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fs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意义与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动态管理新机制、多元考评新体系、有效激励新机制和人员培训新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 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就必须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工学结合的持续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1.是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将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任)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由此可见,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是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2.是改革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弊端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是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聘用机制不灵活、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效果不明显、培训机制不适应等问题。人事管理制度还停留在档案管理、身份管理等旧的人事管理阶段,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身份聘用和编制管理轻合同聘用和岗位管理,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重视校内人员管理忽视校外人员管理,重视教学人员管理忽视教辅人员管理,重视校内教师管理忽视企业兼职老师管理、重平均分配忽视优劳优酬,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培训等现象,迫切需要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3.是加强职业院校双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双师队伍的建设是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核心。工学结合需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师队伍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构成的专兼结合的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这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胆改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建立灵活的人事聘用制度、人才引进政策,教师培训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大可能地吸纳更多的能适用工学结合教学的优秀人才投身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4.是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有效推进的需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校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又涉及到校外的实习实训指导人员与管理人员;既涉及到校内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又涉及到校外合作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此外还涉及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工学结合委员会、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具体到各系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的各方面的行业与企业专家,企业一线生产与管理的技术骨干等。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聘用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工学结合各个层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政策性原则
  在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中,要通过认真学习《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完善人事聘用、考核、激励和培训机制。
  2.导向性原则
  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机制的构建中,要以工学结合工作为导向,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聘用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分配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并向工学结合方面進行适度倾斜,鼓励校内外教学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觉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服务。
  3.灵活性原则
  工学结合一方面涉及到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主体,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等不同的教学人员,另一方面,涉及到不同企业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不同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时间等,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中必须针对工学结合的特征,建立开放灵活的制度与机制。
  4.公平性原则
  要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全员聘用,不管固定编制还是临聘编制,都一视同仁,做到同工同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三、基于工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举措
  1.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管理新机制
  要按照“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际情况,改传统的编制管理为合同管理,改以往重职称、重学历、重资历,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为既重知识、学历和资历,也重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和工作业绩,实现人事聘用由“资格评审机制”向“岗位聘任机制”转变;要改传统的“伯乐相马”制为“赛马”制,实现由论资排辈向自主择岗,竞争上岗,按岗付酬机制的转变;要优先保证与工学结合有关的岗位或因工学结合而新增的岗位,如校企合作工作人员、工学结合办公室人员、工学结合质量监控人员、各系实训管理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人员等;特别是要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互聘共用、共同考核、共同培养、动态优化的新思路,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与企业共引共享等形式,及时聘用行业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不断加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建设。
  2.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多元考评新机制
  高职院校要针对工学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价新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只重视教师或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采取由校企双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服务人员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全过程与整体效果考核的办法,做到考核主体多元化。特别是要充分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工学结合质量与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要重视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考核对象的选择上,要改变只考核校内教师的办法,做到既考核校内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服务人员,也考核企业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工学结合管理人员和相关的工勤服务人员,做到考核对象的多元化。特别是要把是否有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能部门、系部及主要负责人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其工作报酬、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在考核内容上,要打破传统的只重视理论教学考核和固定任务考核的形式,做到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和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步考核,特别是要将教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能力与效果作为考核的重心,做到考核内容的多元化。在考核形式上,要改变以往只看学生成绩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结果考核形式,做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单项任务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3.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有效激励新机制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以及两个不同主体中的不同的人员,这就要求建立兼顾校内校外不同层面的工学结合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既重视物质激励,如工资、津贴、奖金等,又重视精神激励,如评优评先、选派出国学习等,更重视发展性激励,如评聘为校内专职教师、职称晋升、职务提升等。要坚持分配与岗位职责和工作实效挂钩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做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绩酬一致。要提高工学结合课程的报酬,提高工学结合一线人员的津贴,特别是对合作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要发放相应的劳动报酬,将工学结合中的各类工作人员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劳动适当量化,保证他们劳有所得,提高他们工学结合工作的积极性。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项资金,用于给校内校外工学结合各个方面工作人员发放报酬或津贴,尽最大努力激发校内校外工学结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有效实施。
  4.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人员培训新机制
  工学结合需要教学实施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要能及时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新方法等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政策,建立专业教师轮流培训和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的长效机制,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专项基金,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需要我们从工学结合的实施需要出发,制定全面、系统的培养培训规划,确保所有工学结合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有學习培训和提高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要制定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安排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负责人、实习实训负责人等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需要我们针对不同教学经验和教育背景的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以及工学结合管理人员设计不同内容的培训项目,尤其是要针对当前校内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工学结合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J].江苏社会科学,2006.
  [2]何锐连.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3]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730521)。
其他文献
2005年7月间,我市立业六队饲养的家兔发生了一起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的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败血和内脏器官出血,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队原有大兔56只,注射过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杆菌三联苗;1~2月龄的小兔36只,没有注射疫苗;6月初又新购进2月龄种兔20只。在7月6日新购进的小兔开始发病,当天死亡7只。截止7月14日,在4天的时间里,新购进的种兔全部死亡。在此期
目的了解重症烧伤休克期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监测手段等相关因素,以预防其发生。方法收集13例重症烧伤患者自入院至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发现
随着高校发展过程中后勤社会化改革、联建学生公寓和教室、融资贷款、创建二级民营学院等新生事物的出现,高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面显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高校会计制度迫切
[摘要] 当前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各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在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困境。紧密跟随军校教育发展历史脚步,找准课程定位,适应岗位任职需要,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着力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军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方可走出困境,打破目前尴尬局面。  [关键词] 军队院校 大学语文 学科定位 教学模式    一、反思过去: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所面临的现状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从教和学的两大方面丰富教学,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中要按教育规律展开教学,以达到英语学科在认知和人文等方面的教
通过对现行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强化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整合实验教学资
肱骨干粉碎骨折治疗比较困难,传统的钢板很难适应骨干形状,并且需做广泛骨膜剥离,创伤大,破坏骨块的血运,易造成骨折不愈合。近年来由于新型内固定材料在临床的使用,手术技术的不断
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烧伤科采用皮能快愈敷料(皮耐克,PELANAC,日本GUNZELIMITED公司生产)复合自体刃厚皮移植治疗手部热压伤26例,现报道如下。
[摘要] 高职院校基础课部职能应从服务于学院专业建设,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定位,在教研室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上下功夫,并逐渐实现三个转变。  [关键词] 基础课部 定位 转变 思路    在湖北省51所高职院校中,除武汉职院、武汉交通职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外,大都独立设置有基础课部。相较其他系部而言,基础课部在学院中地位特殊,既无学生,又无专业,表面看似乎无用武之地,随时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