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策略。《意见》中明确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为海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海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更预示着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无比美好的未来。但是,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要积极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尤其是中等旅游职业教育,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几点思考。
一、把握机遇,加大投入,肩负起旅游职业教育的重任
据了解,进入21世纪以来,海南省游客过夜人数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2009年,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250.33万人次,各旅游饭店共接待游客1706.64万人次,旅游收入共实现211.72亿元。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要求,按照传统的递增办法推算和预测,到2015年,旅游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85304人。2020年,旅游人才需求量将达到419205人。旅游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各旅游院校,而大部分的旅游基础性人才,即工作在旅游企业第一线的服务型人才,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旺盛的旅游人才需求,为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海南省旅游院校在校生仅有一万两千多人,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可以说,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把握好这一机遇,加大旅游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加强旅游专业建设,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旅游服务人才。
二、积极宣传,转变生源观念,加大招生力度
生源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根据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较热门,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欢迎,而涉及第三产业,尤其是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较冷门。在许多学生、家长观念中,“服务”就代表着低人一等,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服务员”,而学生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又苦又累,还受气,没面子。传统观念制约了旅游相关专业的招生,许多学生似乎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报读服务专业。因此,学校在开展招生工作时,应加强宣传,改变学生、家长对服务业的错误解读,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前景与未来,树立信心,踊跃报读。
三、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应不断地发展、更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中心”就是教师、课堂讲解、教材、考试,教师是传授知识、技术的惟一使者,学校是传授知识、技术的惟一课堂。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极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其接受教育的途径是较单一的,且传统的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衔接并不是很紧密。这使得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快或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教育结果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拓宽办学思路,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适当地延伸到社会、企业中,使学生即使没毕业,也能到社会、企业中去实践,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社会教育、企业教育,能将在学校学的知识用到社会、企业中,即学即用,又可通过社会的实践,学习到更加具体、更加鲜活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直接与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旅行社、酒店进行岗位实习,在旅游景点设置免费讲解服务,在社会上设置免费旅游咨询服务等。
四、创专业品牌,建精品课程,提升学校竞争力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中等旅游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院校都瞅准了旅游职业教育这块大蛋糕,自然竞争无法避免。如何提升学校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就是特色所在,有特色就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能提升竞争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这样的思路:专业设置不求全,要求精。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立足市场,做好市场调研,使专业设置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有学校自身特点,建设品牌专业、精品课程。
五、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焕发教育教学新活力
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才,不是学校说了算,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用人需要方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数量多少、质量如何,只有企业界的代表最清楚、最具发言权。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联系,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收益者,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学校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而且要使合作多方面、全方位地深入下去。除了以往的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传统合作模式,还可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例如,将企业请进学校,获得企业资金与技术双投入,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既可强化校内学生的实训条件,又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由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的技能考核培训、再教育等。再深入的合作,包括校企共建生产、营销基地等,实现教、产、研全方位的合作。
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把教学质量关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发展旅游职业教育,要优先考虑师资的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是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游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海南省中等旅游职业学校从师资力量上看,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在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只有极少一部分,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了旅游师资队伍的一半。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旅游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主要是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缺乏一些新兴的旅游产业专业教师。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中职旅游教育发展的关键。学校应积极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对学校亟需人才、特殊人才的引进上,可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力量。对旅游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也不可忽视。加强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时代背景下,海南中等职业旅游教育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海南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
一、把握机遇,加大投入,肩负起旅游职业教育的重任
据了解,进入21世纪以来,海南省游客过夜人数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2009年,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250.33万人次,各旅游饭店共接待游客1706.64万人次,旅游收入共实现211.72亿元。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要求,按照传统的递增办法推算和预测,到2015年,旅游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85304人。2020年,旅游人才需求量将达到419205人。旅游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各旅游院校,而大部分的旅游基础性人才,即工作在旅游企业第一线的服务型人才,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旺盛的旅游人才需求,为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海南省旅游院校在校生仅有一万两千多人,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可以说,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把握好这一机遇,加大旅游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加强旅游专业建设,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旅游服务人才。
二、积极宣传,转变生源观念,加大招生力度
生源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根据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较热门,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欢迎,而涉及第三产业,尤其是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较冷门。在许多学生、家长观念中,“服务”就代表着低人一等,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服务员”,而学生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又苦又累,还受气,没面子。传统观念制约了旅游相关专业的招生,许多学生似乎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报读服务专业。因此,学校在开展招生工作时,应加强宣传,改变学生、家长对服务业的错误解读,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前景与未来,树立信心,踊跃报读。
三、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应不断地发展、更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中心”就是教师、课堂讲解、教材、考试,教师是传授知识、技术的惟一使者,学校是传授知识、技术的惟一课堂。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极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其接受教育的途径是较单一的,且传统的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衔接并不是很紧密。这使得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快或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教育结果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拓宽办学思路,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适当地延伸到社会、企业中,使学生即使没毕业,也能到社会、企业中去实践,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社会教育、企业教育,能将在学校学的知识用到社会、企业中,即学即用,又可通过社会的实践,学习到更加具体、更加鲜活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直接与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旅行社、酒店进行岗位实习,在旅游景点设置免费讲解服务,在社会上设置免费旅游咨询服务等。
四、创专业品牌,建精品课程,提升学校竞争力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中等旅游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院校都瞅准了旅游职业教育这块大蛋糕,自然竞争无法避免。如何提升学校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就是特色所在,有特色就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能提升竞争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这样的思路:专业设置不求全,要求精。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立足市场,做好市场调研,使专业设置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有学校自身特点,建设品牌专业、精品课程。
五、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焕发教育教学新活力
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才,不是学校说了算,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用人需要方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数量多少、质量如何,只有企业界的代表最清楚、最具发言权。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联系,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收益者,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学校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而且要使合作多方面、全方位地深入下去。除了以往的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传统合作模式,还可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例如,将企业请进学校,获得企业资金与技术双投入,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既可强化校内学生的实训条件,又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由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的技能考核培训、再教育等。再深入的合作,包括校企共建生产、营销基地等,实现教、产、研全方位的合作。
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把教学质量关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发展旅游职业教育,要优先考虑师资的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是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游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海南省中等旅游职业学校从师资力量上看,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在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只有极少一部分,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了旅游师资队伍的一半。大多数旅游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旅游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主要是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缺乏一些新兴的旅游产业专业教师。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中职旅游教育发展的关键。学校应积极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对学校亟需人才、特殊人才的引进上,可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力量。对旅游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也不可忽视。加强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时代背景下,海南中等职业旅游教育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升自我,服务社会,为海南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