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小结是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没有小结。近来笔者在学校听课的基础上,研究名师授课实录时发现,优秀的教师无不注重对课堂即将结束时那段时间的精心设计,或凝重,或活泼,或华美,或质朴,或亲切自然,或妙趣横生,或戛然而止,或回味无穷……究其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世间万物都是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完整体现美。老师们习惯了一节课走上讲台的开场白:“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结束时用“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了……”进行小结,这样首尾呼应,结尾点题,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画龙点睛的小结归纳了整堂课的重、难点,效果非常的好。及时整理,系统归纳。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小结有利于学生及时归纳整理所学内容,促使知识系统化。如:笔者在教学《童趣》结束时作了这样一个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象”,将视蚊飞想象作“鹤舞”,视土墙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获得了“文外之趣”。并且我们相约,象沈复一样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情趣。(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物外之趣 蚊飞想象作“鹤舞” 联想想象
观察想象 视土墙为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是有限,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去吧!课外大家还可以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
现代版的《童趣》。
二、有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巩固运用提供导向
如果抛却形式上完美的追求,“课堂小结”则又不乏实际上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自己口述也好,引导学生归纳也罢,其小结的最终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现在:简单回顾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怎能分得清重、难点。再加上学生注意力难免有不集中的遗憾。那么该如何解决课堂中无法避免的遗憾呢?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
其一、及时提示,把握重点。教师通过小结及时提示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便于学生将所学内容加以简化,并在此基础上明晰要点。
其二、及时回顾,强化记忆。课堂小结符合人们记忆的规律,及时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其三、及时训练,促进迁移。下课前的及时训练,有利于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其四、及时检测,加强反馈。小结时进行必要的检测,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适当调节。
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
讲台如舞台,教学如演戏,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怎样才能把一节一节的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呢?我个人认为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更为主要的是,恰如其分的课堂小结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哲人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调动起来了,我们还何必为学生学不好而费煞心血呢?比如我曾教学《金色花》的结语设计:
“这是一篇写儿童与母亲嬉戏情境的诗歌,所表达的是母子之间相依相恋的浓浓的亲情,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它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如果我们借助宗教情感、宗教思想来解读本诗,作深层探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诗中的‘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其实是个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精灵,其所作所为有作人间众生所不具备的无限自由,具神秘性和崇高性。而‘颂神’正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础母题,也许这正是《金色花》又一深层的主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泰戈尔的其他资料做一些探究……”(为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思想指明方向)
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跳出教材,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示例:我县青年教师教学展评中,有位教师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结尾时讲道:“本节课我们从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理清小说的结构以及语言运用这几个方面学习了这篇课文,可见,学习课文的思路是多方面的。我们联系电视剧的主题歌,也会给我们提供又一种学习思路。依据“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两句歌词想出文本学习的新方法,还得依靠你们自己。下节课,我会请你们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也希望你们动动脑筋开掘更多的学习路径和方法。此一也。另外,本文是从长篇小说《水浒传》中节选的,有些同学可能读过这部作品了,还有一些可能没读,建议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新感受读读《水浒传》原著,你将会获得很多新的惊奇和惊喜,适当时我们再一起交流。
四、好的结语能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再一次升华
在一课堂教学就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帮助学生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如:《安塞腰鼓》,“这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睿智与活泼。老师给你们一段节奏(板书:咚、锵、咚咚咚咚、锵),让我们用拍桌子表示“咚”、用击掌表示“锵”的方式再次忘情、发狠没命地敲起这生命的鼓点,同学们,敲起来吧!让安塞腰鼓的鼓声响彻在我们的上空,让这份激情永远伴随着我们。”又如,邵燕祥老师在即将结束《雨说》一诗的教学时动情地说:“涵咏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人的知已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师生在浓烈的情感的共鸣中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尽情欢歌。
总之,好的结语就像撞钟,余音绕梁,让人回味。也提倡每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指引方向。
(作者单位:636250四川省开江县中小学教研室)
一、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世间万物都是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完整体现美。老师们习惯了一节课走上讲台的开场白:“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结束时用“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了……”进行小结,这样首尾呼应,结尾点题,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画龙点睛的小结归纳了整堂课的重、难点,效果非常的好。及时整理,系统归纳。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小结有利于学生及时归纳整理所学内容,促使知识系统化。如:笔者在教学《童趣》结束时作了这样一个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象”,将视蚊飞想象作“鹤舞”,视土墙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获得了“文外之趣”。并且我们相约,象沈复一样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情趣。(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物外之趣 蚊飞想象作“鹤舞” 联想想象
观察想象 视土墙为拟“山林” 文外之趣
时间真是有限,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去吧!课外大家还可以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
现代版的《童趣》。
二、有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巩固运用提供导向
如果抛却形式上完美的追求,“课堂小结”则又不乏实际上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自己口述也好,引导学生归纳也罢,其小结的最终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现在:简单回顾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怎能分得清重、难点。再加上学生注意力难免有不集中的遗憾。那么该如何解决课堂中无法避免的遗憾呢?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
其一、及时提示,把握重点。教师通过小结及时提示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便于学生将所学内容加以简化,并在此基础上明晰要点。
其二、及时回顾,强化记忆。课堂小结符合人们记忆的规律,及时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其三、及时训练,促进迁移。下课前的及时训练,有利于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其四、及时检测,加强反馈。小结时进行必要的检测,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适当调节。
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
讲台如舞台,教学如演戏,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怎样才能把一节一节的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呢?我个人认为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更为主要的是,恰如其分的课堂小结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哲人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调动起来了,我们还何必为学生学不好而费煞心血呢?比如我曾教学《金色花》的结语设计:
“这是一篇写儿童与母亲嬉戏情境的诗歌,所表达的是母子之间相依相恋的浓浓的亲情,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它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如果我们借助宗教情感、宗教思想来解读本诗,作深层探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诗中的‘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其实是个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精灵,其所作所为有作人间众生所不具备的无限自由,具神秘性和崇高性。而‘颂神’正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础母题,也许这正是《金色花》又一深层的主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泰戈尔的其他资料做一些探究……”(为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思想指明方向)
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跳出教材,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示例:我县青年教师教学展评中,有位教师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结尾时讲道:“本节课我们从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理清小说的结构以及语言运用这几个方面学习了这篇课文,可见,学习课文的思路是多方面的。我们联系电视剧的主题歌,也会给我们提供又一种学习思路。依据“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两句歌词想出文本学习的新方法,还得依靠你们自己。下节课,我会请你们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也希望你们动动脑筋开掘更多的学习路径和方法。此一也。另外,本文是从长篇小说《水浒传》中节选的,有些同学可能读过这部作品了,还有一些可能没读,建议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新感受读读《水浒传》原著,你将会获得很多新的惊奇和惊喜,适当时我们再一起交流。
四、好的结语能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再一次升华
在一课堂教学就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帮助学生完成一次认识的飞跃。如:《安塞腰鼓》,“这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睿智与活泼。老师给你们一段节奏(板书:咚、锵、咚咚咚咚、锵),让我们用拍桌子表示“咚”、用击掌表示“锵”的方式再次忘情、发狠没命地敲起这生命的鼓点,同学们,敲起来吧!让安塞腰鼓的鼓声响彻在我们的上空,让这份激情永远伴随着我们。”又如,邵燕祥老师在即将结束《雨说》一诗的教学时动情地说:“涵咏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人的知已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师生在浓烈的情感的共鸣中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尽情欢歌。
总之,好的结语就像撞钟,余音绕梁,让人回味。也提倡每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指引方向。
(作者单位:636250四川省开江县中小学教研室)