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让丰富鲜活的历史“灵动”起来。本文从“抓住课堂主阵地、学生做小老师和参与社会大舞台”这三大方面阐述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诱导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诱导参与 “灵动”
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培养更全面的、更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这一趋势的新课程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在这一潮流下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一定要摆脱原有观念和行动的束缚,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让教育产生活力。
历史教育尽管是对已发生事情的一种再现,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但它的内容毕竟是活生生出现的、绚丽多彩的、流动延续的。所以,我们决不能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方法,让学生觉得历史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历史教师必须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下工夫,这是老话,老话必须重提,唯有此,历史教育才能“灵动”起来。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心理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说起来津津有味,做起来其乐无穷。兴趣乃智力之母,兴趣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研究问题,是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这几年,我通过自己的发现、实践和思考,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了一些感悟。我觉得诱导参与,是激发其潜在的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的
途径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也主要依赖于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体验历史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体验历史情景就是根据教学主题恢复当时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共同融入这种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美术、音乐及多媒体形象来创设历史情景,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1.运用语言形象
这不仅仅单指把历史教材作形象化的讲述,而主要是指用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诗歌、对联、成语乃至散文等作为形象化的辅助教材。如讲红军长征时,我就用了毛主席的律诗《长征》作为语言形象,学生很感兴趣,纷纷抄录书头。上古代史时,许多同学对朝代的更迭有畏难情绪,我就给他们介绍历史朝代歌,方便了他们的记忆。讲解近代史时,讽刺慈禧卖国的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学生一听,对慈禧和清政府的仇恨就上来了,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教学中。学生学过的古文、散文、谚语等都可以成为相应的历史教学所用。语言形象创设的历史情景是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
2.运用音乐形象
如在学习新人教(必修3)“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时,我从网络上收集了课本中相关的音乐音频,然后在介绍音乐大师和杰作时,教师简单介绍一下人物的时代背景就可以了,更多时间让学生欣赏曲子,学生对于音乐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音乐家的不同风格。这样,在音乐声的流淌中,学生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了人的内心情结。其他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可以辅助音乐的手段,如在讲解法国大革命时,就可以播放《马赛曲》;介绍“九一八”事变时,可以播放《松花江》,或高昂或悲伤的乐曲有力的渲染了事件的时代感。
3.运用美术形象和多媒体形象
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教材材料,在所有能反映历史面貌的图片、照片、幻灯片、模型等动态或静态资料中选择有效呈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恰如其分的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来呈现历史场景、解构历史概念,能达到很好的激趣作用。同时,视频资料是最能调动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的手段。如我在上“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就截取了《百年中国》《挺进大别山》等资料片,学生很有兴趣,无需费很多讲解就可以达到情感体验和升华的目的。
(二)构建知识结构,提供交流机会
历史教材的编写有其内在结构。学生如果没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大小结构,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整体的认识,也无法从横向和纵向上全面的比较和看待历史,从而使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连续性”和“灵动感”。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来发现这样的结构,而不是直接的呈现给他们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对学生的放手。我一般先让学生预习,上课时叫上几位学生上黑板或口头回答,并说明理由,其他学生补充。有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老师要归纳出一个总的完整的结构给他们。有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让他们讨论原文的结构是否合理,如何修改?理由是什么?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总体知识结构的完成,对后面教师的讲解很有好处,也便于学生理解。
(三)模拟历史任务,得出历史启示
新教材课后“学习延伸”的探究活动题,很多就是要求学生模拟历史,联系现实,得出启示。如学习人教版(选修4)关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延伸题,设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民国百姓,在辛亥革命后面对民主共和遭到破坏的残酷现实,你的心理状态会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给出,学生会充分想象当时的历史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信仰,给出多种答案,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借此分析总结孙中山先生的做法,体会伟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民族精神的铸造作用。
二、诱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师的工作
让学生当“小老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能力,丰富其课余生活,增加对历史学科的感情。
(一)参与讲课
一个学期我选择几个难度中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上讲台讲解,事先不安排到具体学生,全班布置,这样,全体学生都有紧张感,也诱导了他们认真查找资料、充分准备。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讲的精彩部分一定要鼓励,其他学生鼓掌表扬,讲的有疑问之处,大家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这种做法使全班学生的情绪高涨。
(二)参与出卷、批卷
让学生自己考自己,他们每次都很高兴。教师要讲清命题的意义、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做一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命题。命题结束后,分小组讨论。最后择优组合,制订一份通用试卷。学生做自己出的题目,会感到非常愉悦。这就达到了检测的目的。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批卷,老师必须公布具体的评分标准。由学生交互阅卷并签名,老师要进行抽查。但这些活动只能偶尔进行,重大考试除外。
三、诱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舞台中去,到社会上去发现历史,认识历史,思考历史
历史教育教学除了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社会是个大课堂,我经常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堂去参观,学生十分高兴,并且能把从这些地方得来的历史知识同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历史剧等参加学校上级或社会组织的大型纪念活动。另外,我还教导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多留一个心眼,因为在风景区、街道等,许多地方都有历史的影子。学生通过我的诱导,已经懂得生活处处有历史。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总之,历史很精彩,学生只有对它产生了感情,才能把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和素质,从而切合了教育的本质。我在此所述的“诱导参与,激发兴趣”是让历史教学“灵动”起来的重要途径,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和思考,我相信更多的教师会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诱导参与 “灵动”
