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乾隆年间到解放之初的250多年里,绢花曾撑起了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整条街道的商贾繁华,1000多家簪花铺前处处是花,四米宽的胡同被拥簇得只够两人通过。京城及外地客来来往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百户千家花如锦,不似春时也醉人。”
十丈珠帘似吐香
当我们忍着六月的热浪,站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望着街上一排排低矮的青砖老房,却只能叹口气,这里的卖花声早已绝迹,街道上偶尔可见的黑白老照片隐隐透露着老北京手艺的繁华,守护着自己的历史,给老街坊以念想,给陌生人以故事……
那些故事中,总有着那些绕不开的人物,“花儿金”是首当其冲的一位。
“花儿金”住在花市旁,他家的客厅摆着一株开得正娇艳的菊花。正要凑近闻闻花香,“这花是假的,没有香气。”“花儿金”笑,“除了花盆,都是假的。”严格来说,“花儿金”是一个称号,不是一个人,从前属于金玉林兄弟四人,如今属于金玉林的儿子金铁铃。
金铁铃是“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几代人的积淀,自幼的耳濡目染,复杂的工艺已被四十多岁的金铁铃“驯服”,任一细节都可以信手拈来。
“我从不做‘行活儿’,我的作品都是艺术。只要世上有的鲜花,我就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金铁铃口中的“行活儿”,指那些照搬的作品。“追真仿鲜”是金铁铃对绢花制作的艺术追求。
1960年,北京绢花厂合并了两个绢花社,由“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金玉林及“花儿刘”和“花儿龚”的传人担任主要骨干,在老艺人的努力下,精致高雅、千姿百态的“京花儿”畅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那时候绢花都是丝绸做的,属于奢侈品,国内没有人能消费得起,但国外已经流行仿真花装饰,北京绢花很受欢迎。”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于志海说。
那些年,绢花还承担政治任务,国庆花车花篮、领导人去世的花圈等。国庆35周年,北京绢花厂曾制作重量不超过20斤,但高达5米的两个牡丹大花篮,十分精美。
上世纪90年代,绢花出口开始滞销。严重依赖出口订单的绢花厂,对此毫无准备,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不会调整产品结构、不会跑订单……
2004年年底,这个全国最大的传统绢花工艺生产基地、集中了上千种传统绢花手工艺的厂子终于撑不下去宣布破产,绢花厂1000多名职工,400多从事绢花的艺人或退休或另谋出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于志海叹气,“从不内销的花儿,一旦出口不行,企业就陷入困境,如果早早开发国内市场,今日情况肯定会不同。”
花儿金:家族荣誉的传递
金铁铃进入绢花厂的经历充满传奇性。1974年,中学毕业的金铁铃没能进入绢花厂,而是被安排去十三陵守水库。“当时绢花厂是非常好的企业,想进去太难了,尽管父亲是老艺人,我也不能去。”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要保护老艺人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北京开始寻找老艺人,这才从十三陵水库把他找回来。“可以说,不是我选择了绢花,而是绢花选择了我。”
背着父亲的声望,做儿子的不能给“花儿金”丢脸,金铁铃格外努力,成天泡在花堆里。1982年,年仅28岁的他便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此后一直担任绢花厂技术创新组组长,经他之手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上获奖。
后来绢花滞销,他另谋出路,自己开了一个绢花加工点,在北京隆福大厦、友谊商店、新街口百货大楼、前门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5个商场售卖。彼时,家庭装饰流行挂小花篮,金铁铃就是从小花篮开始做起,生意好的一天可以接到上百个订单。“有人直接到工厂,拿出几百块钱,让我们给插几个花篮,拿走送人。”
2007年,北京绢花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铁铃被确定为传承人,有了这个“担子”后,已经离开绢花行业的金铁铃重新归队,决意拯救绢花。他开始组织民间艺术现场表演、在一些涉外饭店推广绢花艺术,并慢慢恢复一些老作品,尤其父亲的代表作:菊花、玫瑰、文竹、棉花等,又整理绢花的制作资料,供后人参考……
如今,金铁铃已经制作出菊花《十丈珠帘》、《嫦娥奔月》,梅花《红梅报春》及玫瑰、玉兰等。每一朵花儿,从原料到成品,都要经历几十道工序,做一盆花儿经常要花上二十多天的时间。
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价值不菲,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绢花是皇家御用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时间。”他的作品主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或是他带着作品参加各城市工艺美术展、艺术博览会等,以便让更多的人知晓北京绢花的美丽。
金铁铃也教做空姐的女儿金阳做绢花,尽管她兴趣并不是很大。“生在‘花儿金’家,就算不从事这个行业,起码得会做。”他还收了两个徒弟,关于传承,倒是乐观。“现在对绢花感兴趣的人不少,每次我去表演都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开辅导班。只是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静不下来,相信社会的进步,会提高大家对纯手工制品的喜爱。”
绢花开向何方?
