0.370~0.812)、0.564(95%CI:0.419~0.638)、0.331(95%CI:0.278~0.426)、0.592(95%CI:0.440~0.785)、2.093(95%CI:1.533~2.856)、0.580(95%CI:0.451~0.709)(均P<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评价指标。
结论OPCAB术后血浆D-二聚体受到多种病理因素影响,术后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OPCAB术后第31~90天内不良事件有效的评价指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