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培养更全面的、更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这一趋势的新课程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在这一潮流下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一定要摆脱原有观念和行动的束缚,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让教育产生活力。
历史教育尽管是对已发生事情的一种再现,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但它的内容毕竟是活生生出现的、绚丽多彩的、流动延续的。所以,我们决不能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方法,让学生觉得历史是那么的枯燥无味。历史教师必须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下工夫,这是老话,老话必须重提,唯有此,历史教育才能“灵动”起来。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心理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说起来津津有味,做起来其乐无穷。兴趣乃智力之母,兴趣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研究问题,是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这几年,我通过自己的发现、实践和思考,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了一些感悟。我觉得诱导参与,是激发其潜在的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的
途径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也主要依赖于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体验历史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体验历史情景就是根据教学主题恢复当时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共同融入这种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美术、音乐及多媒体形象来创设历史情景,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1.运用语言形象
这不仅仅单指把历史教材作形象化的讲述,而主要是指用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诗歌、对联、成语乃至散文等作为形象化的辅助教材。如讲红军长征时,我就用了毛主席的律诗《长征》作为语言形象,学生很感兴趣,纷纷抄录书头。上古代史时,许多同学对朝代的更迭有畏难情绪,我就给他们介绍历史朝代歌,方便了他们的记忆。讲解近代史时,讽刺慈禧卖国的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学生一听,对慈禧和清政府的仇恨就上来了,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教学中。学生学过的古文、散文、谚语等都可以成为相应的历史教学所用。语言形象创设的历史情景是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
2.运用音乐形象
如在学习新人教(必修3)“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时,我从网络上收集了课本中相关的音乐音频,然后在介绍音乐大师和杰作时,教师简单介绍一下人物的时代背景就可以了,更多时间让学生欣赏曲子,学生对于音乐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音乐家的不同风格。这样,在音乐声的流淌中,学生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了人的内心情结。其他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可以辅助音乐的手段,如在讲解法国大革命时,就可以播放《马赛曲》;介绍“九一八”事变时,可以播放《松花江》,或高昂或悲伤的乐曲有力的渲染了事件的时代感。
3.运用美术形象和多媒体形象
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教材材料,在所有能反映历史面貌的图片、照片、幻灯片、模型等动态或静态资料中选择有效呈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恰如其分的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可以用简笔画的方法来呈现历史场景、解构历史概念,能达到很好的激趣作用。同时,视频资料是最能调动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的手段。如我在上“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就截取了《百年中国》《挺进大别山》等资料片,学生很有兴趣,无需费很多讲解就可以达到情感体验和升华的目的。
(二)构建知识结构,提供交流机会
历史教材的编写有其内在结构。学生如果没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大小结构,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整体的认识,也无法从横向和纵向上全面的比较和看待历史,从而使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连续性”和“灵动感”。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来发现这样的结构,而不是直接的呈现给他们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对学生的放手。我一般先让学生预习,上课时叫上几位学生上黑板或口头回答,并说明理由,其他学生补充。有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老师要归纳出一个总的完整的结构给他们。有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让他们讨论原文的结构是否合理,如何修改?理由是什么?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总体知识结构的完成,对后面教师的讲解很有好处,也便于学生理解。
(三)模拟历史任务,得出历史启示
新教材课后“学习延伸”的探究活动题,很多就是要求学生模拟历史,联系现实,得出启示。如学习人教版(选修4)关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延伸题,设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民国百姓,在辛亥革命后面对民主共和遭到破坏的残酷现实,你的心理状态会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给出,学生会充分想象当时的历史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信仰,给出多种答案,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借此分析总结孙中山先生的做法,体会伟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民族精神的铸造作用。
二、诱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师的工作
让学生当“小老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能力,丰富其课余生活,增加对历史学科的感情。
(一)参与讲课
一个学期我选择几个难度中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上讲台讲解,事先不安排到具体学生,全班布置,这样,全体学生都有紧张感,也诱导了他们认真查找资料、充分准备。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讲的精彩部分一定要鼓励,其他学生鼓掌表扬,讲的有疑问之处,大家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这种做法使全班学生的情绪高涨。
(二)参与出卷、批卷
让学生自己考自己,他们每次都很高兴。教师要讲清命题的意义、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做一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命题。命题结束后,分小组讨论。最后择优组合,制订一份通用试卷。学生做自己出的题目,会感到非常愉悦。这就达到了检测的目的。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批卷,老师必须公布具体的评分标准。由学生交互阅卷并签名,老师要进行抽查。但这些活动只能偶尔进行,重大考试除外。
三、诱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舞台中去,到社会上去发现历史,认识历史,思考历史
历史教育教学除了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社会是个大课堂,我经常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堂去参观,学生十分高兴,并且能把从这些地方得来的历史知识同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历史剧等参加学校上级或社会组织的大型纪念活动。另外,我还教导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多留一个心眼,因为在风景区、街道等,许多地方都有历史的影子。学生通过我的诱导,已经懂得生活处处有历史。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总之,历史很精彩,学生只有对它产生了感情,才能把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和素质,从而切合了教育的本质。我在此所述的“诱导参与,激发兴趣”是让历史教学“灵动”起来的重要途径,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和思考,我相信更多的教师会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