十丈珠帘似吐香
当我们忍着六月的热浪,站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望着街上一排排低矮的青砖老房,却只能叹口气,这里的卖花声早已绝迹,街道上偶尔可见的黑白老照片隐隐透露着老北京手艺的繁华,守护着自己的历史,给老街坊以念想,给陌生人以故事……
那些故事中,总有着那些绕不开的人物,“花儿金”是首当其冲的一位。
“花儿金”住在花市旁,他家的客厅摆着一株开得正娇艳的菊花。正要凑近闻闻花香,“这花是假的,没有香气。”“花儿金”笑,“除了花盆,都是假的。”严格来说,“花儿金”是一个称号,不是一个人,从前属于金玉林兄弟四人,如今属于金玉林的儿子金铁铃。
金铁铃是“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几代人的积淀,自幼的耳濡目染,复杂的工艺已被四十多岁的金铁铃“驯服”,任一细节都可以信手拈来。
“我从不做‘行活儿’,我的作品都是艺术。只要世上有的鲜花,我就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金铁铃口中的“行活儿”,指那些照搬的作品。“追真仿鲜”是金铁铃对绢花制作的艺术追求。

1960年,北京绢花厂合并了两个绢花社,由“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金玉林及“花儿刘”和“花儿龚”的传人担任主要骨干,在老艺人的努力下,精致高雅、千姿百态的“京花儿”畅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那时候绢花都是丝绸做的,属于奢侈品,国内没有人能消费得起,但国外已经流行仿真花装饰,北京绢花很受欢迎。”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于志海说。
那些年,绢花还承担政治任务,国庆花车花篮、领导人去世的花圈等。国庆35周年,北京绢花厂曾制作重量不超过20斤,但高达5米的两个牡丹大花篮,十分精美。
上世纪90年代,绢花出口开始滞销。严重依赖出口订单的绢花厂,对此毫无准备,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不会调整产品结构、不会跑订单……
2004年年底,这个全国最大的传统绢花工艺生产基地、集中了上千种传统绢花手工艺的厂子终于撑不下去宣布破产,绢花厂1000多名职工,400多从事绢花的艺人或退休或另谋出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于志海叹气,“从不内销的花儿,一旦出口不行,企业就陷入困境,如果早早开发国内市场,今日情况肯定会不同。”
花儿金:家族荣誉的传递
金铁铃进入绢花厂的经历充满传奇性。1974年,中学毕业的金铁铃没能进入绢花厂,而是被安排去十三陵守水库。“当时绢花厂是非常好的企业,想进去太难了,尽管父亲是老艺人,我也不能去。”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要保护老艺人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北京开始寻找老艺人,这才从十三陵水库把他找回来。“可以说,不是我选择了绢花,而是绢花选择了我。”
背着父亲的声望,做儿子的不能给“花儿金”丢脸,金铁铃格外努力,成天泡在花堆里。1982年,年仅28岁的他便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此后一直担任绢花厂技术创新组组长,经他之手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上获奖。
后来绢花滞销,他另谋出路,自己开了一个绢花加工点,在北京隆福大厦、友谊商店、新街口百货大楼、前门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5个商场售卖。彼时,家庭装饰流行挂小花篮,金铁铃就是从小花篮开始做起,生意好的一天可以接到上百个订单。“有人直接到工厂,拿出几百块钱,让我们给插几个花篮,拿走送人。”
2007年,北京绢花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铁铃被确定为传承人,有了这个“担子”后,已经离开绢花行业的金铁铃重新归队,决意拯救绢花。他开始组织民间艺术现场表演、在一些涉外饭店推广绢花艺术,并慢慢恢复一些老作品,尤其父亲的代表作:菊花、玫瑰、文竹、棉花等,又整理绢花的制作资料,供后人参考……
如今,金铁铃已经制作出菊花《十丈珠帘》、《嫦娥奔月》,梅花《红梅报春》及玫瑰、玉兰等。每一朵花儿,从原料到成品,都要经历几十道工序,做一盆花儿经常要花上二十多天的时间。
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价值不菲,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绢花是皇家御用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时间。”他的作品主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或是他带着作品参加各城市工艺美术展、艺术博览会等,以便让更多的人知晓北京绢花的美丽。
金铁铃也教做空姐的女儿金阳做绢花,尽管她兴趣并不是很大。“生在‘花儿金’家,就算不从事这个行业,起码得会做。”他还收了两个徒弟,关于传承,倒是乐观。“现在对绢花感兴趣的人不少,每次我去表演都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开辅导班。只是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静不下来,相信社会的进步,会提高大家对纯手工制品的喜爱。”
绢花开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